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单日波 《中国造船》2012,53(Z1):274-278
首先阐明了世界上丰富的海洋油气资源及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的巨大前景;进而说明了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向深海发展的必然性,阐述了深海油气开发的特点和困难以及世界海洋油气开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介绍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现状,分析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技术、装备、人才方面存在的困境,指出了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目前所面临的历史机遇和使命。  相似文献   

2.
曹惠芬 《中国造船》2005,46(Z1):77-82
本文首先阐明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海域发展的必然性,进而对世界深海油气钻采装备的发展特点和趋势、我国海洋油气钻采装备的发展现状和差距进行分析,指出加快发展我国深海油气钻采装备,是推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减缓国家能源危机和我国参与国际大洋开发竞争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海洋油气产业从上世纪40年代出现以来,经过6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已经成为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世界各国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未来全球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本文对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起源、发展、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对世界及我国海洋油气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徐华 《中国船检》2010,(11):22-24,102-103
<正>十年前海洋石油的产量为90亿桶,2008年,海洋石油的产量为100亿桶,占全球石油产量的34%。预计2015年海洋石油产量占比将提高到39%,而深海石油产量所占比例有可能从目前的7%提高到15%。这一预期使海洋油气开发加速走向深海,投入剧增。预计,2009~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开发年均投资2712亿美元,比前五年的1914亿美元增长42%。巨额投入带动国际海工装备市场竞争升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译自2003年近海工程会议的一篇论文(见参阅文献1).该文总结了目前海洋油气开发中系锚系统的岩土工程设计方法,讨论了岩土工程勘探方法,介绍了深海油气开发中细长锚桩和吸力式锚桩两种主要基础型式的工程应用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现状以及海洋平台发展情况,分析各类平台的结构特点及应用状况,根据我国南海深水油气生产需要和海况,对我国南海区油气开发选取海洋平台类型以及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政府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正在研发一种潜深可达12 000 m的载人深潜器,目的是用于深海资源勘探。报道称,该深潜器被命名为"深海12000"号,由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海洋工学中心主任矶崎芳男负责,日本政府的文部科技省进行全面支援。据负责人介绍,世界最深的海沟在东京都小笠原群岛东南的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可达10 911 m。目前,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的"深海6500"号潜器只能潜到6 500 m的深度,而正在研发的12 000 m深潜器将有望实现前人未有的超深海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石油资源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已从浅海扩大到中深水(100~500 m)、深水(500~1 500 m),甚至超深水(1 500 m以上)海域。[1]深海平台对近海供应船(Offshore Supply Vessel,OSV)的要求为功率大、操纵性好、起抛锚滚筒多、装载能力强、辅助设备齐全等,原有的OSV已无法满足需要,严重制约深海勘探。OSV作为海洋石油开发的必备装备,肩负"海上石油城"和"陆地石油基地"的运输重担,直接维系"海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许多知名油气企业已达成共识:由于陆地和浅水石油勘探程度较高,其油气产量已接近峰值。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世界新增油气储量逐渐转向广阔深水水域,近年全球获得重大油气勘探发现中,有近50%来自深水海域,深水海域探明油气储量约为1000亿吨。在全球100多个进行海上油气勘探的国家中,有50多个国家正在对深海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0.
海洋作为全球油气资源开发的新领域.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水油气资源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先进的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作支撑。要具备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必须配置以下深水海洋工程装备: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需具备3000米水深的油田钻井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11.
对接国家战略 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成为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发展的战略取向,开发和利用海洋油气资源特别是深海油气资源已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为对接"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在分析和研判海洋工程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上海海洋工程产业现状与基础、优势与问题,探讨其产业转型升级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机遇。提出了推进上海海洋工程产业升级发展总体思路、目标与原则,优先部署海洋工程重点发展的方向与项目,推动海洋工程产业领域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走向深海,从深海发力。深海是地球上唯一未被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广阔区域,有着无限的开发潜力。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这一年,原国土资源部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向地球深部进军,全面实施包括深海探测在内的"三深"战略,力争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及大洋极地科考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  相似文献   

13.
邓禹 《船舶工程》2021,43(2):前插3-前插10
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为背景,探讨了深海输液管道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脐带缆和海洋立管为分析载体,探讨了复合材料在深海管道中的应用,为未来非金属海洋管道的设计和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未来几年,新的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有哪些特点值得关注?海洋油气开发逐渐显露出回暖迹象,可再生能源开发如火如荼,深海资源的勘探与开发风生水起。特别是,工业4.0时代逐渐逼近海洋工程领域。在这种背景下,未来几年,新的海洋工程技术和装备有哪些特点值得关注?深水方法和理念应用于浅水开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当今展现高新技术的重要领域.世界陆地油气资源的匮乏使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上.主要介绍了海洋工程产品及其建造基地的现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原因探析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平台爆炸事故显现了海洋生态的脆弱性和协调治理的重要性。我国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刚刚起步,文中在概述事故有关情况的同时,对事故产生的原因给予简要分析,重点研究了事件对我国深海油气开发和溢油应急处理的借鉴作用和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船舶工程》2021,43(7)
日前,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南海陵水17-2气田上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实现了从300 m向1500 m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 "深海一"号能源站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标准设计,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千年一遇的台风等极限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8.
深海采油平台发展现状和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海洋油气开发逐渐向深海推进,深海采油平台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国外平台建造海域最大水深已达到2 000多米,我国未来5~10年海洋石油开采海域水深可能达到500~1500m,建造深海采油平台势在必行.因此,及早了解国外深海平台的建造和使用情况,探讨深海平台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对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描述了国外深海采油平台的发展现状,阐明了不同形式深海平台的特点和设计中需关注的问题,指出了不同形式深海采油平台的一些优点和不足,对我国深海采油平台的建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海洋石油支持船(OffshoreSupportVessel)是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开采活动逐渐向深海和超深海海域挺进,要求船员能够满足在无限航区开展作业的各项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海洋石油支持船船员在适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我国海洋石油支持船无法前往国际海域进行作业。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有关海洋石油支持船监管的现状,以及现行的有关公约法规,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更改船舶航区等级、修正船长和驾驶员海上资历的判定标准的解决方案,保证海洋石油支持船船员满足在无限航区作业的适任要求,推进我国海洋石油事业的高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海洋工程辅助船(简称OSV)是为海洋油气开发提供配套服务的工程船舶的总称,通常涵盖了三用工作船(简称AHTS,功能包括起抛锚、拖带、供应)、平台供应船(简称PSV)、交通船、救助船、物理勘探船、大型近海起重船、导管架下水驳、大型半潜运载船、铺管船、潜水作业船、守护船、救护船等。目前国内部分OSV相关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与国家向深海进军战略、中海油服为首的大型企业快速发展、国内船舶设计单位船型开发及设计水平提高、新技术应用有很大关系。但是国内OSV船型技术要超越并领先世界还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