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区交通特性与交通冲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半幅封闭施工区的交通特性和交通冲突特性开展研究.以交通流参数调查和交通冲突调查为基础,应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施工区上游过渡段车辆的排队特征,标定了描述车头时距分布的爱尔朗模型;分析了施工区各组成区段的速度分布特征,确定了基于统计分布原理的各区段限速范围;总结了施工区交通冲突的种类,给出了基于距离碰撞时间的追尾冲突严重程度判别方法,建立了基于负二项分布的追尾冲突预测模型.最后,应用VISSIM软件开展了施工区交通仿真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车辆排队特征所确定的施工区上游过渡段合理长度应在45~70m之间;施工区各区段的限速值应根据交通量设定;在相同交通量水平下当限速值高于50km·h-1时,交通冲突数量会随着限速值提高而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大交通量状态下的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与一般施工区在交通组织方案、施工区设置、限速方案等道路交通特性上会产生巨大差异,交通延误、饱和度、平均车速和交通密度会有明显不同。本文利用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建立施工区微观仿真模型,选择对高速公路改扩建施工区安全和通畅水平有重要影响的上游过渡区长度为变量,以通畅水平为指标,对车辆运行状况进行评价,给改扩建施工交通分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交通事故频发的问题,通过对大量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交通事故的调查以及已有成果的研究分析,建立了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行车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将AHP(层次分析法)与FE(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建立了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行车安全评价模型。最后,以G108国道云南段某隧道为研究对象,对该方法的具体过程做了详细阐述,并查找出了影响该隧道进出口过渡段行车安全的主要风险源。实践证明,该安全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公路隧道进出口过渡段行车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理对策,可实现对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占路施工过程中,上游过渡区的长度对施工区交通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其长度的设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游过渡区长度的设定有一套理论公式,但理论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经验累积、应用统计的结果。利用Liewin/road三维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和SOAR认知模型,对占路施工区进行仿真模拟,从而确定上游过渡区的长度。  相似文献   

5.
面对高速公路扩建工程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的形势,目前针对国内外高速公路施工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的相关研究较少。论文基于济青高速改扩建工程典型3车道保通方案,从交通效率、安全和稳定性三方面考虑,应用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结合交通冲突评价软件(SSAM)拓展实际情况,在不同交通量和交通组成条件下,综合分析交通转换带整体区域和区域内交通流特性,进而得到典型高速公路施工区3车道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较优值。仿真结果显示:基于交通效率、安全和稳定性三方面综合来看,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很多时候在150m-175m较优。另外,减少通过施工区交通量和分流大型货车或者小型车是改善施工区交通状况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1,66(10):76-83
为研究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方法及标准,以京台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依托,利用路面基层水稳混合料的铣刨料为台背回填材料,提出道路拼宽段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方法。建立车辆振动模型,分析车辆经过路桥过渡段时的振动特性,并以最大瞬态振动值(MTVV)作为行车舒适性评价指标;以调查法确定的行车舒适性控制指标为标准,确定设搭板及未设搭板的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控制标准。结果表明:当车辆经过不设搭板的路桥过渡段时,错台高度、行车速度均对行车舒适性影响较大;当车辆经过设搭板的路桥过渡段时,坡度变化率及行车速度对行车舒适性影响较大。搭板长度对行车舒适性有一定的影响:当车速较低、坡度变化率较小时,随着搭板长度的增加,行车舒适性增加;当车速较高、坡度变化率较大时,随着搭板长度的增加,行车舒适性反而有所降低。可见,设计时确定合理的搭板长度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改扩建时期施工区的分段长度设置对道路交通流运行及施工作业区均产生重要影响。文中通过VISSIM仿真试验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不同交通量、大车率情况下,不同施工区分段长度设置对路段交通运行的影响,并通过引入信息熵综合量化了改扩建施工区的交通运行稳定性、效率和安全性3个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且得出当施工区分段长度设置为5~7km时交通运行情况最优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施工工艺,对常见施工工作区类型进行了划分。在交通流调查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施工区各控制区段的速度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以南京市机场高速公路扩建项目为例,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准,结合VISSIM软件仿真实验结果,对几种典型工作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当高速公路施工区上游过渡段长度设置为50m时能显著提升工作区的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施工区作为高速公路的瓶颈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对其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确定其通行能力和提高高速公路安全水平的基础工作。以陕西省西安-宝鸡高速公路和西安-临潼高速公路施工区为例,分析了半幅封闭半幅双向通行施工区和单向行车道封闭两种施工区的车头时距分布规律,并确定了施工区车流的运行状态;进一步研究了交通量和施工区不同区段两个因素对车头时距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区车头时距随着交通量的变化和施工区区段的不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局部路面维修频率增加,使得施工中的交通组织优化很有必要,以保障道路的正常通行与行车安全。