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张卿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3):107-109,M0013
从控源截污、清淤修复、原位修复和活水循环四个方面对深圳X涌黑臭水体治理进行了全方位考虑,虽取得一定效果,但还没彻底解决黑臭。但通过工程总结,希望给后续相关工程一些启示。河道的截污是消除黑臭的根本,但截污要从污水来源、传输、处理终端每个环节进行分析;同时需要采用河道清淤、补水、原位修复等手段综合治理,方能初步改善河道水质。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发展,斗门区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体黑臭现象已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并制约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从控源截污、底泥清淤、生态修复、生态补水、岸堤修复、景观提升以及智慧水系统等方面全方位对斗门区8条重点河涌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水清、岸绿、生态、景美、海绵"的总体目标。剖析了相关设计难点及特点,并对黑臭水体整治要点展开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
水系作为城市最独特的景观资源,是城市特色风貌与景观塑造的重要依托。今年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到2020年,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结合江南某市当地水环境现状,通过分析河道黑臭、水质不佳的原因,对河道整治过程中采用的综合整治方案进行阐述,旨在为城市河道消除黑臭、提升水环境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安徽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的报告。根据报告,到2018年年底,全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累计达80%以上,到2020年,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按年应达到100%。安徽全省城市建成区有227个黑臭水体。2017年年底已完成137个黑臭水体治理,达到"初见成效"标准,完成率超过60%。2018年,剩余90个黑臭水体中,有89个治理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实施进度超序  相似文献   

5.
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污染不断加剧,城市水环境持续恶化,市郊结合部、尤其是城中村绝大部分河道受污染情况严重,地表水水质普遍劣于Ⅴ类标准,一些水体甚至出现了黑臭现象。马漳河是该类河道的典型,通过对马漳河黑臭成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消除黑臭河道的治理对策和措施,整治后面貌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6.
正近日,吉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印发《吉林省辽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联合行动方案》,要求到2020年,基本消除劣五类,四平市和辽源市城市建成区消除黑臭水体,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三类,流域水环境保护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黑臭水体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对乌鲁木齐市仓房沟黑臭水体治理项目进行了介绍,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获得仓房沟污水排入、渠系占压、垃圾淤积等形成黑臭水体的原因,针对性提出了治理技术方案并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8.
河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水体流动性降低或完全丧失,导致水体复氧能力衰退,因此河道水动力特性是进行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依据。目前针对河流水动力进行数值模拟的研究多集中于一、二维,忽略了对河流自由水面的模拟及水流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不能精确得到河道水力特性。为了寻求一种先进的数值模拟方法来研究河段水流的水动力特性,考虑自由水面运动及水流竖直方向上的流动,建立了耦合VOF法与紊流模型的三维河流水动力模型,并运用无结构贴体网格划分技术建立了河道的计算网格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建立的三维紊流数值模型实现了对自由水面、水深以及流速的模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网格模型可以适应复杂的地形边界,能较好的模拟不规则河道边界,适合于天然河道三维水动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为河流水质的模拟提供基础,并为水生态治理与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金汇镇泰梅港东段由于沿岸有污染源,水体黑臭,严重影响沿岸人民生产、生活,且威胁到相邻水厂的水源保护地。该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控制污染源、治理污染底泥和水体、沟通水系的工程方案,以恢复水体水质Ⅳ-Ⅵ类为目标,满足工农业、水产养殖用水为原则,设计一个完整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0.
黑臭水体治理是我国现阶段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在建设目标、地点、范围上部分相互重合,在建设的措施、手段、途径上具有共同建设的需求。本文从控源截污和雨水源头削减,活水循环和雨水净化利用,生态修复和雨水调蓄等三大方面对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共同建设展开研究,实现降低工程投资,提升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工程效益,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斜拉桥下塔柱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聚集的水化热高且混凝土散热困难,因此温度裂缝控制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该文结合工程实例,依据温控标准,提出温度控制措施,通过Midas软件模拟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场,分析混凝土浇筑、水管冷却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对其温控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温度监测方法以检验温控标准和措施效果。其数值分析与现场监测结果达到较好的吻合。  相似文献   

