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快速公交作为公共交通的发展新方向,已经得到了各大城市的认同。为更好地发挥快速公交的作用,以北京市安立路快速公交为例,详细说明了快速公交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和提高快速公交运营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从北京市南中轴快速公交建成后,全国十几个城市陆续开展了快速公交的研究和建设。在研究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北京快速公交的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推进快速公交建设的一些建议,以期快速公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快速公交行程时间可靠性是体现快速公交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文中分析了快速公交网络的特性,以一种理想快速公交网络为研究对象,以快速公交运行中具有专用道和交通信号灯优先通行权等为前提,只考虑在中途停靠站点的延误作为行车延误,建立了快速公交网络行程时间可靠性计算模型,采用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定量计算方法,并用实例进行仿真,结果显示行程时间可靠性可较好地评估快速公交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交通拥堵、能源紧张、尾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为加快快速公共交通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本文找出了影响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因素,利用系统工程学中的ISM方法,构建了快速公交客流系统解释结构模型,通过分析探讨快速公交客流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明确了各因素间的清晰结构,得到影响快速公交客流量的5级递阶结构;最后找出影响快速公交客流因素的各影响因素.通过影响因素,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从影响程度、影响方向、影响时期分别归类分析.通过分析各层级因素对快速公交客流量的影响,可引导更多居民选择快速公交出行,对缓解交通压力提供了一定方法指导和决策支持.并通过合理分析为快速公交运输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快速公交具有速度快、容量大、建设周期短、造价低等优点,国内许多城市已经建成,或正在考虑建设快速公交。回顾了常州市快速公交系统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快速公交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的功能与定位,指出快速公交与轨道交通是相互补充的,快速公交可以作为轨道交通的延伸、补充和过渡。分析了快速公交系统的运营效果,快速公交在支持城市发展、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居民出行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最后,总结了快速公交系统规划设计和运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并指出一个成功的快速公交系统需要系统化的思路,从规划设计、选线到运营组织与运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风 《城市车辆》2009,(6):12-13
5月19日,对于郑州快速公交和宇通都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郑州快速公交交车仪式在宇通工业园隆重举行。郑州快速公交项目服务车辆在郑州市相关领导和郑州快速公交项目部、郑州市公交总公司以及新闻媒体的共同见证下成功下线交车,标志着郑州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郑州市民即将乘坐高档快速公交出行。  相似文献   

7.
常州的快速公交之所以高效,除了采用公交专用道、站台售票和水平登车之外,还在于建立了一套先进的快速公交信号优先系统。快速公交(以下简称BRT),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客运模式,以其工程投资较少(相对轨道交通)、建设周期短、环境污染小、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公共交通新理念的快速公交,正在被中国更多的城市所关注或实施。常州在快速公交的实践中,从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常州的基本理念出发,探索把快速公交的要素同常州城市形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准确把握“四位”的确立,形成了以中央侧式站台、组合线路等为主要特色的常州快速公交系统。实践表明:常州快速公交系统是结合中国城市实际建设快速公交的成功实践,对于中国其他城市建设快速公交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自2005年12月30日北京正式开通全国首条快速公交线路以来,已有24个城市开通了快速公交,线路长度达到2790.3公里,车辆达到5339辆,2014年全国客运量达到14.76亿人次。11月28日,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主办,快速公交专业委员会承办的中国快速公交十年发展成果暨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常州举行。此次研讨会以推动中国快速公交创新发展为主题,回顾、展示了中国快速十年发展成果,并对快速公交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三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公交系统——常州快速公交一号线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投入运营,它是常州市政府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打造以快速公交为主导的公交都市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国内外大部分BRT系统的设计特点,根据BRT系统中港湾式车站组的实际情况,结合线路发车频率,建立了BRT通道车辆排队概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排队模型的线路优化调度模型。最后以广州市中山大道BRT系统中的站点为例对该调度优化模型进行了求解,并在Vissim软件中进行仿真试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排队,为BRT系统的优化调度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快速公交系统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及运营管理经验的逐步积累,更加重视快速公交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成为专业人士的共识,但目前快速公交系统总体规划却忽视了智能系统的实际用户需求,使得快速公交系统运营无法实现效益最优。对快速公交智能系统进行了定义,分析其设计目标和主要功能,建立其框架结构和集成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次设计、分期实施"的理念和快速公交智能技术优先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3.
BRT站距影响乘客到达BRT 站点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这种影响对步行到站者的出行显得尤为明显。首先,对BRT走廊辐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以到站时间受站距影响较大的步行到站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步行到站者的平均到站时间,得到了步行到站平均时间同站距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增加站点数量造成的平均步行到站时间减少同BRT车辆运行时间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建立了BRT走廊站距优化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标定方法。该模型对BRT 影响区进行细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为BRT实际设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发展快速公交客车对于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有着及其重大意义。介绍了BAT铰接客车空调的结构和特点,着重阐述了BRT铰接客车空调系统的测试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广州市LPG城市客车进行BRT改造的主要内容以及BRT车的保障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为其他城市推广应用BRT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交车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停靠站台,导致现有绿波交通模型很难同时优化社会车辆与公交车。针对该难题,建立了以双站台为基础的社会车辆绿波与BRT行程时间协同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社会车辆绿波带宽最大与BRT行程时间最短的加权值为目标函数;以周期时长、相位相序、社会车辆与 BRT 车速、交叉口双站台停靠选择为优化变量。算例表明,与 maxband模型相比,优化模型在绿波带宽占周期比例不变的情况下,BRT平均行程时间由 407.54 s降为 308.08 s,降低24.4%;BRT平均延误由68.66 s降为9.2 s,降低86.6%;停车次数由35次降低为2次,降低94.6%。优化模型在保证社会车辆绿波通行的前提下可以显著提高BRT的通行效率,为BRT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该文在全面分析快速公交BRT(Bus Rapid Transit System)系统组成特点基础上,针对大同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BRT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提出大同市BRT线路远期、近期布局构想,以及相应的BRT设计方案,为各城市寻求适合自身要求的BRT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该文在阐述路段BRT站区车道布局设计形式及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BRT车站的组成与功能,结合天津市港城大道BRT车站项目,从快速公交站台与传统公交站台、轨道交通站台的不同点出发,对于快速公交车站规模的设计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提出车站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BRT系统自身要求,还必须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社区等各种因素相互协调,增...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分心对交通冲突状态下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影响,采用驾驶模拟器构建城市道路交通环境下2种典型冲突形态:侧向行人冲突和纵向追尾冲突,设计认知、视觉以及发短信(认知+视觉复合分心)3种分心任务,在不同行驶车速、跟车时距、前车减速度等紧迫度条件下,采集30名驾驶人应对交通冲突的制动反应时间,分别采用重复测量一般线性模型及线性混合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认知分心使驾驶人应对侧向行人冲突的制动反应时间增加0.09 s,但未观察到其对纵向追尾冲突反应时间的显著性影响;视觉分心与发短信都会延缓驾驶人应对侧向行人(分别增加0.31 s和0.27 s)以及纵向追尾冲突(分别增加0.47 s和0.38 s)的制动反应时间;此外,在纵向追尾冲突中,随着冲突紧迫度提高(前车减速度增大、车头时距减小以及自车速度增大),驾驶人制动反应时间显著减小。表明驾驶分心延长了驾驶人应对交通冲突的反应时间,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具体而言,认知分心主要延长驾驶人应对侧向冲突的反应时间,涉及视觉的分心同时延长驾驶人应对侧向及纵向冲突的反应时间;视觉分心对驾驶人反应时间的延长显著性高于认知分心,说明视觉分心对行车安全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