从交通安全管理的角度,运用车流波动理论分析交通流三参数的变化,得到分级限速的临界交通量;同时运用分级限速理论对车流平缓降低速度,顺利通过道路施工路段进行了研究,得出减速过渡段一般最小长度及极限最小长度。同时将相关结论运用于广惠高速公路局部路面维修工程的交通组织优化。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占路施工过程中,上游过渡区长度设置对施工区交通安全、通行效率以及道路性能都有影响。在分析上游过渡区长度计算公式这一分段函数的基础上,利用vissim进行仿真实验,选取延误、排队长度和交通冲突次数为评价指标进行最佳长度的遴选。并在实际施工中对公式计算值和仿真结果进行验证,最终给出上游过渡区设置长度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公路设计中,由于地形限制,路线线形复杂,小半径曲线、连续曲线较多。对于无中间带公路S形曲线,若按两个基本形曲线对其进行超高过渡设计,路面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连续由单向横坡面变为双向坡面,再变为单坡面,行车安全性、舒适性较差,对路容和横向排水亦有不利影响。针对基本形曲线超高设计法的缺陷,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三次曲线的连续过渡法和综合法两种改进形超高过渡设计方法,并对其适用性及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过渡法适用于两端圆曲线超高横坡与两段缓和曲线长度比值相同的S形曲线,相对于基本形曲线法,缓坡段长度更短,有利于横向排水,但当两端圆曲线上超高横坡差大于8%时,采用三次曲线连续法所需最小过渡段长度大于基本形曲线法,需验算过渡段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综合法则不会出现反超高,且在允许超高范围内缓坡段长度均小于基本形曲线法,但当其中一侧超高横坡大于4%时,若采用三次曲线综合法,需对过渡段长度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重点对冰雪条件下快速路合流区交通特性进行研究,基于大量调查数据,利用VISSIM仿真软件,通过控制快速路主线交通量,对快速路在正常条件、积雪条件、冰板条件以及冰膜条件四种情况下的匝道及主线的延误情况、入口匝道的排队长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建立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当主线交通量大于2800veh/h时,冰雪条件对入口匝道的影响急剧增加。因此如果快速路预计的未来小时交通量超过2800veh/h,需要考虑通过适当增加合流区过渡段的长度来减小冰雪条件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以为快速路交织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平曲线超高过渡段是高速公路雨天易积水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通过研究高等级公路超高过渡段设计中B值的不同取值,对超高过渡段的行车舒适性及其对路面排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旨在减少雨天超高过渡段的路面积水,提高司乘人员的舒适度和行车安全性,可供浙江省内高等级公路超高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施工区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施工区交通标志的设置,分析了施工区的区域组成、渐变段长度及限速标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施工区车头时距的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移位韦布尔修正分布模型,验证模型的优越性,并对其参数进行讨论。利用Akaike信息准则(AIC)对比负指数分布、韦布尔分布和移位韦布尔修正分布模型的优越性;利用西临高速公路施工区车头时距调查数据,采用综合优化软件包1stOpt标定移位韦布尔修正分布模型参数,并对其参数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移位韦布尔修正分布模型能恰当地反映施工区车头时距的分布规律;新增移位系数的取值在0.1~0.5之间,其他系数均受到施工区区段和交通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葛书芳 《公路交通科技》2001,18(Z1):197-200
从施工区安全的角度阐述施工区安全设施的设置;通过分析施工区的区域组成,说明渐变段长度、安全设施及管理措施的选择,对安全施工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发生多起因积水产生的交通事故,为了研究高速公路积水路段小客车行车风险,综合考虑车速、驾驶行为和积水路段线形等因素,利用行车动力学仿真软件CarSim,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道路模型以及小客车换道轨迹模型.在临界水膜厚度的基础上,结合车辆侧向偏移量和质心侧偏角,提出临界积水路段长度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改变道路圆曲线半径、超高、纵坡、车速和驾驶行为,分析了小客车在积水路段的行车风险影响因素,运用M atlab回归分析建立了积水路段小客车行车风险预测模型,对多雨地区高速公路某积水路段进行了行车风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在综合考虑车速、道路圆曲线半径、超高、积水厚度的影响下,能根据积水路段长度判别小客车的行车风险类型和严重性,其中侧滑风险回归模型相关性系数达0.962,侧偏风险回归模型相关性系数达0.753,为针对性提出道路安全管理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改善高速公路施工区路段车辆运行状态,建立了一种集合优化换道比例和可变跟车时距的换道控制策略.通过引入交通运行效率和冲突风险目标函数并进行在线求解,从而对施工区车辆行驶轨迹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在网联自动车环境下,以施工区上游路段车辆平均速度为目标函数,借助遗传算法遍历交通流状态集合,求解换道比例,以此调整施工区上游车辆分布.以施工区汇入路段车辆交通效率和冲突风险为可变跟车时距模型的目标函数,调用CPLEX/Matlab求解器得到汇入路段可变跟车时距.为了在线计算和可视化建立了Matlab/Vissim_COM的仿真平台,通过Matlab编程技术以单步仿真的方式提取Vissim车辆信息,将CPLEX求解器和Vissim的封装环境以函数调用的方式与遗传算法结合,对车辆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和参数反馈.在总仿真次数达到400次时,模型控制得到最优.结果表明,与未实施控制相比,在最优控制中,当仿真时长达到800 s时,每条车道交通量输入达到700 veh/h,优化效果较为明显,即全局车辆在汇入路段"曝光"次数减少,车辆行驶轨迹变的"平滑",全局运行速度提高了48%,速度标准差的变化幅度降低,全局车辆的速度离散性得到改善,以后侵入时间表征冲突风险,冲突次数降低了39%,高速公路施工区车辆运行状态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0.
总结和分析了车流运行特性对交叉口改造类型的选择及通行能力的影响,阐述了改造中设计指标的选取原则。提出在考虑信号周期、绿灯周期、直行车道车辆排队等候长度等因素下右转专用车道展宽段长度、过渡渐变段长度以及出口道长度的几何设计计算方法。通过研究汽车列车右转弯行车轨迹特点的基础上推导了简单型复曲线线形的曲线要素指标,并计算了不同主、副曲线半径下右转车道宽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