12.
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必须采取措施以避免因水化热引起的内表温差过大而导致裂缝。该文介绍了浇筑某承台大体积混凝土所采取的温控方案,包括混凝土原材料选用原则、冷却水管的设计和测温系统的设计等,并介绍了其实施效果。由于该温控方案较为合理,现场施工组织细致,因而避免了有害的温度裂缝的产生,保证了承台大体积混凝土的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龙溪嘉陵江大桥9#墩承台施工为实例工程,首先验证了埋设冷却水管对降低混凝土温度具有显著效果;然后分析了冷却管通水量、冷却管管径、冷却管间距等因素对降低混凝土温度作用效果的敏感性;最后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得到了冷却水管埋设的最优方案,并验证了最优方案下混凝土应力、法向裂缝比率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的符合性。  相似文献   

14.
桥梁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的计算问题,分析了当前冷却水管有限元分析的主要方法,对多重网格法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在不增加计算时间的前提下能更准确地计算出水管冷却温度场。基于这种处理方法,结合通用软件ANSYS对某高墩大跨刚构桥桥墩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比较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是较高的。  相似文献   

15.
彭再勇 《隧道建设》2016,36(9):1139-1146
红谷双向6车道沉管隧道管节具有横断面尺寸大且结构形式复杂、一次浇筑混凝土体量大、内外温差及温度应力大和防渗抗裂性能要求高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首先通过水化放热性能试验和小圆环开裂试验优选了胶凝材料体系,进而通过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抗渗性能试验确定了低热低收缩的混凝土配合比,然后开展现浇试块和管段的温度测试,分析大体积混凝土内温度变化规律和冷却水管的降温作用,并结合温控测试与信息化施工技术指导了后续管段预制中冷却水管的布置及相关温控防裂措施的动态部署。最后结合试验分析结果与现场施工环境,形成了管节混凝土入模温度控制、分段分次分节浇筑和快插慢拔捣固工艺、循环冷却水管通水时间和管节拆模时间控制、管节各部位针对性养护措施等贯穿管节预制全过程的防裂技术,确保了沉管管节大体积混凝土的防裂抗渗性能。  相似文献   

16.
为降低炎热季节沥青路面温度,提高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减少沥青路面高温车辙病害的产生,同时减少有毒的有机沥青改性剂或路面涂料的使用,采用无机矿质粉末负离子粉作为新型环保沥青改性剂,制备了具有主动降温功能的沥青混凝土(active pavement cooling asphalt concrete,APC-AC)。通过室内车辙板温差试验与室外光照试验,研究了不同负离子粉掺量对APC-AC路面降温性能的影响,并以降温性能为参考指标推荐了负离子粉最佳掺量;借助Hot Disk 2500S导热系数仪对APC-AC及普通沥青混凝土的导热系数、比热容及导温系数进行测试,研究了负离子粉对APC-AC的热学参数影响规律;对APC-AC及普通沥青混凝土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了负离子粉对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沥青混合料相比,APC-AC具有较明显的路面降温效果,当负离子粉掺量为沥青质量的16%时,APC-AC车辙板室内温差试验表面降温幅度为5.9℃,室外光照试验表面温度可降低7.4℃;APC-AC的导热系数、导温系数相较于普通沥青混凝土分别降低9%和20%,比热容则提升14%;与普通沥青混凝土相比,APC-AC的动稳定度提高16%~42%,负离子粉对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与抗裂性能基本没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水胶比低,胶凝材料用量大,水化热高,大体积UHPC易形成较大的温度应力,导致结构开裂。基于ANSYS的仿真分析技术,采用ANSYS参数化设计语言(APDL)开发了一套大体积UHPC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计算程序,将其应用于沱江大桥塔梁固结段施工期温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分块分层浇筑方式并采取聚氨酯保温和通水措施后,浇筑块开裂风险较低,宜加强底板保温养护和优化实心区水管排布保证温控质量。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某斜拉桥承台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施工控制为例,从承台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及冷却水管施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模拟试验、温控设计、防裂措施、混凝土浇筑等方面对大型桥梁大体积承台混凝土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罗超云  李志生  周立 《公路》2012,(7):101-106
嘉绍大桥处于海洋环境,承台为深埋式,对混凝土耐久性要求高。主桥单个承台C30混凝土方量近8 000m3。通过对承台大体积混凝土配合比优化、原材料控制、浇筑过程控制及混凝土养护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并通过实时的温度监测数据分析,达到了海洋环境下高性能超大体积混凝土在取消冷却水管的条件下保证温控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连续刚构桥承台施工中的温度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现场测试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2个不同厚度的承台施工过程的温度变化,按理论方法分析了冷却水对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最高温度的贡献,并且将理论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厚度较大的承台,冷却水对降低混凝土最高温度的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