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民 《经济导报》2007,(45):24-25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不断加大,也使台湾股市对大陆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敏感,大陆的宏观经济政策,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的波动,这些方面都会对台湾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有些因素更是重大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2006年元旦,陈水扁抛出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紧缩性经贸政策,企图阻挡曰益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然而一年来的检验证明,这个来自於“台独”政治意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受到台湾经济界愈来愈强烈的质疑以及内外环境的多种冲击,已难以为继。最近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台商投资大陆并未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而是台湾的投资环境导致台湾投资水平下降和经济停滞。预期在未来两年,台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会有小幅松动,以企业投资个案处理代替全面松绑的可能性较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夏新 《经济导报》2007,(16):32-34
“台交会”十年来两易其名,先是增加了“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其后又增加了“进口”,两次改名反映出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之势,这十年间,两岸贸易额也从200多亿美元,增加到超千亿美元。“台交会”增加商品进口功能,将为台湾优秀商品进军大陆提供更便利的通道,也显示出祖国大陆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积极态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江素惠 《经济导报》2010,(33):39-39
台湾“立法院”8月18日晚上表决通过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自台湾与中国大陆于6月29日在重庆签定了ECFA后,两岸经济整合正迈步向前。马英九上任以来不断开放的两岸关系,从三通直航,观光客赴台、到两岸经济合作的协议,可说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两岸关系未来在经贸发展荣景可期。  相似文献   

5.
第四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顺利,是次论坛达成九项“共同建议”,大陆方面宣布了十项惠台措施。这十项措施体现了大陆有关部门对於扩大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影响的坚强决心,也体现了对保障和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真心实意。  相似文献   

6.
周忠菲 《经济导报》2010,(1):108-111
2009年7月.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发布的统计显示.大陆与台湾的两岸贸易额为50.3亿美元,同比下降55.5%。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大陆和台湾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界也认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是造成两岸贸易额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杨剑 《经济导报》2006,(25):26-27
台湾避免边缘化的途径只有一条:台湾的东亚政策必须以建立两岸互信机制为突破口,以强化台湾经贸领先地位为首要目标,进而在东亚的经济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化解大陆对台湾向外发展经济的阻力,才不至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王建民 《经济导报》2007,(41):24-25
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发展,吸引台商大量转移大陆,台湾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台湾当局却采取“融美联日防中”的对外经济战略,使经济发展走向下坡路。台湾与美日建立了具官方背景的经济合作关系,而海峡两岸尚未建立起官方的合作机制,仅是民间层次的往来,不利於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在美日和中国大陆三大经济体的影响下.台湾经济发展仍受到诸多制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盛九元 《经济导报》2007,(24):24-25
两岸经贸关系与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台湾当局恰恰是在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罔顾事实,不断设置障碍。在台湾当局执政下,不知不觉中将台湾顺应国际潮流的优势丢失,把台湾变成逆世界潮流而动的一个区域,在全球潮流中自我设限、自我封闭、自我矮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陈苹 《经济导报》2007,(13):24-26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日益扩大,“小三通”促进了金门的经济社会转型。金、马民众从地方建设与自身的利益出发,争取在两岸关系中获得新的定位,成为两岸“三通”与“和平统一”的试验区,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以新的战略高度显示其活力与吸引力,已引起台湾产学界及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可小看“小三通”潜在的“扩大空间”与“延伸能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经济导报》2007,(17):1-1
上周末,连战第三次率领国民党代表团到大陆参加两岸经贸论坛。自2005年胡连会开始,经贸论坛已连续举办三次。  相似文献   

12.
王大江 《经济导报》2007,(15):24-26
民进党上台执政后,在“台独”理念下的两岸政策和经济政策使台湾经济逐步走向衰落,而岛内政治恶斗不停,族群挑斗不断,更加剧了台湾经济环境的恶化,在“三通”难通,岛内优势尽失的情况下,在台投资外商加速撤离台湾转向大陆,未来这种趋势仍将继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近期表示,香港低估了两岸直航对本地的负面影响,他呼吁香港与台湾应多加交流。  相似文献   

14.
赵晨 《经济导报》2007,(48):27-28
两岸政治的冰层下,经贸往来的汩汩涓流已汇集成不可阻挡的潮流。从1991年到现在,两岸进出口总额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至今为止.大陆有差不多三百万台商.成立了一百多家台商协会.为台湾每年创造500亿美元的顺差。用亚太台商联合总会会长潘汉唐的话说:“没有这个交流,台湾现在更是苦不堪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叶永成 《经济导报》2010,(25):43-43
海协会副会长郑立中於6月23日率团飞到台湾,24日与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就ECFA的文本作最後商讨和确认,同时讨论第五次“陈江会”的时间和地点。两岸可望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签署ECFA,届时两岸可正式走入新一阶段的经贸交流。  相似文献   

16.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10,(22):44-45
台湾着名企业家、被誉为“台湾观光业教父”的严长寿对记者说,自扩大两岸直航以来,大陆观光客到台湾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对台湾旅游业是一利多,而未来大陆将会是台湾很大的市场所在.他认为应该谨慎地针对客源平衡发展,要确保旅游品质,不要只靠短打得分,应该利用文化旅游吸客,才可奠定台湾观光业永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晨 《经济导报》2007,(49):34-35
台商在大陆发展的问题有多个侧面,但是无论哪个侧面都要放到两岸和平的基本构架中谈。潘汉唐认为,两岸关系发展何去何从,两岸如何交流的作用不可小觑,好的政治局面会对台商有很大正面作用。他相信,明年台湾的选举,无论是马、谢谁当选,两岸交流都会更好。他指出,全球化的今天是自由竞争的时代,台当局的经济封锁已经力不从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10,(26):37-37
两岸紧锣密鼓磋商多时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终於在6月29日下午,于重庆举行的“江陈会”第五次会谈顺利完成签署。  相似文献   

19.
陈险峰 《经济导报》2007,(39):30-31
日前,台湾新光集团与北京华联集团合资的“北京新光天地”发生经营纠纷,一时在岛内引起巨大反响。然而,本来一件单纯的商业经营纠纷却在岛内变为一场“京‘吞’新光”的负面报道,台当局更借机攻击大陆,将事件泛政治化。在纠纷事件未明之前,台湾方面的这种做法,极不负责任的,不利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与经济合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王建民 《经济导报》2007,(40):28-29
台湾作为一个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系,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格局有着密切关系。在冷战时代,海峡两岸经济往来完全中断,台湾与美日经济关系十分密切,台湾经济成为美日经济体系的一环.形成台湾对美日的依附经济关系。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迅速.台湾与美日经济关系发展相对放慢,台湾经济重心由美日向大陆倾斜,美日对台湾经济的影响力有所下降.[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