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的流行病学现况,探讨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方法利用2010—2013年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对其中第二孩的不良出生结局进行统计描述,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第一孩性别对第二孩出生结局的影响。结果 2010—2013年陕西省第二孩不良出生结局顺位依次为大于胎龄儿(15.88%)、小于胎龄儿(12.27%)、巨大儿(7.16%)、低出生体重儿(4.22%)、早产儿(3.25%)、出生缺陷(2.51%)和过期产儿(2.18%)。巨大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OR=1.251)发生的可能性,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OR=0.808)和大于胎龄儿(OR=0.873)发生的可能性。结论母亲生育第一孩性别为男孩增加了第二孩小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降低了第二孩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母乳是婴儿健康生长发育最理想的食品,母乳喂养不仅给母亲带来许多好处,而且对婴儿也是具有营养和免疫方面的许多益处,并能增加母子感情,尤其是对低体重儿(包括早产儿),更具有特殊意义。母乳对避免坏死性小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感染、变态反应等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小肠耐受力,改善视网膜的功能。因此,做好低体重儿的母乳喂养工作是非常有意义和至关重要的。低体重儿是指孕期不到37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g,身高不足45cm,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的婴儿或孕周38-42周,出生体重低于2500g的婴儿统称低体重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既往生育史与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关系,为小于胎龄儿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的"陕西省出生缺陷现状及其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排除出生体重、孕周和母亲基本情况缺失的记录后,共纳入27 253名妇女进入本次研究。使用SAS 8.0的Proc nlmixed过程,以新生儿是否为小于胎龄儿为因变量,以孕次、产次、自然流产史、人工流产史、药物流产史、引产史、异位妊娠史、葡萄胎史和剖宫产史为自变量,建立以个体为水平1、区县为水平2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Model 1仅研究小于胎龄儿和既往生育史之间的关系,Model 2在Model 1的基础上校正了胎儿性别、母亲年龄、母亲学历、母亲职业、母亲民族、孕期有无服用叶酸、孕期有无贫血、产检次数共8个危险因素。结果陕西省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12.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Model 1中产次≥3次相较于产次≤2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4,95%CI:1.20~1.98),有人工流产史可以降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OR:0.76,95%CI:0.63~0.92)。Model 2在校正了相应的混杂因素后,仅产次≥3次是小于胎龄儿发生的危险因素(OR:1.57,95%CI:1.23~2.03)。结论在临床中应当重点关注高产次的孕妇,同时加强对孕产妇的健康教育,减少小于胎龄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BW)的影响及其交互调节作用。方法利用陕西省出生缺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调查中有关育龄妇女及其生育子女的相关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母亲产前检查次数与文化程度对新生儿发生LBW的相乘交互作用,并采用Andersson等编制的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随着产前检查次数的增多,全部新生儿与足月儿LBW和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率逐渐降低。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全部新生儿(OR=0.81,95%CI:0.65~1.00)、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6,95%CI 0.60~0.97)相比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分组,以及SGA(OR=0.86,95%CI 0.77~0.95)的发生风险降低;较多的产前检查次数均可减少全部新生儿、足月产新生儿LBW及SGA的发生风险。母亲文化程度与产前检查次数对全部新生儿(RERI=0.091,API=0.152,SI=0.815)、足月产新生儿LBW(RERI=0.022,API=0.039,SI=0.951)及SGA(RERI=0.091,API=0.152,SI=0.815)均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但对全部新生儿(OR=0.78,95%CI:0.63~0.97)、足月产新生儿LBW(OR=0.72,95%CI:1.11~1.25)及SGA(OR=0.84,95%CI:0.76~0.94)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且作用相当。结论母亲文化程度低和产前检查次数较少均是新生儿LBW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母亲文化程度在产前检查次数对新生儿LBW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即较高的文化程度可以改善低产检次数对新生儿LBW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157例足月体重≤2500g宫内发育迟缓儿的分娩方式与围产儿L转归进行了临床分析。结果表明,新生儿出生体重愈低,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愈高。