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提高中央分隔带护栏防护能力,改善现有中央分隔带混凝土护栏景观效果及连接构件耐久性,通过对混凝土护栏的景观造型及纵向连接方式的改进,采用三维效果图、1∶1模型制作、计算机仿真计算、实车足尺碰撞试验等方法,提出了一种墙体设置长圆孔及纵向采用错台搭接方式连接的新型中央分隔带景观混凝土护栏结构。根据新颁布的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对护栏结构进行实车碰撞试验表明,车辆碰撞护栏后能够平稳驶出,并能够恢复正常行驶姿态,各项指标均满足评价标准要求,护栏防护等级达到SAm级(防护能量400k J)。可见新型中央分隔带景观混凝土护栏满足安全目标要求,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降低中央分隔带护栏开口处事故严重程度,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活动护栏的设计理念,并提出一种新型防撞活动护栏结构。结果表明,活动护栏应具有与中央分隔带护栏同等的防撞能力,端部应与中央分隔带护栏实现无缝连接,且具备防止任意开启的功能;新型防撞活动护栏通过试验验证达到与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同等的160kJ的防撞能力,碰撞后车辆能够恢复正常行驶姿态,护栏动态位移最大为1 093 mm,车体加速度最大为8.1 g,各项指标均满足评价标准要求。研究成果为开发高防护等级活动护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中央分隔带开口处防撞性能低的问题,保证中央分隔带防撞强度的连续性,提出了一种新型框架式开口护栏结构,采用实车足尺碰撞试验方法对框架式开口护栏结构进行安全性能评价。根据试验结果可知该开口护栏各项指标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防护等级达到三级(A级,防护能量160kJ),开启关闭方便、横向动态变形小、景观效果好,对于提高中央分隔带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开口护栏端部与中央分隔带标准段护栏之间过渡连接的安全性是影响开口护栏防护功能完整性及中央分隔带防护体系功能连续性的关键。基于长益复线高速高防护等级开口护栏成果,结合中央分隔带标准段SAm级整体式F型混凝土护栏结构,遵循过渡合理、牢固连接、结构简单、经济适用的原则,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技术等方法,对开口护栏端部与标准段护栏的过渡连接结构进行了设计研究与优化,并通过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高防护等级开口护栏端部结构设计合理,满足现行评价标准中五级(SA级)的安全性能指标要求。所得成果完善了中央分隔带开口处的安全防护性能,提升了高速公路整体运营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5.
新型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康臣  张颖  吕洪燕 《公路》2003,(8):40-46
简要回顾了高速公路护栏研究现状。通过优化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的各结构构件和分析护栏整体性能 ,提出一种新型中央分隔带波形梁护栏。本文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为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有限元动态数值模拟、实车碰撞试验。最后对需要进一步开展的护栏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了使框架开口护栏适应不同宽度、不同刚度及不同形式的多种中央分隔带标准段护栏,研究提出一种框架开口护栏过渡结构。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对端部过渡结构进行细化及优化,最后依据《公路护栏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的规定进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框架开口护栏端部过渡结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评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阻挡、导向及缓冲功能。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无法满足改扩建后的交通需求,中央分隔带护栏防撞能力、开口几何设计和活动护栏交通安全状况不容忽视。论文在对中央分隔带开口利用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基础上,结合我国交通流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中央分隔带分体式和组合式护栏防撞能力进行研究,提出分体式护栏改造为组合式护栏;基于紧急事件救援和交通分流等实际要求,对中央分隔带开口密度及几何设计参数进行细致研究;对分隔带开口处交通事故形态进行细致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活动护栏改进方案及活动护栏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充分利用既有道路,保证横断面中几何设计参数符合现行标准规范要求,内蒙古地区的部分一级改高速项目建设中,中央分隔带宽度必须调整到1.5m以内,这对选择护栏的形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章针对整体式混凝土护栏并配套设计雪天安全保障、开发新型中央分隔带新型SSm级护栏两种方案进行比选论证,研究成果对类似项目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高防护等级组合型开口护栏标准段结构进行探索分析,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并采用LS-DYNA显示有限元程序进行求解,从护栏整体高度、摩擦梁强度及刚度、摩擦梁高度3个方面对护栏进行优化,最终通过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开口护栏进行安全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碰撞后车辆逐渐恢复到正常行驶姿态,各项评价指标满足《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的要求。所提出的开口护栏标准段结构为五(SA)级中央分隔带开口护栏的最终成功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7,(7)
针对传统护栏在小半径曲线段安装困难以及防护能力不足的现状,研发了一种在小半径曲线路段安装方便的新型多功能型中央分隔带护栏。基于现行规范要求,建立了相应的显式有限元碰撞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了车辆与所研发多功能型护栏的非线性碰撞仿真计算,结果表明该结构护栏满足四级(SB级,防护能量≥280kJ)碰撞能量的防撞等级要求,各项碰撞安全性能指标均符合现行标准要求。在小半径曲线路段与应用于中央分隔带的传统波形梁和混凝土护栏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其在导向、缓冲、吸能功能上优于传统波形梁护栏和混凝土护栏。  相似文献   

11.
