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新丰镇路网性编组站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调车作业方法、既有线路使用效率等方面提出挖掘和提高编制编组作业计划的对策,以整体提高新丰镇站编组能力。  相似文献   

2.
结合西安铁路局新丰镇编组站站改工程的实施,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经过几个月来的每日3,12,24 h的测试过程后,SAM系统工程的最后关键功能--集中自动控制功能于2009年2月25日、3月1日先后在新丰镇编组站上行出发场(含编组场尾部)、上行到达场投人试运行.集中自动控制功能可以根据铁路局行调、编组站站调的行车作业计划、调车作业计划对作业指令进行分解,并根据实际作业情况进行指令优化,排解冲突,实时调整指令下达的时机,并将作业指令下达到控制系统,从而实现了接发列车进路、解体/编组调车进路的自动办理,提高了车站的作业效率,减轻了现场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还实现了接发车方向、设备状态、外勤作业等关键作业环节的自动卡控,最大程度地保证了编组站的运输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编组站能力紧张的解决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 《中国铁路》2004,(12):46-49
分析影响编组站能力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合理确定编组站的后备能力,并且从编组站运输生产的实际出发,论述通过编组站到、解、集、编、发的各项作业设备和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其它一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缓解乃至消除编组站能力紧张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4.
利用GSM-R实现调车业务,有利于克服传统400MHz无线通信的诸多缺点,实现话音、调车指令同时传输,调车作业单无纸化传送,满足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安全生产。针对新丰镇编组站地区特殊的线路情况,提出采用光纤直放站+时延模块技术对编组站进行场强覆盖。通过无线网络规划、模拟测试等手段,有效解决新丰镇编组站和郑西客运专线间的频率干扰、多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5.
元月6日凌晨零点20分到上午9点40分,在新丰镇编组站十公里战场上,路局和参建各方的上万名干部职工斗志昂扬,打晌了决战新丰第一战役。路局领导班子成员全员上阵,与干部职工一起抢点奋战,顺利完成了新丰第一战役各项施工任务。新丰镇编组站改扩建工程是西安铁路枢纽扩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过渡开通阶段,主要任务是开通陇海上行外包线,过渡开通老Ⅳ场转Ⅵ场联络线、改移东环线、  相似文献   

6.
新丰镇编组站自动化作业程度高,现场内勤值班人员集中到站调楼统一指挥,需要直观了解现场作业情况,建立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新丰镇编组站改扩建平面布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根据新丰镇编组站衔接线路方向多、客货干扰大、折角车流多等问题,对车站平面布置、线路疏解、交换场设置及房屋集中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提出新的思路和创新点.研究结论:(1) 在车站两端引入线路数量多(两端各有3条双线引入)的条件下,车站总平面布置力求做到"出入便捷、立体疏解、作业顺畅、减少交叉";(2) 大型编组站结合衔接线路数量、位置和预测作业量,尽量布置为双向纵列三级式,各场、段布局及出入段作业均衡,减少各项作业的交叉干扰;(3) 在全路首次提出了新的交换场布置型式:即交换场交换线一端与驼峰连接,一端与另一系统到达场连接,这样交换场就直接溜放至交换场,集结成组后直接牵引至到达场进行再次解体.这种布置方式较传统的交换场布置既减少了交换车取送车次数,又减轻了多调车场尾部和出发场作业的干扰,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和作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前,兴隆场编组站在运输组织中存在办理解编能力紧张、阶段性堵塞、信息系统之间数据未共享等情况.剖析制约编组站能力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优化发车组织作业流程,进行禁溜车试验,实行编组站之间、编组站与中间站之间编组质量区域互保,推进CIPS和TDMS系统间深度融合,补强编组站平行进路,增设编组场线路等可行方案对策,对提升兴隆场...  相似文献   

9.
信息精萃     
工程信息西北地区最大的列车编组站Ⅰ期工程开通2008年1月6日,西北地区最大的路网性编组站——新丰镇编组站扩能改造Ⅰ期工程顺利开通。新丰镇编组站为西北地区唯一的路网性编组站,也是  相似文献   

10.
西安铁路局新丰镇编组站是路网性编组站之一,是西北地区货物运输的“神经中枢”,衔接陇海、包西、西康、宁西等8条铁路,共9个方向的运输任务。为适应运输的要求,2009年完成了改扩建工程,将原有三级四场改建为三级七场,并建成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S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