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虑在机动车和行人混合的状况下,为使行人过街更加高效、安全,以机动车和行人的延误、交叉口的延误和车辆的停车率为性能控制指标。根据交通需求和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流量比,确定信号控制性能指标的重要程度。建立信号交叉口配时参数的多元目标函数,并运用遗传算法求解目标函数。最后,以具体的交叉口为例,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道路交叉口所采取的交通信号运行方式,直接影响着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过街延误等诸多方面。本文针对采用慢行交通一体化设计的交叉口上设置二次过街,分析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对机动车、自行车、行人过街的影响,通过对各种信号运行方式在交通组织管理、信号周期时长、车辆延误、行人延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现场交叉口几何结构及实际交通状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提出更有利于充分利用交叉口空间、更大限度减小慢行交通过街延误的交叉口信号运行方式,为交通管理者、决策者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永清 《交通标准化》2010,(23):202-204
针对城市道路机动车信号灯组合方式各异、设置规格多样的现状,解读现行国标关于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的若干规定,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上至规范、下至管理,总结目前信号灯组合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道路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的优化组合方案,以期最终实现交通信号灯设置的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4.
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方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动车待行区的设置对交叉口空间资源的有效利用、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提高和延误的减少具有重要作用.在讨论机动车待行区设置条件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左转待转区和直行待行区的设置形式,并对每一种方式从渠化设计和信号控制设计两个方面分别介绍了交通组织方法,并讨论了设置机动车待行区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然后以官园桥下平面交叉口为案例展开实证研究,并以VISSIM对改善效果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置待行区域后,交叉口通行能力提升了17.4%,而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降低了26.1%.  相似文献   

5.
对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进行优化组织不仅可以提升交叉口的整体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交通组织内涵.本文首先分析了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行为,指出信号交叉口处行人过街信号灯和行人过街设施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合理设置机动车信号灯与行人信号灯相位、优化行人过街设施.最后以北京市车公庄大街-车公庄北街交叉口为例,从改善信号灯相位和增加行人二次过街设施两个方面来优化交叉口行人交通.改善后,过街行人的绿灯时间增加了33.3%,行人过街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平面信号控制交叉口,以乌鲁木齐市西虹西路与南昌南路交叉口为例,调查不同天气条件下交叉口的交通流特性,研究冰雪条件下道路交叉口机动车的延误、车速及车头时距状况。分析冰雪条件下机动车存平面信号交叉口时的交通流特征,并与正常天气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冰雪条件下机动车停驶延误增加4~8S,引道延误增加2~5S,车速降低约30%,车头时距增加10%~20%。研究成果为乌鲁木齐市在交通规划和设计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对右转专用相位设置影响的研究较少,针对该情况提出基于Vissim和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方法,为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提供一种新思路。首先对右转机动车进行交通冲突分析,通过假设各种交通流量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并采用Vissim进行仿真,获取许可型相位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数据7776组;再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获取数据进行训练,建立许可型相位下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模型,模型能够计算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后以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最小为目标建立右转专用相位设置流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控制延误和干扰延误角度对信号交叉口右转控制前以及控制后不同控制方式下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右转控制设置条件及控制方式选择条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得到了右转控制设置及控制方式选择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临界流量。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行人和右转机动车流量下选择合适的右转控制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行人和右转机动车的延误。  相似文献   

9.
结合乌鲁木齐市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采用人工观测技术,分析了冰雪条件下中心城区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交通量、车头时距、运行速度及平均停车延误等交通特性参数,并与正常天气下的交通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冰雪条件影响,机动车交通特性的各项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市冬季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公交优先是缓解城市交通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故提出在过饱和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处设置成锯齿形,并设置车道预信号灯。本文基于定数理论的背景和信号交叉口延误理论,在已有延误研究的基础上,对过饱和信号交叉口进口道延误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应的进口道延误公式,通过对公交优先方隶实施前后的交通效益评价对比,证明该方案是有效且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