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动力髋螺钉 ( 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和生物力学机理。方法 用 DHS治疗 1 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 ,患者术前行骨牵引 ,手术在“C”形臂 X线机透视下进行 ,开放解剖复位后行 DHS内固定。术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1 1例患者骨折愈合 ,时间 6~ 1 0周 ,平均 8周。 1例术后感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半年后取出内固定。其余髋关节功能皆优良。结论  DHA治疗转子间骨折具有解剖对位、内固定坚强 ,可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等优点。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采用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内固定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腰椎失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采用全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腰椎失稳的患者22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评估比较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腿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80~240 min,平均(206.59±15.69)min;术中出血量50~120 mL,平均(92.73±22.29)mL;住院时间7~13 d,平均(8.82±1.53)d;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95±3.34)个月。术后各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优1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0.91%。结论全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腰椎失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经皮带球囊支架系统植入椎体成形术(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8例,根据住院号奇偶数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VBS治疗和传统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和功能改善情况、椎体压缩等影像学变化、矢状面Cobb角度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情况等相关指标对比分析,评估VBS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手术方式均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双侧穿刺法,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安全顺利完成。所有病例均经半年以上随访,术后3 d、术后1个月、3个月及半年随访VAS评分和ODI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半年随访,试验组和对照组骨折椎体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bb角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相应指标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S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在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折疼痛的缓解方面均有显著疗效,且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全脊柱内镜下椎间孔入路和椎板间入路减压术治疗腰5-骶1(L_5-S_1)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10月诊断为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患者,根据前瞻、单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A、B两组,A组患者接受经皮椎间孔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TD),B组患者经皮椎板间入路内镜下减压术(PEID),手术由本中心同一高年资、脊柱内镜技术成熟的外科医师完成。记录手术时间、C臂放射次数、住院天数、术前及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改良Mac Nab疗效。通过CT检查记录术前、术后1年骨性侧隐窝角度。结果共95例患者(A组:n=48;B组:n=47)符合条件均顺利完成手术并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C臂放射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下肢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但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末次随访时的手术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骨性侧隐窝角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ID与PETD是治疗L_5-S_1侧隐窝狭窄症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均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1.本文报告14例膝部骨巨细胞瘤,行肿瘤整块切除翻转骨瓣植骨术治疗。10例经过2年8月~14年随访,除1例复发死亡外,其余9例均获骨性愈合。1例术后轻痛,8例关节稳定不痛,且恢复了一般轻体力劳动。 2.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肿瘤切除、翻转骨瓣的截取、植骨和内固定等方面提出了改进。 3.如果肿瘤已侵犯骨端,范围在6.5×4.5公分左右,病理为Ⅰ~Ⅱ级者,以整块切除为宜。肿瘤切除后所遗留巨大骨缺损的填补,使用翻转骨瓣植骨术比人工膝关节效果为优,对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1989~1994年采用一次性髋臼成形术及股骨旋转短缩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14例(15髋)。手术时年龄7~13岁。术后平均随访3年5个月。结果:优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3%。作者认为,这种联合手术对治疗大龄儿童先天性髋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应用可吸收内固定物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 SR- PLLA可吸收拉力螺钉手术治疗髌骨骨折 1 1例 ,术后石膏固定 4~ 5周。结果  1 1例患者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1 .5年。所有骨折均临床愈合 ,无再移位 ,无伤口感染。以膝关节功能和术后不同时期 X线检查综合判断疗效。结果 优 8例 ,良 2例 ,可 1例。结论 可吸收内固定物 (SR- PLLA)为治疗髌骨骨折提供了一种新型内固定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6月,98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并胸腰椎单节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不同,随机分为单侧组(48例)和双侧组(50例),前瞻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手术时间,观察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Lee法),测量椎体后凸角度(Cobb角法)及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d、术后1年分别采用VAS、ODI(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系统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全部获得完整随访,两组中患者性别、年龄、患者受伤到手术的时间、术后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治疗48例,手术时间(34.87±5.91)min,骨水泥注入量(6.20±0.66)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16例(33.3%),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19±2.12)%,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23°±1.58°);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5±0.12)、(5.42±0.12),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40±0.11);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5.46±1.89)%、(47.88±2.21)%,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42±0.2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发生10例(20.9%)。