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能够较为准确地对铁道客车乘客乘坐舒适度进行评价,将四自由度和六自由度人体等效模型分别引入到悬挂有车下设备的弹性车体中,建立了一个乘客与车体耦合振动的动力学模型,根据ISO2631-1:1997标准以乘客加权加速度值来评价车辆乘坐舒适度,结果显示加人后得到的舒适度指标值低于未加人的舒适度指标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广大乘客对乘车环境越来越高的要求,保障铁路员工以及沿线居民的身心健康.减轻对线路、车辆的污染和维修工作量,保障行车安全,同时提升我国铁路客车的技术装备水平,2002年起,我国铁路在新造客车和部分改造客车中逐步加装集便器.特别是新造2盯型快速客车和CRH动车组列车全部加装集便设备,不仅解决了沿途遗撒污染问题,还为乘客创造了良好的乘车环境.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10号线乘车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出行的乘车舒适性,针对列车运行过程中比较敏感的振动和噪声进行研究。建立车辆-乘客耦合振动模型,推导系统振动微分方程,并编写相应计算程序进行求解,对车辆及车厢内部不同位置乘客的振动响应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乘客与车辆的振动响应间存在明显差异,车厢中部乘客振动响应峰值会较两端偏小。对北京地铁10号线部分区段车厢内部噪声进行实际测量,数据证明空气动力噪声会使得车厢连接处噪声值较车厢中部明显偏高,曲线轨道处的轮轨尖啸噪声造成列车转弯时的瞬时声压最大值略有超标。通过振动计算及噪声测试可知,车厢中部振动较小、噪声较低,乘车舒适性会优于车厢两端。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高速铝合金客车的整车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动力学响应分析,解析了车辆的弹性振动特性.分析了车辆在不同激励下的弹性振动响应及其对平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0年9~11月,武汉铁路局担当的汉口至青岛1113/4次旅客列车先后有9辆客车振动异常,车体地板垂向高频振动并伴有嗡嗡的振动噪声,严重影响旅客正常休息。上述车辆均为某公司2009年11月新造25G型DC600V硬卧客车,209P型转向架,2010年1月份正式投入运用,走行公里不足40万km。为确保车辆运行安全,消除车辆异常振动,满足旅客需要,对振动异常的  相似文献   

6.
瑞士联邦铁路(SBB)现有客运车队的机车车辆类型极多,除了现代大功率机车、摆式列车、低地板车辆和客车外,还包括在这期间作了改进的旧系列机车车辆.今后的采购政策首先是购置新的区间列车.  相似文献   

7.
大跨度铁路桥梁梁端伸缩装置对列车走行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端伸缩装置是大跨度桥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容易受损的构件之一,对高速车辆的走行性影响较大。本文针对大跨度铁路桥梁梁端伸缩装置,建立结构动力分析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多工况车-桥(线)耦合振动计算,分析梁端伸缩装置自身变形、安装误差及梁端折角等因素对列车走行性的影响,提出车辆平稳性和乘客对车辆振动感觉的评判标准,并进一步基于车辆的平稳性和乘客对车辆振动的感觉确定车速及梁端竖向折角限值。研究表明,车辆响应对梁端竖向折角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人体与轨道车辆振动耦合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进行仿真研究.从仿真结果中得到车体、人体头部及人体内脏在横向、垂向和纵向上的振动响应及其能量集中的主要频率段,并从功率谱密度图得知人体头部和内脏的振动响应频率基本相同.当冲击力越大速度越高时,车体和人体所产生的响应加速度越大,但垂向和横向的响应比较小,纵向响应比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铁道客车符合欧盟铁路互联互通性技术规范对残疾和行动不便人士(PRM)无障碍乘坐车辆的技术规定,设计欧洲铁道客车时,应根据线路条件和车辆参数,提前规划PRM乘客乘车路径。根据站台尺寸和车辆参数,计算车门相对站台的距离。根据PRM乘客乘车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设计欧洲铁道客车的经验,对车门、台阶、乘车辅助设施开展分析,并给出确定车门参数、台阶数量和尺寸、扶手位置的方法,以及乘车辅助设施使用情形。  相似文献   

10.
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座椅系统与传统轨道客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加以考察,建立轨道客车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并推导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根据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振动微分方程组,通过变量变换,给出轨道客车转向架-车体-座椅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通过与传统轨道客车垂向动力学模型得到的垂向随机响应进行对比,验证轨道客车转向架-车体-座椅耦合系统垂向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轨道客车的振动特性分析及车辆悬挂系统参数和座椅悬置系统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模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