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日益发展,为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地下车库联络道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城市中。地下车库联络道相关的设计标准少之又少,目前只有行业标准,且对于综合监控系统的论述较少,对于综合监控系统的设计带来了较多不便。对已设计的地下车库联络道综合监控系统项目进行总结,并从系统管理模式、分期建设以及系统关键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以后此类的项目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地下车库联络道出入口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尚 《隧道建设》2019,39(2):261-267
为保证地下车库联络道出入口设计能够满足运行安全的需求,弥补现行规范对地下车库联络道出入口线形指标和位置间距规定的空缺,调研国内已建和在建地下车库联络道现状,以郑东新区CBD副中心区地下道路和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地下道路为设计案例,对比市政和建筑行业规范中地下道路设计方面关键指标的差异,介绍地下车库联络道变速车道和渐变段长度的计算方法,建立地下车库联络道的运行速度协调性评价标准体系和计算模型。最后得出地下车库联络道线形设计的规范选择依据、地下车库联络道变速车道长度的取值标准、出入口位置的选择方法,并提出单向单洞地下车库联络道相邻出入口间距宜按1~3 min行程长度设置,以满足车行防灾疏散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地下环形隧道出入口交通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提高出入口的通行效率,基于地下环形隧道出入口的特点,首先从人、车、路、环境,以及车库吸引率等方面建立地下环形隧道出入口交通延误影响因素体系,然后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利用决策与试验评价实验室(DEMATEL)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地下环形隧道出入口交通延误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出入口坡度、出入口车道长度和地下车库吸引率,最易受到影响的是车辆速度和驾驶人的反映判断能力.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地下环形隧道和地下车库的通达性,减小地下环形隧道出入口的交通延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高密度开发的商务核心区中,交通出行问题已成为制约核心区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地下车库联络道因其对地面路网的扩容、联通共享车库等功能越来越受到青睐。为提升地下车库联络道的通行效率,减少其对环境、路网交通等的影响,在理解地下车库联络道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地面出入口断面布置、路段中布置及路网中的布置位置等布置方式的优劣,所得结果可为地下车库联络道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实际出发,以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并从影响地下车库利用效率的因素方面着手,对地下车库的综合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类似地下车库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车库联络道为连接地面道路与地下车库的地下机动车集散道路,服务区域内到达交通,提高区域静态交通出行效率,缓解核心区地面人车矛盾,改善商务区地面环境品质,实现低碳交通理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城市中。地下车库联络道相关的设计标准较少,目前只有参考地下停车库相关规范和道路与公路隧道设计标准进行设计。现通过对地下车库联络道供电系统项目做一个归纳总结,并从变压器的选择,以及照明设计等方面提出思考且加以进行探讨,为以后此类的项目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城市CBD核心商务区的建设开发,如何合理调配CBD范围各车库的空余车位,使停车资源的利用率最大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地下空间一期项目设计研究中,通过设计地下小汽车环形共享通道,以联系并整合区域内的地下停车资源,提高车库的使用效率。利用外围与市政道路衔接的出入口,快速分流部分进出地下车库的小汽车交通,从而减少地面的道路交通压力,提高CBD的交通服务品质。提出了“一环两联络”环形方案与“一线六联络”树形方案共两种设计方案,并从交通功能、连通地块数、车库共享工程、实施工序、工程造价等方面对两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一环两联络”环形方案能更有效地联系并整合区域内的地下停车资源,提高车库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从小坐过滑梯的人,相信都有着美好的回忆。这个不新鲜,但是大家听说过汽车坐滑梯没有?这个稀罕事件就发生在北京一个著名商业街区三里屯Village的地下车库里。近日媒体曝光,三里屯Village的地下车库的管理者极其不服责任,在下雪后,在车库入口处的通道内没有进行任何防滑处理。  相似文献   

9.
