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1 毫秒
1.
毛遵训  徐玉贤 《公路》1994,(9):12-14
高等级公路长隧道的通风设计,以往均采用横向或半横向式,成渝高速公路的中梁山隧道与缙云山隧道在国内首采用了竖井分段纵向式通风。本文概述纵向式通风的设计计算方法,并对其中的竖井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公路》2017,(3)
新的公路隧道通风设计细则于2014年7月颁布,与上一规范相隔15年之久,在CO排放基数、CO要求浓度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隧道通风设计方面,直接影响设计需风量的变化。总结了新旧规范主要差异之处,并就设计阶段通风量计算与运营阶段的通风管理工作变化展开影响性分析。选取了1km、2km、3km、4km、5km等5条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假定其通风方式均为纵向式通风,并且其他条件一致,分别计算新旧规范下对应的设计需风量。计算表明,新规范下长度小于3km的长隧道需风量增幅较大;长度为3km的隧道设计需风量几乎不变;长度在3~5km的隧道需风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3.
六盘山公路隧道通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修建了很多设有纵向式通风系统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隧道,随着内纵向通风系统由安装在车道上方顶板(或拱顶)上的小口径射流风机组成。我国公路长隧道的通风方式,以往都采用横向和半横向式。给向式射流通风只是近几年才应用于公路隧道的一种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4.
纵向通风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及通风量的计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从大气扩散方程导出了计算纵向通风公路隧道内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计算公式和给定隧道内空气质量设计标准计算所需通风量的方法,并考虑了隧道洞口进风空气的污染物浓度和竖井送风景空气污染物浓度对计算机新风量的影响。通过某高速公路隧道内CO、HC和NOx浓度的实例计算实例计算表明:计算浓度值与实测浓度值非常接近,其线线性相关系数r^2在0.7926-0.8913之间。  相似文献   

5.
近年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特别是客运专线隧道由于速度高,曲线半径大产生了很多长大隧道,部分长度在7 km以上的隧道普遍设计有斜井,实现了"长隧短打"的目的.往往一些长度在5~7 km左右的隧道,由于考虑地形、投资等因素大量采用双向独头掘进的办法,导致独头掘进的长度在3 km以上,通风难度较大.结合理论与实践论述通风理论设计和实际施工方法,希望对其他隧道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在公路隧道运营通风设计中的优点 ,从方案选择、计算方法、设计注意事项等方面分析全射流风机纵向式通风的设计要点 ,并提出建议 ,为公路隧道运营通风方案选择和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对公路隧道中种通风方式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工程实例证明纵向式通风具有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优越性,既可以减少工程质量、简化施工工工序,缩短工期,又能节省建设投资,降低营运费用,是近代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发展趋势。同时提出了纵向式通风设计的技术条件和通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路隧道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艳华  关宝树 《公路》1998,(1):38-41
中梁山右线下坡隧道,全长3103m,采用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根据中梁山隧道建成后的通风实地测试数据,研究了全射流纵向通风方式的适用长度,说明全射流通风方式在隧道的适用长度上是有潜力的,设计参数的选取上也是有余地的,希望引起公路界对隧道纵向通风技术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虹梯关隧道位于山西长治至河南安阳高速公路上,隧道全长约2×13.2 km。初步设计阶段对两个通风方案从土建费用、设备费用、运营维护费用、施工难易程度、技术可靠性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了左右线均采用斜井分三段纵向通风方案。对于细化通风设计,指出了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胡清华 《隧道建设》2017,37(1):62-67
武汉三阳路隧道为穿越长江的城市公路和轨道交通合建隧道,具有环保要求高、长度长和空间受限等特点,通风排烟系统设计难度大,且影响隧道的投资、运营费用、行车安全和防灾救援。为了解决洞口环保问题,对不同通风方案的气流组织、初期投资和运营费用进行研究,确定了竖井送排式纵向通风方案;针对公铁合建防灾要求高的特点,结合横断面布置,合建段公路隧道采用重点排烟,地铁隧道采用分段设置排烟道的纵向排烟方式,并采用模拟分析的方法对典型火灾工况进行了仿真计算,验证了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雄 《隧道建设》2018,38(6):986-991
郑州地铁17号线长大区间隧道(机场站-新港八路站)设置2座中间风井,长度约为6.7 km。为研究该长大区间中间风井最佳通风方案,采用SES软件建立全线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对比不同中间风井活塞通风模式下,该区间隧道的新风量、温度、初投资和牵引能耗费用等,得到中间风井最佳通风方案。结果表明: 1)双活塞通风模式下该区间隧道新风换气次数最大且大于3 次/h,远期高峰小时隧道内平均温度最低; 2)双活塞通风模式初投资最高,牵引能耗费用最低,相较于其他通风方案,建成通车后26年节省的总牵引能耗费用可抵消额外投资; 3)从隧道环境和工程经济性综合分析,推荐采用双活塞通风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地铁隧道通风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射流风机产生的射流在隧道中形成纵向气流,满足通风设计要求,是当前发展很快的一种隧道通风技术。在方斗山隧道施工中采用无风门射流通风技术,通过计算设计了通风方案,经测试达到良好的通风效果,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中的龙潭隧道系沪蓉国道主干线宜昌至恩施公路上的特长隧道,长约2×8.7km,其营运通风系统值得认真研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从通风、防灾救援和施工组织等因素综合考虑,经技术经济比选,确定了技术相对可靠、经济较省的营运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目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比选时局限于送排式通风的问题,从方案设计角度分析几种不同纵向通风模式的功能特点、适用条件,结合送排式通风与互补式通风的特点,提出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的组合通风模式,并以金门特长公路隧道为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通风井送排式”“单通道互补式”“双通道互补式”“吸尘式”4种通风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送排式通风受通风井位置影响较大,从运营通风角度,宜设置在上坡隧道中部偏下风方向; 2)互补式、吸尘式通风能够突破通风井选址的限制,但对于超过5 km的隧道,需要设置专用排烟井; 3)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省去送风井,保留了送排式通风的排烟功能,具备比选价值。  相似文献   