双侧组治疗50例,手术时间(41.66±6.90)min,骨水泥注入量(4.88±0.52)mL,术中发现骨水泥渗漏9例(18.0%),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10.48±1.43)%,椎体后凸角度改善(13.04°±2.03°);术后1d及1年VAS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4.06±0.11)、(5.30±0.10),术后1年VAS评分较术后1d改善(1.34±0.08);术后1d及1年ODI评分较术前分别改善(36.08±2.13)%、(47.54±1.97)%,术后1年ODI评分较术后1d改善(11.26±0.54)%;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6例(12.0%)。两组发生渗漏患者均无明显临床不适。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年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ODI评分改善、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改善、Cobb角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双侧经皮椎弓根入路具有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术后相邻椎体再骨折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胫骨横向搬移技术治疗与球囊介入治疗及常规治疗对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自2016年6月—2018年10月研究中心收住的45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球囊介入治疗组、胫骨横向搬移组和常规治疗组,每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患者临床基本治疗,其余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球囊介入治疗或胫骨横向骨搬移术。采用血管彩超检测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足背动脉流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患侧肢体的踝肱指数(ABI)及治疗前后患者患肢足部皮温、VAS疼痛评分,观察患者足部溃疡面愈合情况,对比各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45例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6.7月(4~10月)。胫骨横向搬移技术及球囊介入疗法的术后患足ABI、足背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术后足部皮温改变及疼痛评分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胫骨横向搬移术术后皮温及术后ABI略优于球囊介入治疗(P<0.05),在术后疼痛VAS评分及术后足背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方面,两者疗效相近(P>0.05)。结论胫骨横向搬移术及球囊介入治疗相比于常规基础治疗,均能重建糖尿病足的下肢血供,缓解疼痛的同时促进溃疡面愈合。胫骨横向搬移术的术后皮温及术后ABI优于球囊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脊柱内镜下融合技术(End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自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31例行Endo-LIF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31例均行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中华骨科学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34.80±34.98)min,术中出血量(100.13±18.49)mL,住院时间(6.65±0.17)d,随访时间6~18(14±2.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压迫,立即切开清除血肿后痊愈;2例患者发生类脊髓高压症,卧床休息后痊愈。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症状,临床症状明显缓解。31例患者围术期VAS评分、ODI指数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均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ndo-LIF术短期临床效果好,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腰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骨水泥椎间盘成形术(percutaneous cement discoplasty, PCD)对患有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上伴有真空征的老年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中心于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27例椎间不稳且影像学伴真空征的患者,对其采用PCD手术治疗。记录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中出血及住院总时间。通过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及腰椎JOA评分来评价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状况的改善。同时,通过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资料比较患者的椎间隙高度的改变并统计椎间隙截面骨水泥分布率。结果 27例行PCD手术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2±1.85)d,手术时间单节段(32.3±4.51)min、双节段(53.6±12.17)min、三节段(74.4±6.33)min、四节段(90.0±10.36)min,术中出血量(6.11±4.97)mL,较传统椎间融合术有明显降低。患者术后VAS疼痛评分及腰椎功能的ODI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脊椎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影像学方面,术后患者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改善,同时操作节段椎间隙中切面骨水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注射型纤维蛋白胶(FG)、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白兔(n=50)双侧趾长伸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其中一侧骨隧道与移植肌腱之间的间隙注入复合性材料作为实验组,包括FG-bBMP组(n=25)及CPC-bBMP组(n=25),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观察腱-骨之间的愈合状况.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6周,FG-bBMP组骨密度BMD值高于CPC-bBMP组,但术后12周时,CPC-bBMP组腱-骨间BMD值最高.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FG-bBMP组腱-骨间较CPC-bBMP组可见更多的软骨细胞及新生骨;术后6周,FG-bBMP组腱-骨间软骨细胞已逐渐钙化成骨,而CPC-bBMP组腱-骨界面则呈现新生骨组织向肌腱方向长入;术后12周,CPC-bBMP组腱-骨间隙被更多的新生骨和新生软骨填充,而FG-bBMP组新生骨已明显成熟.对照组术后腱-骨间一直被纤维样结缔组织连接.生物力学结果同样证实,FG-bBMP组和CPC-bBMP组的最大牵拉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G-bBMP和CPC-bBMP复合物均能促进腱-骨间的愈合,但FG-bBMP组腱-骨间新生骨生成具有爆发效应,而CPC-bBMP组腱-骨间新生骨生成则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与经皮脊柱内镜辅助下腰椎后路融合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e-assisted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T-Endo-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及观察腰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经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退行性腰椎滑脱(Meyerding分型Ⅰ~Ⅱ°)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采用OLIF术式治疗,20例患者采用PT-Endo-TLIF术式治疗。观察且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定期(术后3 d、术后6个月、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CT或MRI检查进行影像学评估,并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矢状位参数的变化。