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驼峰自动集中分路道岔控制电路是确保解体车组在动态溜放过程中,对道岔实施安全控制的重要条件.当道岔失控时,此电路能根据车组当时的溜放情况,为溜放车组提供安全的保护措施.在运营技术条件中明确规定:"峰下自动集中道岔转辙机的机械锁闭装置未解锁,不能构成启动继电器的自保电路.若此时车辆进入道岔轨道区段,应自动切断动作电源和启动继电器电路".但目前的驼峰电动转辙机控制电路(ZD7-A型),在实施上述技术条件过程中尚有不完善之处.例如,电路已工作,表示电路断开,辙岔受阻因故未动,则电机一直在通电状态;当溜放车组压入轨道区段后,因震动等原因卡阻消失,电机转动,延误了转换时机,导致道岔不能按时转换到规定位置,造成道岔在四开状态或发生中途转换.  相似文献   

2.
道岔设备是驼峰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它的运用质量直接影响着驼峰调车、溜放解体作业,一旦出现故障,轻则使钩车错道进异线,重则导致追钩撞车、中途关闭信号。所以,驼峰道岔设备的运用质量、道岔电路的完善和维修至关重要。 1 道岔电机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3.
编组站解体作业过程溜放钩车时隔控制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编组站解体作业过程中对溜放钩车进行时隔控制的概念,分析研究溜放钩车时控制的必要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溜放钩车时隔控制方式。在理论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溜放钩车时隔控制新方式的可行性进行了充分论证,并阐述了溜放钩车新时隔控制方式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1 故障现象 2007年9月4日湛江驼峰解体23021次车辆,当解体溜放至第10钩时,第11钩进2道命令消失,第11钩接收的是第12钩的命令,造成溜放车辆错进5道.  相似文献   

5.
某日8时23分驼峰场办理39059次车自峰1全场溜放,第1钩16节车计划去Ⅲ部位26道。当这16辆车溜至323^#道岔(站场情况详见图1)时,8:32:08.30自动控制系统下达335^#道岔反位→定位的命令(DCJ↑FCJ↓),8:32:08.85反位表示继电器落下(FBJ↓)。但是经过0.95s,335#道岔的定位表示继电器(DBJ)并没有吸起,表明道岔未转换至定位,8:32:09.00控制系统发出道岔恢复报警,随后发出使335^#道岔回转的命令(FCJ↑DCJ↓),将335^#道岔转向反位。在道岔转换的过程中,8:32:12.86该车组进入335区段(335DGJ↓),此时335^#道岔的DBJ、FBJ均在落下位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第1分路道岔(头岔),是驼峰场的咽喉道岔,在溜放作业中动作频繁,故障率也相应较高.溜放作业前及时发现头岔故障并报警,是保障溜放作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列车进行编组作业的地方俗称驼峰场。南来北往的列车聚集到编组场进行重新编组,才能把不同的货物运送到各自的目的地。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把列车推上驼峰,然后按照重新编组的要求进行提钩作业(列车解体),将各个车辆通过驼峰溜放下来,通过道岔的开合减速后分别挂接到各自方向的车列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铁路运行速度的提高,正线道岔都采用了ZYJ7型电液转辙机及外锁闭道岔,以保证提速列车的安全。由于在信号设备停用时,如电务施工更换电液转辙机、平锁改钩锁及站场改造新铺设道岔时,只重视对该道岔的密贴尖轨实行钩锁,而忽略了对斥离轨的锁定,所以当列车通过时,由于列车的震动,锁闭杆因没有锁定就会发生位移,致使斥离轨移动,当斥离轨与基本轨接近密贴时,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高架桥无缝道岔"渭南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速铁路高架桥无缝道岔"渭南模式"构成的要素,应用轨道状态远程监测系统对郑西客运专线渭南北站高架桥无缝道岔和相邻桥上无缝线路进行了长期监测;根据动车组不同级别的通过速度,对高架桥无缝道岔和道岔梁进行了动力性能测试.试验表明,高架桥无缝道岔在道岔范围的梁轨相互作用不明显,道岔梁端无缝线路附加力可按10℃考虑,且影响不到道岔,桥上无缝道岔受力与路基无缝道岔受力相似,可按路基无缝道岔养护维修;高架桥无缝道岔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在结构安全、舒适、稳定、可靠方面能满足高速铁路运营要求;"18 m规则"科学合理,"渭南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TJK1-C型减速器控制电路中,减速器的动作时间,尤其是缓解时间对溜放车辆的调速效果相当重要。根据其性能,减速器缓解时间每延长10%~20%,就会造成溜放车辆低速甚至夹停。设计者为了减少减速器缓解时控制命令输出的间接时间,让缓解继电器HJJ在减速器制动时随制动继电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