随着国家高铁建设的逐步推进,高铁站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当高铁站房先于地下车库实施时,地下车库基坑施工需要保证先期实施站房的施工空间及结构安全性.介绍了邳州铁路综合枢纽的基本情况后,对地下车库的围护进行了探讨,最终确定了双排桩的围护方案.通过分析不同桩长、桩径、桩间距对桩顶侧移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围护桩参数,实际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用车需求大,停车需求随之增加,而地上停车空间日趋紧张,地下车库的配建则可有效缓解这一现象。但东部沿海地区空气湿度较大,地下车库极易形成结露从而造成工程质量缺陷和经济损失。为解决这一现象,通过对典型地区地下车库结露现象的分析,得出结露发生的几种原因以及结露可能对工程产生的一系列危害,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治结露的一些措施,为设计单位和建设运营单位的工程建设和运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停车设施应用越来越多,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停车场(库)已成为未来发展智能停车场(库)、无人值守停车场(库)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而当前尚无针对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停车场(库)的相关设计规范,实践中急需相关规范指导。结合编制完成的《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场(库)工程设计规程》(简称《规程》),以及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场(库)相关工程建设实践经验,提出了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场(库)及其主要组成部分的概念和类型。在此基础上,总结建立了包含4个一级建设指标,13个二级建设指标,50个三级建设指标的面向智能停车服务机器人停车场(库)工程设计关键技术指标体系,详细介绍了每个建设指标的基本概念和《规程》基本规定。本文研究内容有助于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准确理解和应用本《规程》,有助于指导智能停车场(库)的设计和建设,有助于推进停车场(库)的智能化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一种基于城市道路地下空间开发的集约型地下智能停车库的主要设计要点和关键技术,该种形式的停车库能作为城市公共车位配建不足的补充,较好地缓解了城市静态交通问题。分析了集约型地下智能停车库的主要构成,以及不同智能停车模式车库空间利用率、经济性、存取车行程时间、排队等候长度等,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该类车库的适用范围及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郑州金水路改造更新过程中机动车地下通道、绿地与地下车库的结合以及非开挖人行地下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的设计为例,为城市中心核心区道路改造更新在适当保证机动车通行和停放的同时,更好地以民为本、还路于民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项目隧道从城市综合体群穿越,与多个既有项目衔接,通过统筹规划,与多个项目组合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地下空间,并通过地库专用道连接地块与地下车库,能够发挥城市地下道路的综合交通功能。并对多交叉界面城市地下道路的设计施工重难点进行总结,调整基坑之间的位置,协调基坑开挖和拆撑时序,最终确保了施工的安全,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城市核心区停车问题,提出井筒式地下车库自下沉沉井建造技术,充分挖潜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地下立体停车库。该技术采用“装配式+自下沉沉井”技术施工,将装配式建筑的特点和自下沉沉井工艺相结合; 采用工厂标准化生产预制片,质量可靠; 现场拼装,减少混凝土浇筑施工量,有效节约工期。整个沉井施工过程无放坡、占地小、无需大型设备、施工速度快、安全性高、噪音小,对周边建筑和管线影响小。该技术已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规范对地下停车场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规定不尽详细的问题,在国内设计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总结现有工程取得的经验教训,从功能需求角度出发,提出了地下停车场交通工程设施的设计原则,并对其设计内容包括车辆引导设施和行人设施进行了详细论述,可为停车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卡丁 《隧道建设》2014,34(2):140-146
以深圳益田村地下双层停车库工程为例,指出该工程结构抗浮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比分析3种结构抗浮设计方案(锚杆抗浮、钻(冲)孔灌注桩抗浮及泄水引流抗浮),最终决定采用泄水引流抗浮方案,即利用动水压力小于静水压力的原理,通过渗流、滤水措施排泄一部分地下水、控制底板下的动水压力,从而减小结构受到的浮力,解决抗浮问题。该方案缩短了工期、减少了投资、减少了建筑材料的用量、使地下水得到循环利用,符合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娄中波  王海燕  朱彬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8):125-128,383,384
城市发展与土地资源紧张的矛盾,是可持续城市化面临的最大挑战,出路在于集约城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包括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商业设施、地下管廊、地下车库、城市综合防灾系统、地下仓储、高层建筑地下室、地下军事系统等诸多领域。地下交通设施,又分为地下铁路、地下步行街、人行通道、城市隧道、地下联络通道等。地下交通设施的完善,是解决地面交通拥堵的又一途径。目前,我国的地下交通设施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该文对泰达MSD地下交通空间工程总体设计进行论述,并通过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总体设计进行检验,给同行提供一种地下交通空间工程的设计思路,抛砖引玉,期待同行们设计出更多安全、畅通、有序的地下交通空间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