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是我国常用的基层结构形式,但存在水泥剂量与抗压强度成正比上升的因素,导致干缩裂缝增多的不利现象。介绍了采用振动成型法来代替传统静压成型法的比较结果,并从理论和实际操作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结合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工程实践,对水稳基层振动成型法进行配合比设计,采用了密实骨架型结构的施工工艺,从原材料、施工重点工序进行了控制。结果表明:振动成型法减少了基层裂缝等病害,有效地提高了基层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3.
为检验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技术可行性,通过室内振动成型法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以河南省淮息(淮滨—息县)和淮固(淮滨—固始)高速公路为例,研究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工艺和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振动成型法进行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能提高最大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应用重型压路机和全厚式摊铺机能保证现场压实度;大厚度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能减少脱层和水损坏风险,缩短工期并降低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4.
结合江西省彭湖高速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施工,对其振动成型法配合比进行设计,并采用密实骨架型结构的工艺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进行施工,通过对原材料、施工中的重点工序进行控制,减少了基层裂缝等病害.有效提高了基层的路用性能。  相似文献   

5.
该文根据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静压成型法和振动成型法两种成型方式,采用设计规范提出的水泥稳定碎石骨架密实型级配成型试件,分析不同成型方式下的最大干密度和最大含水量以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探讨了两种不同成型方法对压实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工程实践中,半刚性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沥青公路并未表现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振动成型法进行的基层配合比设计方法,是这几年高等级公路施工实践过程中经过人员攻关,在不断总结改进过程中形成的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该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因为具有较低的水泥剂量、较高的强度以及有效减少裂缝而逐渐被推广采用。  相似文献   

7.
周扬江  乔鹏 《公路与汽运》2013,(6):131-133,164
介绍了振动成型法的概念及优缺点,并将该方法应用于320国道某标段的水泥稳定基层施工,就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研究解决办法,通过系统分析统计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实践证明,振动成型法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骨架密实基层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优化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范围,推荐采用振动成型法进行基层混合料试验,通过振动成型方法成型试件,对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劈裂强度、干燥收缩、温度收缩和冻融劈裂等试验,验证骨架密实型基层各项路用性能均优于悬浮密实型基层,提出高寒地区抗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抗裂技术。  相似文献   

9.
王建锋 《交通科技》2010,(3):81-83,110
以浙北某高速公路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采用振动成型法为例,合理确定混合料级配、水泥掺量、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量,并利用振动成型仪较好地模拟了现场振动压路机的压实机理,从而提高了混合料的强度、密实度,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有效地减少了基层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针对振动成型法设计水泥稳定碎石性能的特点,阐述了振动成型法的研究进展;同时,在分析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开展了振动成型法设计水泥稳定碎石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国道310洛三界至三门峡西段南移新建工程的需求,在对强嵌挤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原材料特点,采用振动击实及成型法,进行了强嵌挤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铺筑了强嵌挤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试验段,总结了强嵌挤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的关键施工要点及应用效果,表明强嵌挤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能够较好地满足国、省道干线公路的施工需求。  相似文献   

12.
半刚性材料作为沥青路面基层具有强度、刚度大,水稳定性、抗冻性较好,对地方材料质量要求较低等优点,但使用中易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反射裂缝,且由此引发一系列路面早期破坏现象。详细介绍振动成型设计方法的工艺原理和流程、质量要求与控制,提出一套完整的振动成型法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配合比设计中确定压实度控制参数的传统方法是重型击实法,与实际施工的振动碾压方法有明显不同.而采用振动成型法则与实际施工碾压方式更为接近.依托韶赣高速公路B01标路面工程对半刚性基层振动成型法配合比设计及施工技术进行分析,为该方法的推广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压实度是基层施工的关键控制指标,室内标准密度大小直接影响压实度。通过对室内重型击实试验与振动压实试验中不同成型方法对级配和密度变异性影响的研究,得出悬浮-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用重型击实和振动压实法成型混合料时,对初始级配和最大干密度改变都不大;而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用重型击实成型时,对初始级配和最大干密度影响较大,用振动成型法成型时对初始级配与最大干密度的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基层理论配合比试验和基层施工水泥剂量检测过程中容易把水泥剂量和水泥用量混淆 ,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文章提出区分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汤东  吴彦斌 《路基工程》2022,(3):109-112
通过试验研究水泥冷再生基层材料的合理水泥结合料掺量和乳化沥青掺量,以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及无侧限抗压强度等指标进行表征,确定了基层材料组成;开展力学性能分析,研究结构层厚度和乳化沥青比例对水泥冷再生基层材料疲劳特性的影响;依托多层弹性连续体系理论,对比材料结构层层底拉应力变化规律;通过疲劳试验预估了水泥冷再生基层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7.
废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具有吸水率较高的特点,将其用于路面半刚性基层时传统的击实设计方法得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含水量偏高,半刚性材料更加容易发生干缩开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采用旋转压实成型方法设计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减小再生混合料的干缩变形,形成适用于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再生材料设计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对比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在传统成型方法下与旋转压实成型方法下的配合比设计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旋转压实成型法设计得到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最佳含水量较传统方法得到的小;旋转压实80次的干密度指标对应于传统击实法的设计结果,但旋转压实试件的强度高于静压法试件;当水泥用量超过7%时,材料的强度主要受水泥控制,成型方法对强度影响较小;存在一个使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达到稳定的压实次数,可通过设置合理的压实次数,以最大干密度与抗压强度稳定状态为设计目的确定配合比。研究提出的旋转压实设计方法更适用于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配合比设计,可用于指导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或垫层的材料设计。  相似文献   

18.
陈潇  周明凯  沈卫国  赵青林 《公路》2007,(9):156-159
针对粉煤灰对水泥稳定类基层材料性能改善机理不够完善、不够系统以至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材料无法很好地进行推广应用的问题,从材料的组成、结构决定材料的性能的原理入手,通过分析探讨粉煤灰对水泥稳定类基层材料的微观与宏观结构组成、化学与材料组成以及力学参数等方面的改性,提出粉煤灰通过填充作用、活性作用、接触形式改善作用、微集料作用以及改善力学参数作用对水泥稳定类基层材料的性能进行改善,为水泥粉煤灰稳定类基层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公路》2017,(9)
针对广东省博深高速公路潼湖隧道地下水及山泉水丰富的特点,将多孔水泥混凝土用作水泥路面的基层。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潼湖隧道水泥路面结构力学计算结果,提出了潼湖隧道多孔水泥混凝土基层的设计指标和标准。根据泰波理论、魏茅斯粒子干涉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给出了多孔水泥混凝土的粗集料级配范围,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多孔水泥混凝土的粗集料级配。选取水泥用量、砂率和水灰比3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设定取4个水平,进行了多孔水泥混凝土正交试验设计,采用极差分析法分析试验结果,得到了多孔水泥混凝土7d抗压强度和有效空隙率的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潼湖隧道多孔水泥混凝土基层的最佳配合比。依托潼湖隧道路面工程,总结了多孔水泥混凝土基层施工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经济有效地确定半刚性基层在工程中达到强度设计标准的最佳材料组成,采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选取集料分形维数、水泥28d砂胶强度、水泥剂量、含水量为建模参数,对半刚性基层7d强度预测模型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半刚性基层7d强度预测模型,并提出了其预测模型简化式。试验表明:通过预测模型得出的半刚性基层强度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均较小,说明基于灰色理论的半刚性基层强度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其7d强度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