城市道路下方带状地下空间是轨道交通、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及地下物流等市政设施的主要敷设载体。为了提高此类带状地下空间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以国内某新区的开发建设为例,将地下道路、综合管廊、地下物流等设施进行集约化共建方案研究,并通过对共构体的横断面、平面接口、纵断面及关键节点进行详细设计,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地下市政设施的共建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受建设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影响,监测中小跨径斜拉桥的拉索安全一般只能通过在部分拉索上布置的少量传感设施来完成。如何将少量传感设施布置在桥梁拉索的恰当位置并取得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数据,已成为桥梁安全监测设计时需要处理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而恰当的位置只能通过拉索的相关性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按照国家标准的规定,检测自然条件使用的密封胶条样品的硬度和拉伸性能(拉伸强度、拉断伸长率),从自然老化的角度分析了密封胶条老化前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从性能保持率的角度分析了密封胶条的劣化程度,最后基于密封胶条拉断伸长率的数据,构建了6阶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对车门密封胶条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其使用寿命是185个月。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某轿车车门密封条压缩负荷超标的问题.采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对其进行了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导致密封条压缩负荷超标的主要原因是下泡管的壁厚及其形状。结构优化后的密封条压缩负荷比原结构降低了6.6N,能够满足大众汽车企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对某组合式护栏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原设计护栏由于上部钢结构为"强柱弱梁"形式,且横梁迎撞面距离立柱迎撞侧的间距较小,横梁在碰撞力方向刚度弱,从而导致大客车碰撞护栏后在立柱处发生绊阻,不满足安全性能评价标准要求。优化后护栏在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防护能力,其防撞等级可达到SS级(520 kJ),安全性能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按照GB7258—2012、GB20073--2006标准对摩托车性能要求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同时满足2个标准性能要求的最低限值。通过对现有制动试验台结构和测试过程进行受力分析,找出了现有制动试验台的缺陷,并提出解决办法,改进后的制动试验台的测试结果能满足标准对制动性能的要求,其试验结果和道路试验一致。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城市快速路中央分隔带线性空间布局形式的视觉刺激对驾驶行为的影响,通过图像语义分割技术量化景观构成要素,并用SILAB软件平台构建虚拟仿真场景,开展模拟驾驶试验。测试路段限速值分别为50 km·h-1和70 km·h-1。试验获取了41名被试对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视觉刺激的眼动和车辆运行指标以及驾驶疲劳的主观评价,以分析不同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视觉刺激下各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注视点信息熵作为布局形式视觉刺激度的量化指标,并使用ROC曲线方法为表征不同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视觉刺激的驾驶行为指标确立了舒适性阈值,根据不同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下的驾驶行为指标及阈值,建立了舒适性综合判别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单次扫视时长、注视次数、车道横向偏移距离受布局形式视觉刺激的影响较大;与车速50 km·h-1相比,当车速为70 km·h-1时,扫视频率低,单次扫视时长短,注视次数少,平均眨眼持续时间长;注视点信息熵与视觉刺激度相关;由车辆运行特征分析可知,排列式的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由于景观单调、视觉刺激过低会导致驾驶人出现反应迟缓、疲劳,影响行车安全;规则式布局形式视觉刺激过高,环境的复杂性、新奇性、意外性等特征过于显著,会导致驾驶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从而威胁行车安全;而自然式的布局形式不仅能够改善城市快速路景观环境的单调性,还能够提供适宜的视觉刺激。研究成果能够改善中央分隔带布局形式及提高驾驶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测量检测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隧道建设》2011,31(5):547-549
目前相关测量规范未对第三方测量的工作内容和具体检查限差指标给出规定或做出硬性规定;同时,第三方测量检测工作除了要遵守有关测量规范要求,因其自身模式的特点,在诸多方面还有其个性要求规定。结合南京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测量检测管理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地面控制网检测成果使用、地面控制网加密、第三方测量检测限差、超限处理程序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出以下结论: 1)这些规定在第三方测量检测工作中弥补了现行规范的某些不足,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第三方测量检测工作实施中的诸多实际问题; 2)这些规定能够满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质量和管理要求; 3)这些规定得到业主、施工单位、第三方测量检测单位的普遍认可和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前尚无地下车站主体结构分幅施工的先例,也没有此种情况下明确的不均匀沉降控制标准。兰州中川机场地下车站采取主体结构分幅施工,通过调研相关规范与文献,制定该地下车站不均匀沉降控制标准。采用FLAC3D软件,分析不考虑结构顶部回填土和考虑结构顶部回填土2类共7种工况下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变形潜势及车站结构受力情况。结果表明:兰州中川机场地下车站变形潜势可分为安全、单指标预警、双指标预警、临界(一指标达到即可)、超限(一指标达到即可)等5个级别;对不均匀沉降而言,设后浇带左右半幅施工在施工期和长期均有利。对结构受力而言,设后浇带左右半幅施工在施工期有利,但对长期受力不利,推荐采用不设后浇带左右半幅施工方案;砂质黄土条件下地下车站主体结构不同施工工况变形潜势差异明显,左右半幅2种工况分别出现双指标预警和单指标预警的变形潜势等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