剖宫产组围产儿死亡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新生儿窒息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胎吸和产钳助娩组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臀位助娩和臀位牵引的新生儿窒息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故对宫内发育迟缓儿应加强围产保健和产时监护,尽量使其自然分娩;臀位儿以剖宫产为宜。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院1962~1986年收住的180例新生儿黄疸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黄疸的病因,从中发现引起黄疸的疾病达16种。以感染性疾病居多,其中脐炎占首位,肺炎次之。依次为新生儿硬肿症、窒息、头颅血肿、败血症、早产儿、低体重儿、先天畸形等,以上均为诱发黄疸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认为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加强产、儿两科合作,防治围产期感染。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3岁123例大骨节病儿和84例病区健康儿4年连续观察发现,123例大骨节病儿中有100例(81.3%)有干骺端改变,其中1~4年干骺端自愈率分别为22%、43%、57.8%、73.6%,头两年内自愈者占自愈人数的76.8%,2~6岁自愈率为92.9%,7~10岁为66.7%,11~13岁为20.5%,有骨端改变者81例(66.9%),4年观察中骨端无1例自愈,好转者仅6例(7.4%),不变者31例(38.2%),恶化者44例(54.4%),近端指间关节与指宽比值异常者31例(25.2%),其中12例持续不变,2例转为正常,17例由正常变为异常;指长与掌宽比值异常者有2例,无新异常者发生。84例健康儿近端指关节与指宽比值、指长与掌宽比值均正常,也无新异常者发生。由以上结果可见,干骺端自愈率高,速度快,骨端无自愈者,好转率也低,二者作为观察指标均存在一定问题,作者认为,干骺端作为评价防治效果指标最好设内对照,并需其它指标作佐证,而近端指关节与指宽比值可能是这方面的定量性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西安市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动态流行特征,为今后出生缺陷预防工作的重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5年西安市所有产科医院上报的出生缺陷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结果出生缺陷平均发生率为89.62/104(87.50/104,91.74/104),缺陷发生率逐年上升(χ~2=157.13,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26.53/104)、多指(趾)(13.10/104)、总唇腭裂(11.42/104)、神经管缺陷(6.06/104)、先天性脑积水(5.08/104),共占出生缺陷总数的69.39%。其中,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837.65,P<0.01)。出生缺陷发生率城市高于农村(OR=1.108,95%CI:1.056~1.162),男婴高于女婴(OR=1.151,95%CI:1.097~1.208),母亲年龄<20岁(OR=1.764,95%CI:1.532~2.032)和母亲年龄≥35岁(OR=1.283,95%CI:1.179~1.395)也是缺陷儿发生的危险因素。缺陷儿以活产居多(72.54%),通过超声和临床诊断的病例各占52.83%和46.24%,产前诊断率为33.20%。结论西安市2010-2015年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总体有增加的趋势,应不断提高各监测点的产前诊断能力,从而降低本地区的缺陷发生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产时保健质量与儿童智能发育的相关因素,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对秦巴山区弱智儿童(MR组)110名和智力正常儿童(对照组)126名的母亲产时情况进行了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MR组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无产前检查、旧法接生率(分别为14.55%、8.18%、10.00%、30.00%、53.64%、54.55%)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97%、2.30%、2.30%、13.49%、37,30%、32.54%),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MR组新生儿轻、中度室息、滞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1,82%、12.73%)与对照组(分别为13.94%、9.52%)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低体重儿、无产前检查、旧法接生均与儿童智能发育有显著相关性,新生儿轻、中度窒息、滞产与儿童智能发育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正> 例1、2患儿为双胎足月儿。大男婴(例1 为受血儿),头先露急产,出生体重2600 g,因生后全身皮肤紫红,呼吸困难2h入院,体检:多血貌,四周发绀,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心脏无杂音,肝脾不大,外周血红蛋白240 g/L,红细胞8.0×10~(12)/L,红细胞压积74%,全血粘滞度12mPa.s,经综合治疗及部分换血后  相似文献   

11.
秦巴山区婴幼儿营养状况及其母亲KAP问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秦巴山区婴幼儿的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进行横断面调查 ,测量婴幼儿的身长和体质量 ,用WHO/NCSH参考标准对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其母亲进行知识 态度 行为 (KAP)问卷调查。结果 婴幼儿生长迟缓、低体质量和消瘦的患病率分别为 17%、2 5 .5 %、7.2 % ;母亲中普遍存在营养知识欠缺 ,喂养方式不当。结论 该地婴幼儿整体营养状况较差 ,以急性营养不良表现为主。应积极开展营养健康教育 ,提高母亲科学喂养水平  相似文献   

12.
