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也指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高校政治理论课是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整、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一些差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等方面有着共同之处;同时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又使他们在思想内容、理论成果和检验标准都有着差异.  相似文献   

3.
全球大变革和中国迅速和平发展呼唤理论创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体系的创立有四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新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中华文化精粹和外国国际关系理论。全球化时代国际体系的根本变革是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创建中国学派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的根本任务.本文简要回顾了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认为我们党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学说的概念,并对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的本质存在及其表现样态、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等构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6.
五大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它的基本理论与高校"概论课"的逻辑体系紧密相扣,"概论课"教学必须进行灵活的逻辑重构,搭载优秀地域文化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在鲜活的时代气息、鲜明的理论导向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了解中国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高度凝练,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论的深刻总结。具体而言,"因事而化"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全过程;"因时而进"就是要紧贴时代发展脉搏,瞄准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因势而新"要求高校根据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更新工作理念。  相似文献   

8.
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吸收了西文人文科学的优秀成果,探索了信息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的工作方法科学化的途径以及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继续解放思想要求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环境创新,保持和增强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胆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发展规律.要在继续解放思想中实现人的发展观念、领导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然而,"中国梦"融入当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是"中国梦"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还较低、基层党组织重视程度不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只有从村民自身因素、基层组织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等四个方面对症下药,才能找到"中国梦"融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葛兰西的“历史集团”理论以一定阶级组合为架构,贯通整合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原理出发深入解读“历史集团”范畴的内涵和意义.该理论的局限是对生产力的根本决定作用有所忽视,导致对实践结构的整体把握有不足.“历史集团”理论蕴含国内与国际两个社会向度,通过该理论可透视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实质.中国争取国际博弈主动权和领导权的关键在于形成先进的世界性“历史集团”和“实践集团”.  相似文献   

12.
从毛泽东“一个中间地带”观点到“两个中间地带”思想之间,存在“两类矛盾三种力量”的中间环节,这些思想发展到“三个世界”理论的过程,既是毛泽东深刻反映战后国际局势不断变化的过程,也是他观察国际局势的意识形态视角不断转换的过程.“三个世界”理论在实践上的功绩,不仅在外交上鼓舞了世界人民反霸斗争,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而且在内政上为中国改革开放在某种意义上开辟了道路.其思想价值,则是区分“敌、我、友”三个层面的意识形态视角.“三个世界”理论的局限性是夸大了战争的现实危险性,高估了世界革命的形势,其主观原因在于固守关于经济、政治、战争和革命的传统意识形态.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调整了经济、政治、战争和革命关系上传统的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人类的高度,是对“三个世界”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论文把法国调节学派置于整个经济学系谱中对其流派定位进行了考察,认为该学派具有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相对立,属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但又与以《帝国主义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区别的特征;其次,对法国调节学派和法国调节学派创立之前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高学术成果之一的宇野理论进行了对比,认为法国调节学派解决了宇野理论中“原理论”的“19世纪特权化”问题、“阶段论”和“现状分析”的历史阶段设定问题以及“现状分析”的理论空洞化问题;最后,对法国调节学派的理论创新内容进行了归纳,认为该学派在理论体系上与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保持了高度一致,在研究方法上拒绝了“大而空”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通行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只是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定位描述及其外延的机械规定。依据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思想,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内容上反映一定的阶级或集团利益,具有特殊性,在形式上又要说成是体现共同利益,具有普遍性。其根本功能是把特殊利益说成是普遍利益,即为维护或冲击现成的利益格局的行为合法性提供合理性辩护。意识形态的总体性,需从一般和特殊的辩证关系而并非整体和部分的机械关系上来把握其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外延关系,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包含了意识形态,但不是所有社会意识形式中的思想观点都是意识形态。确定是否是意识形态的根本依据是,是否反映人们之间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由此可将意识形态区分为程度不同的政治生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国际交往领域。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行动指南,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划时代的体系",也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和发展逻辑新起点,产生于中国实践,发源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实践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哲学基本维度探究和考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是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基本路径,也是推进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所在。道路自信是根基、是方向,理论自信是灵魂、是动力,制度自信是支撑、是保障。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为根本保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辐射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为自己自觉设定的实践志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志趣的实践体现。新哲学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理论志趣和中国共产党人“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之下所进行的学术探索。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中出现的文化阻隔、误读和缺失等问题,以语言生态系统里形式逻辑思维载体一般性属性以及语言形式逻辑思维认知结构普遍性规律为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在词汇水平上和词汇影响的语句水平上展开形式逻辑结构表现类型和结构规律运用研究,从而深入论证翻译生态视角下形式逻辑认知体系里概念及概念关系同一性和层级性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的作用,并进一步确认形式逻辑认知的概念及概念关系、结构规律,对"一带一路"文化词口译具有一定的阐释、建构和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历程的解释性回顾。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回答三个有关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特性的问题,即马克思为什么较少使用"文化"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否有其统一的基础?第二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理论形态的演变,分别讨论马克思的文化观点;第二国际时期科学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西方马克思主义,包括卢卡奇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转向"和从葛兰西到"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第三部分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若干问题:发展的特点、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方式。最后,展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