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超高变化缓和段而言,因需完成路面横坡由外倾到内倾的过渡,必然存在一段横坡很小(-0.5%~0.5%)的路段,称这一路段所覆盖的区域为超高缓和段平缓区域,在该区域内必定存在一个横坡为零的特征断面,如果平缓区域合成纵坡i合〈0.3%,就会造成外部区域以及平缓区域内尚有积水的情况产生,对行车安全十分不利。[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在山区公路设计中,由于地形限制,路线线形复杂,小半径曲线、连续曲线较多。对于无中间带公路S形曲线,若按两个基本形曲线对其进行超高过渡设计,路面在一定长度范围内连续由单向横坡面变为双向坡面,再变为单坡面,行车安全性、舒适性较差,对路容和横向排水亦有不利影响。针对基本形曲线超高设计法的缺陷,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基于三次曲线的连续过渡法和综合法两种改进形超高过渡设计方法,并对其适用性及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过渡法适用于两端圆曲线超高横坡与两段缓和曲线长度比值相同的S形曲线,相对于基本形曲线法,缓坡段长度更短,有利于横向排水,但当两端圆曲线上超高横坡差大于8%时,采用三次曲线连续法所需最小过渡段长度大于基本形曲线法,需验算过渡段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综合法则不会出现反超高,且在允许超高范围内缓坡段长度均小于基本形曲线法,但当其中一侧超高横坡大于4%时,若采用三次曲线综合法,需对过渡段长度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3.
超宽高速公路坡度缓,雨水径流时间长,拐弯时存在横坡为零甚至坡向内侧的路面,容易在内侧道路形成积水,严重影响行车安全.该文介绍了强降雨地区超宽高速公路的雨水排除方法并给出了具体设计参数;同时,以广西沿海某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改造工程为例,利用Infoworks ICM模型对P=5、10和30年重现期暴雨条件下道路排水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表明:当采用了中间隔离带集中截流式排水时,大部分路面可以保持良好的排水状态,但在过渡路段内道、纵坡较大的直线段外道仍存在深度2 cm左右的积水,可能会使车辆打滑,针对此种情况提出了改变不同车道横坡、设置透水型截水沟、连续减速震荡带等改善方法.  相似文献   

4.
1.平曲线超高怎样计算(1204)? 计算曲线超高横坡度的公式与计算平曲线半径的公式一样,只是形式变化一下,即: i=V~2/(127R)—Φ_2………………(1) 式中:i—超高横坡度; V—行车速率(公里/小时); R—曲线半径(公尺); Φ_2—车轮与路面间的横向摩擦系数。从公式(1)可以看出,超高横坡度值与曲线半径值成反比,当曲线半径小于设计准则表2—2中的数值时,需要设置超高。在设计准则里,超高横坡度值的范围规定为2~6%;在表2—4中规定了各级路的最大超高横坡度。如果引用各级路的最小半径和设计行车速率,按公式(1)计算各级路的最大超高横坡度,所算出的结果将比规定数值大的多。  相似文献   

5.
为改变现有改建道路纵断面设计软件拉坡设计人工耗时长、随意性大、主观性强、设计方案参差不齐的状况,本文首次提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建道路纵断面自动设计,以提高设计效率、减少工程投资。文章在满足相关规范、路面改造方案前提下,以改造纵断面填挖方高度总和最小为目标函数,以纵坡长度、纵向坡度、竖曲线半径为约束条件,以变坡点的里程、高程为变量,利用粒子群算法原理,构建了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建道路纵断面自动设计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该设计模型达到了改建道路纵断面自动适应贴合现状道路高程、路面改造工程量最小的目的,当粒子群算法迭代次数达到400多次时,粒子适应度函数趋于收敛,当迭代次数设为500次时,可以获得满意的成果。实例验证表明:与传统的人工设计相比,算法自动设计的效率更高,自动设计过程仅需2~3s,拟合原地面线的效果更好,能节省近一半的路面加铺工程量,优化设计效果显著。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改建道路纵断面自动设计,可为道路改造设计及设计咨询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拓宽路基差异沉降有限元模拟及控制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辞  何平 《中外公路》2012,(2):29-32
针对目前中国高速公路拓宽改建中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分析"余弦曲线"状差异沉降对路面结构的影响,比较最大差异沉降从1cm增加到10cm时路面应力情况,提出相应的差异沉降控制指标:最大横向变坡率为0.4%、一般横向变坡率为0.254%。  相似文献   