THEEFFECTOFHBsAgANTIGENEMIAINPREGNANTWOMENONFETUSESANDINFANTSYueYafei(岳亚飞);ZhangShulin(张树林);WuLing(吴玲);LiGuilin(李桂林);DiPengch...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大荔县婴幼儿佝偻病发、患病规律及有关的流行因素,于1987年春、秋进行了两次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是:在调查的1988名3岁以内婴幼儿中,患病930人,患病率46.8%。1岁内婴儿发病率69.6%。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各年龄组间患病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婴儿期发病的流行因素是,出生季节、母亲文化程度。1~3岁幼儿患病的流行因素是年龄、主食种类、居室朝向和患其它疾病情况。提示:婴儿期佝偻病发病最高,是预防佝偻病的重点人群。由于影响发、患病的流行因素较多,应对婴、幼儿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防治,降低发、患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陕西省农村社区 0~ 1 8个月婴幼儿母亲喂养知识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状况。方法 抽取 3 3 7例 0~ 1 8个月婴幼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婴幼儿母亲的喂养知识合格率为 5 7% ,与母亲文化程度、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次数、当地村医给予宣传指导等因素相关。结论 进一步证实提高母亲文化程度、增加产前检查、产后访视次数、更新村医的喂养知识及观念 ,是促进母亲掌握喂养知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184例初生儿体格生长发育与其孕母动物蛋白摄入量的调查显示,孕母平均蛋白入量(g/月)城市为788g,郊区为339g,城区明显高于郊区;随孕母蛋白质入量的增加,初生儿的体重、身长、头围、胸围、上臂围及小腿围值也有所增长,两者呈低度到中度正相关,且城区高于郊区。说明胎儿的生长发育与孕母动物蛋白入量有密切关系。要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必须从孕期做起,尽可能为孕母提供更多的动物蛋白,并使食品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正常儿童粪便中sIgA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正常儿童粪便中sIgA的含量及其与肠道菌群和摄入营养素的关系。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农村 3 91名出生至 1 8个月婴幼儿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5 5名婴幼儿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中sIgA含量。调查结果采用EPI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粪便中sIgA的含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1岁后趋于平稳 ;母乳喂养量、维生素C的摄入量及双歧杆菌与粪便sIgA含量呈正相关 ;儿童体重、身长与粪便中sIgA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应加强母乳喂养宣传力度 ,加强乳母的营养 ,保证母乳喂养的质量 ;婴儿出生后要逐渐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 ;在辅食添加时强化双歧杆菌活菌等 ,有利于婴幼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秦巴山区乳母的营养状况及存在的营养问题。方法 24小时回顾加3天膳食记录法对秦巴山区101名6个月以内乳母进行营养调查。结果 该人群膳食结构中动物性食物太少,热能和蛋白质摄入量仅为极轻体力劳动乳母RDA的71%和64%,其余各种营养素除维生素E和C外,均不足RDA的70%,其中Vit.A、B2、Ca、Zn分别为RDA的15..19%、30..48%、17..43%、43..35%,血清Ca、Zn、Cu、Se和Fe含量低于正常值下限比率分别为27..72%、19..80%、14..85%、74..26%和3..96%,贫血患病率为33..66%,血清TSH高于正常值上限者占23..76%。结论 该人群体内部分营养素缺乏,应对特需人群进行营养教育,增加动物性食物和蔬菜的摄入量,必要时应使用碘剂补充碘营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40县农村3岁以下儿童喂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农村儿童的喂养特点 ,发现其存在的喂养缺陷 ,以寻找适当的干预措施 ,从而增进当地儿童的营养状况。方法 对中国西部五省区 4 0个县的农村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 ,共访问了 730 2户家庭。将所有资料采用EPI6 .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检错程序 ,采用两次录入法 ,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完成所有统计分析。结果  4 0个县儿童的喂养方式存在明显缺陷。 4个月的纯母乳喂养率较低 ;辅食的添加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蛋白类食品的添加严重不足 ;持续授乳直至 12个月的比例为 5 1.7% ;与国际推荐的科学喂养方式差距很大。影响当地儿童喂养方式的因素很多。民族、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庭的收入情况、家庭孩子数及孩子的排行均明显影响到儿童的喂养行为。健康教育对儿童喂养有明显改善作用。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 ,普及科学喂养知识 ,将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儿童的喂养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