15.
依托秦岭终南山18km特长公路隧道,选取隧道中部长度600多米的施工区段,设计风阻现场测试方案,布设2个测试断面,每个断面不同位置布设16个测点,采用高精度压差法对喷射混凝土作为隧道永久衬砌的通风阻力系数进行现场测试,测试风速范围为1.2~6.5m/s;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得出了通风阻力系数设计参数。试验表明:2车道公路隧道(净空面积70m2)喷射混凝土衬砌通风阻力系数在试验工况条件下为0.051,该参数值偏于保守,可直接用于指导通风设计。  相似文献   

16.
刘静  雷帅  冉利刚  曾艳华  方勇 《隧道建设》2017,37(Z2):161-168
为达到节约投资、降低竖井施工安全风险和结构安全风险的目的,对南大梁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运营通风方案进行优化研究。以交通运输部新颁布的规范为立足点,对按照新老规范设计的运营通风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近8.2 km长的华蓥山隧道可由2座竖井分2区段送排式通风调整为左洞全射流纵向式通风、右洞1座竖井分2区段送排式通风,竖井兼作左右洞排烟通道。优化后的运营通风系统配置风机总功率减少1 176 k W(23.1%),近、中、远期稀释污染物时开启风机功率分别降低2 290 k W(60.7%)、2 512 k W(66.6%)和1 892 k W(45.9%)。  相似文献   

17.
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通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彦民  曹振 《公路》2005,(4):186-191
高等级公路上的特长隧道,由于车辆密度大。在隧道运行时排出废气多,影响隧道中空气质量。如不采用良好的通风设备,以新鲜空气置换隧道内的污染空气,将会影响司乘人员健康,同时汽车行驶在隧道内会散发出烟雾,掀起粉尘。降低隧道内能见度,不利于行车安全。尤其是在隧道内因交通事故而塞车时,甚至发生火灾的特殊情况下,通风就显得越发重要。而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式的确定是通风设计中的关键,它依赖于诸如交通量、气流速度、废气标准等复杂因素。GZ40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单洞长34079m,本文结合秦岭特长公路隧道群的工程实际情况,对运营通风进行了技术设计,并对特长公路隧道通风设计提出了新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长沙南湖路湘江隧道通风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借鉴公路隧道通风的相关设计理论、原则以及国内已建类似工程的经验,针对长沙市南湖路湘江隧道的工程特点,探讨并分析影响该隧道通风方案确立的因素,提出既满足隧道内的行车安全和洞外环保要求,又有利于降低工程造价和减少运营费用的通风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岛-兰州高速公路马鞍山特长隧道通风设计中参数的分析,合理进行了选取,确定了需风量及通风方案,降低了工程造价及运营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