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雅鲁藏布江流域日喀则地区堆积了广泛的风积沙,高速公路路线规划时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风积沙地层,这对隧道洞口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隧道洞口边坡开挖时受雨水冲刷侵蚀,导致隧道洞口段边坡容易发生滑坡等边坡变形破坏问题。拉日高速公路仁布隧道洞口位于风积沙地层,洞口边坡开挖后存在边坡失稳的风险,通过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风积沙地层边坡潜在失稳型式为牵引式滑坡失稳类型。针对该潜在的滑坡类型提出了隧道洞口边坡采用延长明洞的加固设计方案,并对边坡加固方案进行了有限元数值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边坡加固后安全系数提高,加固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证明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风积沙地层隧道失稳变形特征和预加固控制效果,以蒙华铁路风积沙地层段为依托,通过室内物理力学试验得到风积沙的基本性质和参数,并利用数值模拟对隧道最大主应力和塑性区变化规律展开分析,然后建立模型试验对不同预加固方式在风积沙地层隧道中的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风积沙抗剪切能力在含水率为7%~14%时可达到极值,此时更利于隧道围岩的稳定性; 2)隧道失稳具有突发性,主要会经历“掌子面局部破坏—拱顶持续塌方—大体积失稳”3个基本过程; 3)未采用预加固措施的情况下,开挖面前方监测断面拱顶围岩内部位移值及变形速度最大,采用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组合加固后可分别降低81.1%和98.3%; 4)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的组合对于开挖面前方拱顶的围岩应力控制效果最好,水平旋喷桩的加固控制范围小于水平旋喷桩与钢管的组合。  相似文献   

3.
11.2km的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是我国在建的第3长公路隧道。为了将该隧道建成一条高质量、先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公路隧道,建设单位在建设管理过程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机制和管理措施,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着重介绍该隧道的建设管理方法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4.
公路大断面风积沙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内蒙古境内公路大断面风积沙经棚隧道的施工,改进并完善了超前大管棚和喷射混凝土施工工艺,探讨了侧壁导坑法开挖法质隧道的可行性,同时总结出一整套经济,合理,安全的沙质隧道的施工方法,这对我国以后在地质施工,软弱围岩隧道的施工,或对隧道坍方段的处理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风积沙地质表层、浅埋、软弱围岩的沙漠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在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出了特殊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所采取的超前地质预报方案、三台阶七步开挖法、软弱围岩爆破技术等施工方法,对类似地质的隧道施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重点阐述深圳梧桐山及长岭隧道二期工程建设管理、质量控制的一些做法,以及在实施工程创优目标方面的经验和体会。该工程反映了我国公路隧道九十年代建设管理水平,对公路长大隧道的建设管理,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将包家山特长公路隧道建成一条先进的、高质量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公路隧道。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隧道建设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目前中国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出了隧道建设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为类似工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风积沙作为一种黏聚力低、自稳能力差的不稳定围岩,给隧道设计和施工带来很大困难。 为探究风积沙围岩压力大小和分 布规律,依托蒙华铁路王家湾隧道开展现场量测试验,根据实测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得到深埋风积沙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模式, 并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与现场量测数据对比验证其合理性。 研究结果表明: 深埋风积沙地层围岩压力分布很不均匀,但普遍拱部较 小,初期支护大部分处于受压状态。 计算分析得深埋风积沙隧道围岩压力采用太沙基计算公式是较为合理的,进一步优化得深埋 风积沙隧道垂直方向围岩压力计算图示采用“双峰”形分布,水平方向围岩压力计算图示采用“阶梯”形分布,相比铁路隧道设计规 范的传统模式更安全,与实际衬砌受力状态更符合。  相似文献   

