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航桥孔跨度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通航河流上修建桥梁,其通航孔的跨度设计对船舶安全航行及桥梁结构安全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水槽模型试验成果,结合已有研究结论和有关标准及规范,提出了通航桥孔跨度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总体设计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位于微弯分汊型河段,为公路6车道铁路4线的公铁两用桥,根据通航要求,南汊为主航道,采用跨度504 m的钢桁梁斜拉桥结构,北汊需布置跨度80 m的桥梁结构。从减少拆迁量和用地、合理利用桥位资源的角度考虑,大桥选择采用铁路公路两用桥方式。经济分析表明,南汊大跨桥梁合建、北汊中小跨度桥梁分建为经济合理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桥梁、泵闸、出水箱涵等工程经常需要在河道中进行围堰作业,对于通航河道来说,既要考虑到作业人员本身的施工安全,还要考虑过往船只的通航需要及通航安全。在施工前对这些安全措施进行充分考虑,对作业技术进行深入研讨和优化,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施工安全系数,确保通航要求。该文对常用的通航河道水上施工安全作业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跨越通航河渠的桥梁,桥下净空问题不论在公路、铁路及其他跨河构筑物的建设上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且涉及面甚广。具体地说,一是通航桥孔的跨度问题,二是通航桥孔在设计最高通航水位时的最小桥下净高问题,三是航道等级和设计最高通航水位的采用频率问题。 由于过去普遍存在标准宁高勿低的思想,以为河道等级定高些,设计最高通航水位定高些,总比用低了好,过分强调要求桥下畅通无阻,所以有些省(区)对六级以下河渠多以六级航道标准作为最低标准。因而提出的净空要求不免有所偏高,给桥梁建设增加困难,投资及使用效果不尽合理。 本文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希望从事公路、水运基本建设的同志共同探讨,使交通事业在四化建设中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5.
在内河航道提升改建过程中,过往建设的桥梁通航净高较低,不能满足高等级航道的通航需求,往往成为航道提升过程中的限制因素.桥梁顶升技术对既有桥梁的改造相比拆除重建方案节约资金、节省工期.现以长湖申线航道西延工程紫梅桥改建工程为例,该桥采用PLC液压同步顶升系统,液压千斤顶与机械跟随千斤顶组合的顶升方法,安全、快速地完成了对紫梅桥全桥整体顶升的改建任务,使改建后主桥通航孔满足60m×7m限制性Ⅲ级航道通航净空,达到航道提升的改建目标.顶升改建方案节约建设资金、缩短施工周期,具有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对国内目前正在建造的首座跨海大桥主通航孔段主墩基础施工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在100年设计基准期的前提下,在恶劣天气外海海况的施工条件下,进行大跨度桥梁深水基础施工的实践还很缺乏,此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和有意义,这将对我国21世纪大跨度跨海桥梁的建造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7.
招启嵩  温敏韬 《公路》2023,(4):203-207
鉴于船撞桥事故频发,特别对于桥龄超过20年的内河航道桥,桥梁抗撞能力在设计阶段鲜有考虑,需要进行抗撞安全性能评估。通过Midas Civil、Xtract有限元软件建立分析模型,根据《桥梁抗撞设计规范》(JTGT 3360-02-2020)要求,结合实际通航船舶的情况,对某内河航道大桥通航孔桥墩进行抗撞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桩柱式桥墩在300 t船舶撞击力偶然组合下强度及变形均不满足要求,在100 t船舶撞击力偶然组合下变形不满足要求。建议采取航道控制措施,降低通航船舶吨位、限止船舶通航速度,并设置防撞措施保障桥梁结构安全。基于分析过程,总结了桥梁抗撞安全性能评估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8.
随着桥梁建设的加快、数量的增多,桥梁及通航船舶的安全显得更加突出。桥涵标的设置是避免船舶碰撞桥梁的有效手段。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从法律的角度,提出桥梁建设单位、管理单位的法定责任,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保证桥梁及过往船舶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在桥区水域安全环境评价及船舶安全通过桥梁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GPS、无线网络、嵌入式和预测控制等技术,建立自动识别船舶航行轨迹和引导船舶航行的桥区水域安全通航系统,主动防止和避免船舶撞击桥梁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从交叉学科的角度论述桥梁通航标准的确定原则和方法,包括桥位选择、通航水位、净空尺度、航道选线、河床演变、安全保障措施等,提出净空尺度计算原则和斜交桥梁净空宽度计算公式,为跨航道桥梁的通航净空尺度和技术要求论证提供参考,使桥梁建设有利于航道和港口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