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2年底,朗盛委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对绿色轮胎、轻量化材料、空气动力学技术和新能源汽车四项创新技术以及它们的节能效益进行调研,报告显示了这四项创新技术都能达到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其中绿色轮胎和轻量化材料在可操作性方面更具优势。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对驱动能量的消耗和排放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涉及常规燃料发动机汽车,而且对于新能源汽车更有减轻自重、降低能耗的特殊意义。相比其  相似文献   

2.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这三个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这包括:汽车结构的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和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液压成型和激光焊接工艺在汽车中的使用现状。作者认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是: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的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和轻量化技术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相似文献   

3.
汽车的轻量化技术与节能环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轻量化是当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节能环保的重要策略。本文重点阐述轻量化材料技术、先进轻量化工艺、轻量化结构设计及轻量化连接技术等关键技术,讨论汽车轻量化与节能环保关系,提出了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与节能环保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正文章从轻量化材料、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3方面研究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技术,介绍了汽车结构优化、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热成型技术、辊压成型技术、差厚板技术,总结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汽车结构优化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新材料、先进的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能促进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轻量化材料一方面节约汽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新材料和  相似文献   

5.
<正>汽车轻量化不仅是节能减排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其重要意义还在于体现了整个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在各种轻量化材料中,先进高强度钢是既可保证汽车安全性,又具有高性价比的汽车轻量化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6.
整车轻量化技术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节能减排、满足国家法规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汽车轻量化技术涉及汽车材料技术、设计开发技术、工艺制造技术等多个学科,需要多产业的联合突破。文章研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论证新能源汽车开展轻量化的战略意义以及轻量化技术路线,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总结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汽车轻量化能有效的降低汽车燃油消耗,是我国现阶段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刚度、模态等性能优异的情况下通过运用材料应用轻量化、结构设计轻量化以及制造工艺轻量化等方法,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提高汽车的动力性、操控性和车身安全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汽车轻量化技术发展现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节能、环保、安全是当今世界汽车业关注的主要话题,而汽车轻量化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轻量化技术无论对提高乘用车节能减排,还是改善商用车的燃油经济性,都显得十分重要。自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以来,联盟的12家成员单位对相关共性技术问题展开了多项合作,并在自主品牌新车型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汽车油耗压力越来越大,新能源续驶里程短板亟待补齐,轻量化已逐渐成为汽车产品的重要标签。对于汽车轻量化,一方面要在保证安全和性能的前提下给汽车"减肥",另一方面要降低油耗和排量,实现节能减排。因此,在诸多政策的指引和市场的驱动下,汽车轻量化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春天。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对汽车能耗及尾气排放标准日趋严格,在诸多节能减排路径中,汽车轻量化是降低汽车燃油消耗和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此外,  相似文献   

10.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在汽车领域,轻量化是节能减排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已被《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列为亟待突破的核心技术。汽车轻量化不能以牺牲汽车安全性为代价和前提,如何提升汽车安全性是世界汽车技术发展永恒的主题和动力,是保障交通参与者出行安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