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航海技术》2007,(2):77-77
上海航运交易所日前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集装箱水运形势分析”预计,2007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增长17%,总量超过一亿标箱。  相似文献   

2.
数据点击     
《中国船检》2008,(1):42-42
2008年全球集装箱运力将增长12%;2008年亚欧航线运力将增长21%;1-11月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14.7%;秦皇岛港煤炭输出量达2亿吨;中海集运箱运量突破900万TEU;全球新船订单量达1.25亿载重吨;中国造船完工将超1600万吨;Inmarsat预计未来在中国的海上业务年增8%;FEFC:减速相当于节油30%。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1% 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影响,12月份新加坡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只有210万TEU,同比大幅下跌14%,这已经是连续两个月下跌。2008年全年的吞吐量为2990万TEU,比2007年依然上升7.1%,虽然未能突破3000万箱的大关,但仍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这也是连续四年排名首位。该港2008年全年货物吞吐量5.15亿吨,同比上升6.5%。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伴随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路交通需求旺盛,水运建设快速升温,水运发展势头迅猛。今年1—10月,我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已完成37.7亿吨,同比增长1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50万TEU,同比增长23%。预计今年全国港口吞吐量将达到56亿吨,同比增长16.2%,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9400万TEU,同比增长24%。  相似文献   

5.
国际     
今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将同比增4%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11月发布的《全球港口发展报告(2012年三季度)》指出,预计今年全球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为6.15亿TEU,同比仅增长4%,低于去年7.2%、前年15%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1月18日,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在上海港2008年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2007年上海港生产营运情况:2007年上海港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61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外贸出口完成1.27亿吨,同比增长高达23.7%;外贸进口完成1.29亿吨,同比增长17.1%,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15.2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长20.4%,超过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  相似文献   

7.
1月18日,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在上海港2008年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2007年上海港生产营运情况:2007年上海港继续保持健康、持续、良好的增长势头,全港货物吞吐量完成5.61亿吨,同比增长4.5%,其中外贸出口完成1.27亿吨,同比增长高达23.7%;外贸进口完成1.29亿吨,同比增长17.1%,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全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615.2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长20.4%,超过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口。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37亿吨,比2005年增长21.3%,位居世界第一位;全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0.1%,居世界第三位。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东南亚地区总裁柯文伟表示,虽然2007年5月新加坡港的船运集装箱吞吐量又创新高,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出口量增大,使上海港的增长速度更快。预计上海港在2008年就将取代新加坡港,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  相似文献   

9.
刘慧 《海运情报》2005,(5):21-22
2004年世界集装箱制造业可谓收获颇丰。由于集装箱需求持续强劲及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集装箱产量和价格大幅上扬。价格涨幅最大的为干货箱,上涨了50%,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峰。预计2004年全球集装箱产量将增加15%.达到275万TEU以上,其中将近90%为普通箱,特种箱、冷藏箱、罐式箱和地区箱合计约有30万TEU。另据租箱业统计,2004年集装箱的平均利用率达到95%,为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0年的航运市场复苏迅速,反惮超预期,各主要航线货量均比去年同期明显增长。德鲁里、克拉克森、ALPHALINER等相关机构预计全年需求增幅将达11%左右。2010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在1,35~1.4亿TEU左右,达到或略超过2008年水平。  相似文献   

11.
国际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及经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市场快速崛起船公司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海关统计显示,自2002-2007年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继续稳居全球第三位,其中,出口跃居世界第二位。经贸的强势发展推动中国集装箱运输市场快速崛起,据统计,2007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TEU,约1.12亿TEU左右,比上年增长22%,接近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4。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依托经贸强势发展、中国市场继续繁荣、主要国家消费强劲增长,航运市场需求较为旺盛,为承运人提供了更多的货源和机遇。2007年全球集装箱贸易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有望达1.30亿TEU,增幅将超过11%,保持在近年的较高水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水路交通货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我国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27.3亿吨、周转量62200亿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9.7%和12.1%。2007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约62.9亿吨,增长13%,其中沿海港口达到39.7亿吨,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1.14亿TEU增长21.5%。回顾2007年水路货运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和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水路交通货运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7年我国水路交通完成货运量27.3亿吨、周转量62200亿吨公里,分别比2006年增长9.7%和12.1%。2007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约62.9亿吨,增长13%,其中沿海港口达到39.7亿吨,增长12.5%,集装箱吞吐量1.14亿TEU增长21.5%。回顾2007年水路货运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  相似文献   

15.
陈翔 《集装箱化》2008,19(10):1-4
1 我国市场迅速增长,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集装箱货源生成地 自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以来,随着全球产业分工、制造业转移,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海关统计显示,2002--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连续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率,2007年我国外贸总额继续稳居全球第3位,其中出口跃居世界第2位。经贸强势推动我国班轮运输市场快速崛起,2007年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TEU,达到1.12亿TEU,比上年增长22%,接近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1/4(见图1)。  相似文献   

16.
1~11月份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TEU 2007年11月份在亚洲出口玩具、服饰及消费电子产品激增的推动下,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裕廊港合计处理集装箱232万TEU,同比2006年增长10.8%。2007年1~11月份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44万TEU,同比去年增长12.6%,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全年的吞吐量预计将超过2700万TEU。排名第二的上海港1~11月份的吞吐量达达2385万TEU,同比2006年增长20.5%,其中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52万TEU。  相似文献   

17.
1~11月份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500万TEU 2007年11月份在亚洲出口玩具、服饰及消费电子产品激增的推动下,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裕廊港合计处理集装箱232万TEU,同比2006年增长10.8%。2007年1~11月份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44万TEU,同比去年增长12.6%,稳居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全年的吞吐量预计将超过2700万TEU。排名第二的上海港1~11月份的吞吐量达达2385万TEU,同比2006年增长20.5%,其中洋山深水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552万TEU。  相似文献   

18.
2007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2007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90万TEU,比2006增长12.7%,依然保持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面对来自高速发展的上海港竞争,新加坡计划斥资14亿美元将港口的年吞吐量增加40%。2007年上海港的吞吐量达到2615万TEU,增长20.4%,首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  相似文献   

19.
2007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2007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790万TEU,比2006增长12.7%,依然保持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的地位。面对来自高速发展的上海港竞争,新加坡计划斥资14亿美元将港口的年吞吐量增加40%。2007年上海港的吞吐量达到2615万TEU,增长20.4%,首次超越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集装箱港。  相似文献   

20.
“受美国次贷危机以来的全球经济放缓、国内经济增长减速的影响,预计今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将完成2850万箱,没有达到年初计划的3000万箱,与年计划目标会有距离”。10月21日,中港协集装箱分会理事长、上港集团总裁陈戌源在中港协集装箱分会举行四届一次会议暨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高峰论坛期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