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具体阐述基于电路交换的会议电视系统 ( H.32 0 )及基于分组交换的视听多媒体业务( H.32 3)系统 ,介绍两个会议电视网实例 (铁路会议电视网及神华集团会议电视规划网 )。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客运专线信号设备雷害及综合防雷技术在客运专线信号设备中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讨论了集装箱中继站的防雷和综合接地系统的特点.提出客运专线在建设时应当同步建设综合接地系统和建设综合防雷系统.  相似文献   

3.
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加之铁路站段所管辖范围扩大,会议电视系统已被广泛运用。本文就中兴ZXMVC3000会议电视系统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客运专线特大型客站,北京南站的票务系统可为京津城际、京沪客专、普速旅客提供优质的票务服务,实现客运专线售票、检票和收入管理.其系统构建方案包括系统总体方案、系统构成和接口、终端数量的计算和网络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目前正在运用中的铁路会议电视系统采用美国视讯(VTEL)公司提供的Radiance会议电视终端和多点控制单元MCU等设备.会议电视系统的故障主要分为以下3类.  相似文献   

6.
铁路会议电视系统二期设备,使用中兴公司提供的ZXMVC3000会议电视终端和ZXMVC8800多点控制单元(MCU).现对会议电视系统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围绕建设高速铁路保证轨道高平顺性的关键技术之一的高速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系统回顾我国普通铁路、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发展和实践的历程,系统介绍我国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技术和标准研究的基点和成果,提出对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研究结论:研究认为,我国普通铁路工程测量精度已不能满足高速铁路及客运专线铁路的轨道工程,尤其是无砟轨道工程的铺轨和整道需要.从秦沈客运专线建设和京沪高速铁路前期的研究,到客运专线铁路建设的全面展开,我国铁路测量技术已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现在,依据当今最新测量技术,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测量经验,从满足轨道平顺性要求出发,已建立起我国客运专线铁路工程测量体系和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的测量技术体系,已成功在京津城际铁路和武广、郑西等所有客运专线应用,为保证无砟轨道精度和轨道工程的高平顺性提供了可靠测量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8.
铁路客运专线已建设了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包括异物侵限监控设备和防风预警控制设备构成的系统,介绍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安全监控系统的组成,说明了系统中探测方法和设备的选择、安设地点、各系统报警限值的设定,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9.
"客运专线运营调度仿真实验室"获铁道部批准开工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明 《中国铁道科学》2007,28(6):11-11,18
2007年6月29日铁道部下发《关于铁道科学研究院客运专线运营调度仿真实验室建设的批复》文件,批准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建设“客运专线运营调度仿真实验室”,开展客运专线运营调度系统设计、开发、测试和试验工作。该工程总投资2 743万元,预计年内建成。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国铁路正在进行大规模客运专线建设。客运专线运营调度系统是客运专线运输生产的关键与核心系统,是确保客运专线运输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装备。“客运专线运营调度仿真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最先进、标准、开放的客运专线运营调度系统科研开发基地,…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运专线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标准高、技术难度大、建设任务重.通过组织科技攻关和客运专线技术创新,开展科研试验和工程实践,掌握了路基工程地基变形、沉降控制、无砟轨道精测和定位技术,成功研制了高速道岔,建成无砟轨道试验段,研制了客运专线新型扣件系统、500m长轨条焊接设备和铺设机组,桥梁建设技术和特长隧道修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客站建造技术日臻成熟,基础设施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形成.到"十一五"末期,我国将建立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快速客运网,形成客运专线成套技术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建立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构建客运专线安全技术体系,培养和造就客运专线人才队伍,使客运专线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CTCS3-300H型ATP车载设备安全计算机通过HDLC通信接口与外围子系统进行信息交互,具有成熟稳定的特点。CTCS2-200C型ATP车载设备的CFSK板通信接口为串口RS-422,为了使CTCS2-200C型ATP车载设备的CFSK板在CTCS3-300H型ATP车载设备中实现轨道电路读取功能,需要进行接口适配设计与开发。通过设计轨道电路子系统通信板卡 (简称:TCB板)实现串口RS-422和HDLC通信接口的转换功能,使得CFSK板适配CTCS3-300H型ATP车载设备安全计算机。  相似文献   

