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分析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数据处理、交互平台和辅助决策等主要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多种数据处理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探讨了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建设的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压缩技术、数据标准、数据仓库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等,该综合信息平台的具有实现交通运输系统的有效集成、交通运输服务内容的延伸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数据融合基础理论的总结与剖析,提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交通运输中的应用领域以及交通数据融合的数据处理过程,并以车辆行驶轨迹跟踪作为实例讨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元数据的交通运输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整合交通运输行业分散的数据资源,改善网络科学数据组织的状况,提高对资源的存取和利用效率,文章从元数据的涵义、标准入手,介绍了交通运输科学数据共享元数据内容,提出了交通运输科学数据资源体系框架,并设计构建了基于元数据的交通运输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实践表明,元数据模式非常适于网络环境下交通科学数据资源共享,同时也指出平台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数据融合技术及其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数据融合基础理论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范围以及交通数据融合的数据处理过程,并以车辆行驶轨迹跟踪为实例讨论了数据融合技术在交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城市综合交通信息中心的建设已经成为必要,本从上海市最终以ITS为建设目标的角度,对其技术框架与交通信息平台的安排做了思考和建议方案,同时给出了综合交通信息中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XML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XML的特点,提出了基于XML技术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体系框架,研究了其中的3个主要部分:分布异构数据层、信息集成层和应用系统层,讨论了每个部分的功能及实现机理。结合实际开发工作,以交通信号控制为例给出了利用XML实现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研究结果表明,XML技术为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上海公路》2013,(1):I0002-I0002
3月,市建设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  相似文献   

8.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集成化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则是实现其集成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然后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几大发展趋势: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性,以及关键点之一———标准化,以期为我国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交通信息化服务成为了智能交通领域又一热点。基于浮动车(floating car data FCD)和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的交通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对交通信息数据源、数据处理及信息解码分发至终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系统总体结构、关键技术、核心算法。该系统通过采集处理、多源数据信息融合、信息发布和信息终端软件开发,采用TPEG(transportprotocol experts group)信息编码技术,编码成二进制码流文件,并传输给DAB数字服务器进行信息分发,进而将交通信息实时传输到移动终端,为出行者提供可靠的、科学的交通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道路运输车辆在线监测技术是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行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1],是《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重要发展方向[2]。车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获得车速、发动机转速、扭矩、排放等道路运输车辆的信息[3]。高效处理这些信息,获取监测的关键参数指标,对交通管理和运输车辆的安全、节能有重要意义[1]。由于车辆回传数据信息量大、种类多,单纯从数据驱动模型的角度,难以用统一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相似文献   

11.
利用高空间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制作影像交通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浩平  蔡先华  王炜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52-154,166
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图中可以获取大量与交通规划、控制与管理相关的信息,如土地利用、交通小区人口、城市道路网络、交通流量分布、交叉口类型、停车场分布、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甚至主干道路渠化信息等。制作遥感影像交通图能够直观、生动、形象地表述这些信息,并能实现一图多用、一库多用。本文就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交通图的优点、内容、制作的技术路线,以及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城市交通流信息相似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信息处理日益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智能交通系统不断集成新的信息技术以实现信息的采集、融合、组织和处理。生物信息技术在ITS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成为其中新兴的研究方向。为证明交通信息具有生物遗传属性,本文定义了相似系数及波动系数作为交通流的相似性判据,并对城市交通流单点流量信息在时间轴上的相似性进行实验与数据分析,从而证明了其相似性的存在。文章还对该特性在交通流信息处理中的几种可能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集成调度构想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研究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各种运输方式调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集成调度的构想,并研究了集成调度策略。研究表明,实现公共交通调度的整体集成是可行的,集成系统能够使得各种公共运输方式之间更加协调的工作,各种运输方式资源能够更加合理优化配置,实现整个城市公共交通联运联调,提高系统整体运营效率,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乘客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GPS、GIS技术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GPS、GIS技术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对基于GPS技术、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实现机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将城市震后交通系统运行划分为两个阶段:震后应急阶段及震后恢复阶段,并根据地震环境下不同恢复阶段的社会经济活动及交通系统特性对传统交通预测四阶段法———出行产生、出行分布、方式划分、交通分配的宏观模型进行修正,讨论不同模型参数的变化趋势,建议参数的调整原则及方法,进而以修正四阶段法为基础进行震后交通需求预测。该方法简便易行,预测结果可对城市交通系统防灾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路面裂缝自动识别系统开发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高怀钢  沙爱民  孙朝云 《公路》2004,(6):97-100
通过对比分析几类路面数据采集传感器,提出了基于CCD摄像机的路面裂缝识别技术,研究了如何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解决路面裂缝自动识别的问题。此外,针对利用并行处理提高系统实时处理能力、测距技术和辅助照明系统等几个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对该类系统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何将现有的各种交通空间数据源,通过交通信息化中成熟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格式的方法与技术,做到将多源、多格式的交通信息支持ITS的运行,已经成为摆在我国ITS建设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在分析我国ITS交通数据的特点及其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要求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国内外的技术现状,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DF4.0规范的交通数据管理模式。在方法设计中,对近来欧洲ITS中通用的导航规范GDF进行了研究、修改与设计,以适应我国的ITS信息平台的数据建设要求。同时,进行了部分的验证,表明了其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结构健康监测(SHM)技术在许多大型桥梁的运营养护管理中均有应用,但已有监测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并未被充分解读。为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桥梁SHM数据的处理分析中,首先总结大数据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然后分析SHM数据的工业大数据属性,梳理桥梁SHM大数据的研究方向;随后综述包括处理技术和分析方法在内的大数据技术在桥梁SHM中的应用现状,在由数据预处理、数据融合、特征工程、模式识别、可视化构成的大数据分析流程中提出SHM大数据研究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最后对大数据技术在桥梁SHM中的前景与驱动力进行展望和讨论。结果表明:SHM大数据研究应以结构状态评估为落脚点;大数据处理技术在SHM的系统框架搭建及数据分析能力扩展方面虽已得到较多应用,但其并非SHM大数据研究的重点;SHM数据融合对大数据分析方法有迫切需求,以实现桥梁SHM数据与外观检测等多源异构数据的多层面融合;深度学习、集成学习为结构状态敏感特征的提取提供了新的算法;有监督、无监督机器学习方法结合海量SHM数据将对结构状态评估下的模式识别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异常识别、相关分析、迁移学习等方法可为实桥SHM损伤识别提供支撑。研究结果可为SHM领域的大数据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Finding the K-shortest paths in timetable-bas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practice. It has three typical variants: the K-earliest arrival problem (K-EAP), the K-shortest travel time problem (K-STTP), and the K-minimum number of transfers problem (K-MNTP). In this article we show that these problems can be solved efficiently by first modeling the timetable information with the time-expanded approach, then applying the Martins and Santos (MS) algorithm. Then we model the timetable information with the time-dependent approach and propose a modified version of the MS algorithm for solving the K-EAP. Experimental results on real-world data show that for K smaller than 100, which is enough for most applications, the execution times of the MS algorithm for the problems in the time-expanded model are less than 100 ms on a server with a 1.86-GHz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 and 4 GB of memory. For solving the K-EAP the modified MS algorithm in the time-dependent model is even more efficient (about three times faster for K ≤ 100) than the original algorithm in the time-expanded model. Our results imply the great potential of the MS algorithms in practic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