9.
水平旋喷桩在风积沙隧道预支护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路基工程》2012,(1):122-125
以榆神高速公路神木一号隧道工程为背景,介绍施工中解决开挖时漏沙以及支护完成后的变形控制,采用水平旋喷桩对风积沙层进行预加固的施工技术,包括加固机理、注浆参数、施工工艺及注意事项等;试验和监控量测数据表明水平旋喷桩能保持风积沙层在隧道开挖后的稳定,有效地防止了漏沙,保证了隧道安全快速地施工,并指出水平旋喷桩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陈建国 《隧道建设》2019,39(Z1):377-384
高原高寒地区风积沙地层隧道具有失稳快、易坍塌、初期支护变形速率高,且受区域气候影响,施工进度慢、有效施工时间短等特点,为解决风积沙隧道开挖时漏沙、洞顶坍塌及支护完成后的变形控制问题,保证安全快速施工,依托格库铁路依吞布拉克1号隧道风积沙段工程,根据水文、地质及周边环境选择隧道内水平旋喷桩、地表竖直旋喷桩及地表注浆3种超前加固方案,从安全性、经济性、施工工期及技术难度等方面进行比选论证,确定采用地表竖直旋喷桩并有效实施。现场实施和监测结果表明: 在施工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地表竖直旋喷桩超前加固能有效防止漏沙及洞顶坍塌,保证隧道工作面的稳定,且能实现超前加固与开挖平行作业,达到安全、经济和快速施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公路》2015,(12)
针对风积沙隧道地层失稳快,坍塌风险大,初期支护变形速率高,施工进度慢的特点,依托千松坝风积沙隧道工程,对该隧道设计、施工的洞口防护方案、水平旋喷桩超前支护方案、开挖方案、沙岩交界隧道开挖及支护方案进行了论述,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榆林地区风积沙的工程技术分类,依托陕西省榆林市境内穿越风积沙地区的国道210陕蒙段和省道204榆靖段的改扩建工程,采集沿线风积沙样,对沙样进行了筛分、含泥量、液塑限等试验,分析了筛分试验结果和级配指标,确定了风积沙分类的划分依据,对榆林地区风积沙进行了工程分类,并通过击实和强度试验,进行了验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  相似文献   

13.
风积沙地区公路隧道施工方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长松  黄俊文  肖均 《隧道建设》2011,31(2):202-207
为积累风积沙地区公路隧道施工经验,以榆神高速神木1号隧道工程为依托,对该隧道在风积沙段施工中采用的3种施工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采用数值模拟和监控量测手段,同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对3种方案的沉降控制效果、施工技术难度和施工周期等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出了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小导管+上下台阶临时仰拱法适用于工期紧张,需要快速施工且对地表沉降没有严格控制要求或允许较大地表沉降的场合;水平旋喷桩+三台阶临时仰拱法适用于对地表沉降有严格控制要求的场合;大管棚+上下台阶临时仰拱法在介于上述情况之间时适用。  相似文献   

14.
解析隧道工程质量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管理科学化更重要。从管理、承包方式、制度和规范存在的矛盾和不足以及当前面临的人才缺口等方面,探讨当前公路隧道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剖析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指出隧道设计中应考虑的经济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为提升隧道的设计及建设理念,提高隧道的养护技术,推广隧道建设的新技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公路学会筑机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哈奇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2007中国(西安)隧道高峰论坛”将在2007年4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在流动性沙漠地区开展高速公路建设研究,通过对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沙漠公路风积沙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认知与体会,探讨了以风积沙为主要填筑材料的公路路基施工和施工质量问题,着重介绍风积沙路基填筑的特殊施工技术、土工布隔沙及天然砂砾底基层施工技术和关键工艺控制,同时对修筑沙漠公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风积沙作为路基填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风积沙地层结构松散、级配不良、黏聚力低,几乎无自稳能力,地层压力主要表现为松散围岩压力,这些独特的特点给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极大地困难.针对风积沙地层的物理特性,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常用围岩压力计算理论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的分析,结合现场围岩压力监测结果,总结了超浅埋、浅埋、深埋风积沙隧道的分界标准及相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公式,并就隧道在沙层荷载作用下拱部脱离区的范围及衬砌结构轴力、弯矩、偏心距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公路隧道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伟 《公路》1999,(9):40-43
通过对我国公路隧道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环节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彭坚  陆由 《交通科技》2011,(4):46-49
针对高速公路隧道营运中可能出现的车辆碰撞、易燃易爆物品爆炸、隧道火灾、维修作业起火、电器起火、工程崩塌、有害物质泄漏、雨雪防滑等突发事件进行预防性管理提出看法,并根据十漫段隧道群的特征,从硬件监控系统、管理体制、预防机制与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强化汉十高速公路十漫段隧道群监控与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隧道事故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高速公路隧道段事故多发的现状,以西安—汉中高速公路为依托,对西汉高速公路隧道段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了隧道事故时间分布规律、空间分布规律、事故形态分布规律、事故车型分布规律。结合人、车、路、环境四要素,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事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隧道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