12.
基于H.264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终端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H.264出色的压缩性能是以计算复杂度的提高为代价,使用快速帧间预测模式选择算法是提高H264编码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高速的DSP芯片TMS320DM642作为硬件平台更好的再次降低运行复杂度,使得H264编码器的应用得以实现.提出一种基于H.264编码标准的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编码终端的设计,重点论述针对监控视频的编码压缩算法的改进和编码硬件平台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随着视频技术的发展,目前已经有 H.261、H.263、H.263 、H.263 等多种编码技术, 而且视频通信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14.
H.264虽然是一个划时代的数字视频压缩标准,但是随着数字视频产业链的高速发展,H.264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并且由于H.264标准核心压缩算法的完全固化,并不能够通过调整或扩充来更好地满足当前高清数字视频应用。通过描述H.264的关键技术,重点分析H.264的优缺点,并指出H.264向H.265数字视频压缩技术升级带来的变化和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防控铁路甲型H1N1流感疫情传播,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应急接种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知情同意、自愿、免费的原则,有计划分步对武汉铁路重点人群实施应急接种。结果共接种12 599人,接种率达89.76%,其中列车员接种9 020人,接种率达到92.79%,占总接种人数的71.59%;AEFI发生率为零,一般性不良反应发生12例,发生率为9.52/万。结论在铁路重点人群中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应急接种,安全可行,是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土质路基荷载下地基反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基反力σ能够反映荷载作用下地基受力的情况,但其在土质路基特别是高压实度土质路基荷载作用下的研究并不多。本文通过现场及室内离心模型模拟土质路基的填筑及放置过程的试验,对地基反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压实度土质路基荷载作用下地基反力呈弧形分布,路基宽度范围内地基反力小于γH值,靠近坡脚的路基边坡区域大于γH值。路基中心处地基反力σc与路基宽高比b/H有很大关系,当路基宽高比b/H较小时,σc与γH值差距较大;当b/H较大时,σc与γH值差距减小;当b/H大于10时,σc基本等于γH值。本文结合试验结果得出考虑b/H影响的路基中心处地基反力σc的计算方法,提出新的地基反力沿路基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使路基荷载下地基反力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结合试验得到路基中心处实测地基反力及地基沉降值,对两种中等压缩性土地基在路基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反力与地基沉降的关系进行讨论,得出其相关性较好的地基反力系数,为今后土质路基荷载作用下地基反力系数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主要介绍H.264编码标准的技术优势,以及它在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前景。H.264编码标准通过将每个视频帧分离成块,剩余空间冗余,与其他现有的视频编码标准相比,在相同带宽下提供更加良好的图像质量。使用H,264标准,在同等图像质量下的压缩效率比以前的标准提高2倍以上,因此该标准被普遍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现有动车组驾驶人员培训设备功能上的单一性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虚拟仿真和触摸屏技术的动车组ATP模拟演练系统,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真正实现了一个系统包含200C、200H、300S、300H和300T的5种ATP,且适配多种车型的模拟软件系统,有效降低了设备配置成本,提高了设备通用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铁路平交道口的安全问题,设计一套远程数字图像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H.264数字图像压缩方式,利用IP网络进行图像传输.对系统需求进行详细地分析,介绍系统组成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重点对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13座地下2层车站基坑的墙体最大水平位移及墙后最大地表沉降进行研究,分析基坑墙体水平位移、墙后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以及墙后地表沉降与墙体水平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宁波软土流变特性影响,基坑墙体水平位移及墙后地表沉降均较大,其中墙体水平位移平均达0.46%H,墙后地表最大沉降平均值达0.7%H;墙后地表沉降呈现为"凹槽形",地表最大沉降位于(0.5~1.0)H范围内;墙后最大地表沉降与墙体最大水平位移比值的平均值为1.71。根据数据分析,提出坑底加固、基坑开挖重视"时空效应"、尽快施作垫层封闭基坑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