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ATP-EMTP软件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研究铁路10 kV三相电力电缆短路电流对通信信号电缆的电磁影响。结果表明:电力电缆单相接地短路电流随着电力电缆长度的增加呈线性递增关系,而两相接地短路电流的大小与电缆屏蔽层接地电阻和供电变压器电源容量有关;电力电缆接地短路电流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电力电缆和通信信号电缆平行铺设的长度、电缆间距、接地方式及电流的大小;电力电缆发生单相和两相接地短路故障时会在通信信号电缆上产生较大幅值的感应电动势,随着电缆间距的增大,感应电动势逐渐减小;通信信号电缆屏蔽层经综合地线接地比屏蔽层两端经接地装置接地时的感应电动势要大。根据仿真计算和实验室模拟结果,给出在电力电缆发生短路故障时,在屏蔽层不同接地方式、不同接地电阻、不同电缆间距时通信信号电缆最大铺设长度与电缆间距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由于线路长、环境恶劣,10 kV自闭/贯通线路故障频繁发生,传统阻抗测距原理和基于线路监控终端的定位方法尚不能可靠、准确的确定故障(特别是小电流接地故障)位置,故障查找费时费力。利用故障产生的行波信号测量故障距离的方法已在输电线路获得成功应用。本文将行波测距原理应用到自闭/贯通线路,分析了自闭/贯通线路在接地及短路故障时产生的行波及其传输特征,并针对其线路结构的特殊性,提出了利用故障产生的电压行波信号线模分量、基于双端原理测量短路和接地等故障距离的模式,分析了实际应用中面临的行波信号获取等关键技术及故障初始相角、接地电阻、混合线路等对检测可靠性的影响。应用该方法的测距系统已在现场进行人工接地试验,并投入试运行,效果良好。该方法有望解决自闭/贯通线路故障定位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铁路电力贯通线接地故障的形成原因,阐述了故障判别方法和预防措施。介绍了供电线路故障指示器的检测原理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铁路贯通线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电路仿真软件建立牵引供电系统短路故障模型,分析了直供及AT供电方式下分区所短路故障时接地电阻对主地网电位抬升、地网入地电流及综合贯通地线内电流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接地电阻及供电方式下铁路沿线钢轨电位的分布,并根据仿真结果对实际工程设计中分区所接地电阻的选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高速铁路接触网短路试验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说明,重点对接触网短路试验的类型和接地故障点的选择进行了介绍。对试验时间的选择、试验程序、试验前的准备工作、试验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提炼,提出选择车载断路器接地并设置自动分闸回路的必要性,以降低短路试验的风险。对与钢轨的接地连接提出具体措施,防止钢轨烧伤事故,强调组织好试验的重要性和将成果应用于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1电源接地隐患的危害信号电源接地故障是影响信号设备正常使用和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隐患。信号设备的电源与地线和其他设备的金属外壳是隔离的,出现一处相连不会造成事故,但却留下隐患。一旦再出现一处相连,就会造成短路,使信号设备联锁失效,引发恶性事故的发生。它是信号故障的老大难问题,属于疑难故障范畴。电务维修人员应高度重视电源接地故障,发现问题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处理。2现状分析及问题提出高阻、快捷型接地混线故障查找仪快速解决了大量接地、混线故障和高阻疑难故障。它的特点是在信号设备不停电、不甩线、不解线把情况下,迅速、准确、直观地确定接地、混线、短路故障点。随着信号设备的不断使用、不断更新,新的、更加疑难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环网电缆发生短路接地故障时,故障电流在不接地端的金属护套产生幅值很大的感应电压,若超过外护套的承受能力,外护套就会被击穿,直接威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为研究短路接地故障对供电环网电缆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影响并指导工程设计,在ATP-EMTP中建立模型,对电缆截面、接地电阻、电缆长度、电缆排列形式等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结论:(1)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缆截面、接地电阻值、电缆长度对非直接接地侧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干扰较小,故障相的感应电压最大,距离故障相越近,健全相的感应电压越大;(2)负荷侧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基本不受电缆布置形式的影响;(3)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环网电缆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具有工程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指出在牵引变电所接地系统设计时,入地电流造成地电位升高的影响,不仅在接地短路故障下需考虑,在正常运行时也应考虑,流经接地装置的入地短路电流不仅在高压侧需要分析计算,在牵引侧也应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东风型内燃机车牵引电机的故障趋势,主极绕组、换向极绕组的接地和断线等定子故障正在逐年减少,而电枢绕组匝间短路或接地、均压线短路和断线、换向器接地和断片、铁心端板断裂、后支架断裂等电枢故障却逐年增多。就以我段为例,1984年须进行大修的牵引电机电枢达64台,加之随机车入厂大修及段内进行的单项大修的牵引电机,总计达130多台,约占全段配属机车牵引电机的三分  相似文献   