7.
纵断面拟合设计在高速公路加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旧路高程测量和数据处理的基础上,以某高速公路加铺改造工程为依托,对原路面横坡进行控制,确定施工横坡,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旧路纵断面进行拟合,避免了大量路段加铺厚度过薄或过厚造成道路承载能力不足或工程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8.
都匀—新寨二级汽车专用公路路面改造工程,较新建公路有其自身复杂性,涉及到原有完好路面利用,破损路面大、中修,原有路面纵、横坡调整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所述路面检测实例一方面为路面改建工程设计提供检测数据,同时通过对路面通车时与目前弯沉检测对比分析及路面病害调查,分析病害成因,对下一步路面改建工程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公路新改建工程中,大部分采用沥青摊铺机等机械施工.本文结合施工实践,着重分析路基质量对路面质量的影响及与路面质量紧密相关的因素,提出“最小摊铺厚度原则”和“路基路面横坡干涉理论”,从而提出一些控制路面质量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高等级公路黑色路面施工中变坡变幅路段的摊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级公路黑色路面施工中变坡变幅路段的摊铺方法北京市公路局雷启发1变坡路段的摊铺变坡是指路面横坡值的变化,比如在弯道上要有超高,横坡要变大些,过了弯道往往又恢复到原来的横坡值。如果施工中使用的是一台有自动调平装置的摊铺机,那么改变摊铺面的横坡可通过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期修建的城市道路和地方公路80%以上为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多年运营后,路面的使用性能普遍降低。采用土工布作为防裂措施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白+黑”改造,可以延缓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的反射时间,但防裂土工布不适宜用在纵坡或超高横坡较大的路段。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上超高的设置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多年的公路工程设计实践,综合考虑行车安全、舒适、视觉美观、排水通畅的要求,针对高速公路大半径平曲线路段的路面核坡、平坡段越高的过度及超高段路肩横坡三种情况,提出了与《规范》不同的设置方法,使路面横坡的设置目的更为突出,作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从行车安全、离心力对乘客产生的不适感、路面超高横坡过渡的需求及线形平顺的美感等方面对缓和曲线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缓和曲线对线形设计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确定缓和曲线的长度和参数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方法,以便合理确定其长度和参数,满足行车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公路》1965,(1)
浙江省交通厅张副厅长等在观摩广东省罗定工区的养路实况回未,搞了全省的“罗定式”样板路。启发了宁波总段十三个工区大学“罗定”的兴趣。总段根据省的安排,于1964年6月13日至16日在嵊县工区由领导带头参加劳动做了100米一段的“罗定式”样板路。样板路的各项技术指标如下: 1.路基根据原有路基宽度(这一段宽度平均8.7米),路肩边坡要求齐整无缺口,符合标准。边沟畅通,断面合适。路肩平实,横坡大于路面横坡1%,并  相似文献   

15.
施工复测的老路路面弯沉值与设计时的检测值相差较大,为充分利用老路、减少工程数量,同时考虑现场施工作业难度,在局部纵断面线形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并总结了适合城乡接合部位老路改建的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6.
周恒  陈征 《路基工程》2007,(6):49-50
利用摩尔-库仑理想弹塑性有限元法,对软土地段高速公路的新建-运营-加宽-运营等全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拓宽段作为附加荷载对老路路基、路面及地基的影响。分析结果:靠近老路中心一侧老路路面沉降逐渐减小,远离老路中心一侧沉降逐渐增大,相应横坡也发生变化;老路路面的水平位移有较大幅度的减小;老路最大沉降、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剪应力及最易发生病害的位置与拓宽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老路反作用下,拓宽段的沉降、横坡变化、水平位移及最大剪应力的大小及位置也表现出与新建道路不同的特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速度V-半径R-横向力系数μ-超高值ih的基本关系,通过计算,提出对现行路线设计规范中的横向力系数取值、最小半径控制值等指标的调整建议,并给出新的μ-R拟合公式,以供公路路线设计可进行平曲线半径及超高横坡取值时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8.
超高渐变段路面径流特征研究有助于从几何设计上改善路面排水。对采用线性过渡的超高渐变段,通过零纵坡轴的确定,推导路面等高线可用反比例函数xy=k表示,经Mathematica软件建模印证,路面径流曲线为等轴双曲线,具有以下特征,径流运行坡度持续变化,从高向低运动经历陡-缓-陡过程,与零坡轴相交处为最小坡度;超高渐变段路面径流必然出现折返现象,折返区域径流行程翻倍。路面径流与几何设计高度关联,路面宽度对径流折返面积的影响比纵坡、超高渐变率大。  相似文献   

19.
汉(口)孟(家楼)公路系湖北省主要干线,是武汉市出口路之一,1980年省交通厅决定对紧接市区的陈孝段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省规定路基宽18m,路面宽15m。由孝感地区交通公路部门承建的张公堤至河口段18.317km,于1982年完成桥涵路基,1983年铺泥灰结碎石路面开放通车,1984年试铺了2.1km沥青碎石路面,1985年完成11.722km,1986年全部完成。 该段路平均交通量达3636辆/昼夜,路面设计采用的容许弯沉值为0.51mm,计算补强层厚度为20~38cm。原泥灰结碎石路面的路拱为3.5%,沥青碎石路面路拱设计为2%,横断面须调整,又路基施工有标高  相似文献   

20.
为配合建设部《城市道路交叉设计规程》的编写 ,本文根据目前道路超高与横坡设计的习惯做法 ,结合国内外已取得的成功经验 ,针对城市立交匝道 ,从道路条件和行驶舒适性分别阐述了最大横坡和横向摩阻系数的取用原则 ,对比了超高与横向摩阻系数在平衡车辆行驶于弯道所产生的侧向离心力的各种组合及协同作用 ,总结提出了适合我国的立交匝道超高与横坡设计的各项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