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OLIF组术中平均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PT-Endo-TLIF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椎间高度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的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均有增加(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4(L_4)椎体倾斜角、L_1垂线与骶1(S_1)距离均较术前减小(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L_5椎体倾斜角较术前增加(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手术治疗,OLIF和PT-Endo-TLIF两种手术方式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PT-Endo-TLIF比较,OLIF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椎间隙高度恢复更好等优势,适合临床医师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联合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OLIF)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8月,接受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同时一期联合斜外侧入路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行O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21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的情况;于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进行腰痛及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评估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CT+三维重建及MRI检查,对比测量和评估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移百分比、椎管矢状径和轴向直径及横截面积,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10.0±2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6.8±21.6)mL。术后6个月均获得随访,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ODI分别由术前(6.8±1.6)分、(5.6±1.8)分和(57.6±13.4)%下降至随访时(1.5±1.0)分、(1.5±0.9)分和(13.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的生理方面总结(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 PCS)和精神方面总结(mental component summary, MCS)评分分别由术前(27.3±11.8)分和(52.4±14.6)分上升至随访时(57.6±10.5)分和(76.1±1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滑移百分比、椎管矢状径和轴向直径及横截面积较术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6个月时3D打印椎间融合器上下界面融合率为100%。术后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置钉撑开复位固定技术联合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植入3D打印侧路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满意,该项技术可为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提供一种全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s, NDI),所有数据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颈部VAS、手臂VAS、JOA和NDI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各类评分和手术前第1天评分。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改良后的MacNab标准记录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内镜操作下成功完成。总手术平均时间为125.6 min。术中失血量为2~100 mL,平均出血量为19.1 mL。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时间为15~33个月,平均为24.1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颈部、上臂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前NDI评分与术前评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改良后的MacNab标准显示15例优、5例良、2例中、0例差,优良率为91%。术后磁共振成像和颈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表明,椎间盘被充分切除,手术节段神经根受压解除。结论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诊断性SNRB可能是确定颈神经根性疼痛来源的有利的方法。在SNRB的指导下,PPECD是治疗诊断颈神经根病的有效和安全的选择,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微创组),接受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结核全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188.64±18.59)min vs.(201.60±22.67)min]、术中出血量[(118.64±22.95)mL vs.(553.60±100.54)mL]、术后引流量[(134.55±36.48)mL vs.(291.20±61.53)mL]、住院时间[(12.86±2.17)d vs.(15.80±3.03)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ESR、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椎前凸Cobb角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患者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3.59±0.96)vs.(4.16±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微创技术可减小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闭合复位和有限切开复位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不同类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4例胫骨横形骨折、93例斜型骨折、71例粉碎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闭合和有限切开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和不同方法的手术时间、射线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不愈合率、感染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上横形骨折患者切开与闭合复位没有差别,斜形骨折的切开复位时间更短,而粉碎骨折的切开复位时间更长;射线使用时间横形骨折患者闭合与切开复位间没有统计学差异,斜形和粉碎骨折闭合复位均使用更长的放射线时间;粉碎骨折的切开复位延长了住院时间;横形和粉碎骨折闭合与切开复位的不愈合率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斜形骨折闭合复位不愈合率高;不同类型骨折各组间感染率没有差别;各种骨折类型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对术后功能恢复无明显影响。结论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对于斜形、螺旋骨折和复位困难的粉碎骨折可选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而横形骨折和多数粉碎骨折尽量选用闭合复位。  相似文献   

20.
骨关节结核是外科常见的一种疾患,此病给患者肉体及精神上均带来极大的痛苦,并且丧失劳动力, 长期缠绵于病床,过去均采用保守疗法,时间长,并且效果也不显著,见于国内方先之氏首先采用病灶清除术,治疗骨关节结核,我们亦于1953年开始采用髋关节病灶清除术治疗骨关节结核,截至1956年11月为止,我们共对54例患者进行病灶清除术,术后的功能恢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应尽量使关节恢复其活动度,所以我们对15岁以上的患者于病灶清除术时,未做关节内外植骨,随访两年至三年半,结果证明大部分患者关节均能保持部分功能,且未复发,手术无恶化,亦无死亡,全组治愈率94.7%,平均治瘀时间为7—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