10.
东风型内燃机车的ZQDR—204型牵引电动机通过科研、制造和运用部门十几年的努力,使得运用初期的一些惯性故障,如主极绕组、换向极绕组的接地断线和换向器升高片开焊甩锡等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但是,电枢故障,如电枢接地、匝间短路和后支架断裂等,不但没有减少,而且逐年增多。由于牵引电动机电枢故障如匝间短路等会使机车产生机破事故,致使机车不能正常运行,经济损失大,修  相似文献   

11.
AT供电牵引网断线接地故障及其馈线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AT供电牵引网断线故障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具体算例,给出各种断线接地故障的阻抗-距离特性曲线,通过与其它短路故障比较,从理论上论证了AT牵引网发生断线故障时常规保护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由于没有原、次边过压、过流以及接地等保护措施,因此在发生短路接地等故障后,会造成烧损、炸裂、着火甚至接触网烧断等C类事故,导致行车中断。通过分析机车高压电压互感器在检修、运用中发生的各种典型故障案例,提出了改进工艺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一些大型站场中,存在回流不畅、钢轨电位过高等回流问题,当发生接触网对支柱短路时,上述问题更加严峻。为了研究大型站场中牵引回流系统的回流特性,需要针对列车正常运行和接触网对支柱短路两种状态进行研究,运用接地分析软件CDEGS搭建相应的仿真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由仿真结果可知:无论列车正常运行还是发生接触网短路故障,站场中只有小部分吸上线工作,因此导致钢轨上有较高的牵引电流;在发生接触网对单独接地支柱短路故障时,支柱周围存在地电位过高等安全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在牵引变电站附近多架设两条吸上线、将站场两端的贯通地线与回流线相连和将单独接地支柱底端与两侧钢轨的扼流变中性点相连的措施。通过仿真分析,提出的措施方案能够较好地改善站场中存在的回流问题并解决短路故障带来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DF4B型内燃机车照明电路短路、接地及由此引起的电器误动作,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本文认真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直流牵引网上下行接触网并联,短路后接触网间产生的短路电流环流特点,利用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实现故障测距。在PSCAD环境下搭建直流牵引供电系统模型进行仿真,并在实验室进行模拟短路试验,同时在地铁现场进行短路试验,使用短路电流数据对本文所提出的故障测距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故障测距算法精度较高,不受故障点过渡电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铁道建筑技术》2011,(1):10-I0008
青藏铁路35kV配电网由于所处环境恶劣,线路长度大,当线路上发生接地或短路故障后,现有的继电保护系统无法准确地判断故障区段,只能通过逐级试拉的方式确定故障位置,整个过程涉及火量的倒闸操作,  相似文献   

17.
针对DJJ2型动力车运用中出现的主接地故障,分析了微机判断主接地的原理,并详细阐述了对故障的处理及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由于部件的设计原因导致的牵引系统接地保护试验故障诊断不准确问题,从系统和部件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排查出是由于牵引功率单元IGBT驱动电路部分器件的设计选型不当所致。通过调整IGBT驱动板短路保护电路电容、电阻的参数并通过试验验证,解决了此类问题。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及IGBT驱动电路的优化设计,可准确定位故障,利于动车组牵引系统的检修维护。  相似文献   

19.
正集中式智能RTU可同时监控32条线路,兼具SCADA、故障告警/录波、相间短路/接地检测、漏电检测等功能。分布式智能RTU兼真SCADA、故障告警/录波、相间短路/接地检测、漏电检测等功能。故障测距系统为高铁、城际、普铁等电力线路提供故障在线行波测距最佳解决方案。网隔监控系统既可以分散安装,也适合于直驱式集中组屏安装,兼具SCADA、故障告警等接触网隔开监控功能。辅助监控系统实现变配电所的视频、环境、安全、消防监控,各类告警;远程控制空调、照明等;与远动系统接口实现视频联动;数据查询、统计、分析、报表等。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地铁牵引网短路电流中的震荡与超调现象对已有的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模型提出了挑战。通过分析地铁牵引网故障波形、短路试验波形和地铁列车试验记录,建立了包含地铁车辆的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仿真模型,获得了与短路试验和运行记录一致的仿真结果,揭示了震荡与超调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