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妍妍 《湖南交通科技》2015,(2):139-140,146
为了研究石灰石粉轻骨料混凝土在盐溶液作用下的抗冻性能,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冻融循环次数和石灰石粉掺量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等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次数越多,轻骨料混凝土的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越小,而质量损失越大,其中当冻融循环次数由25次变为50次时质量损失大幅增大,由75次变为100次时相对动弹性模量急剧减小;总体来说,随着石灰石粉掺量的增大,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质量损失出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石灰石粉掺量为3%时,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而质量损失有最小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改善轻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采用了在轻骨料混凝土中混合掺加两种纤维的方法,即高模量的耐碱玻璃纤维和低模量的辅特维.通过辅特维掺量的改变,研究混杂纤维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纤维混杂后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不明显,抗折强度提高较多.在适当的掺量条件下,对抗碳化性能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在桥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自重轻、减震与耐久性好等特性,结合天津快速路芥园西道立交的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页岩陶粒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的选定及轻骨料浸泡、原材料计量、搅拌、运输、振捣等轻骨料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施工实践证明,成桥结构和力学性能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陶粒混凝土是用陶粒、轻砂(或普通砂)、水泥和水配制而成的干表观密度不大于1950kg/m^3的混凝土。相比普通混凝土.它能在保持高强度的前提下自重降低20%~25%,并具有较高的耐久性,显然这种材料对于减小结构白重,提高结构承载力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陶粒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轻骨料混凝土连续刚构局部受压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骨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在材料性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用于连续刚构桥时,在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等方面都与普通混凝土有所区别。以水土嘉陵江大桥为例,依据《轻骨料混凝土桥梁技术规程》,对两种混凝土在局部受压性能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轻骨料混凝土局部承压性能低于普通混凝土,而且当与普通混凝土采用相同设计参数时,其局部承载力验算结果无法满足规范的要求。采用掺入适量钢纤维的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轻骨料混凝土局部承压性能,使其局部受压承载力达到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CF-PF混杂纤维轻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然浮石作为轻骨料配制LC30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研究掺入碳聚丙烯混杂纤维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通过快冻法试验,测得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性模量损失及抗压强度损失.定义了混杂系数,并结合试验结果,说明纤维的正负混杂效应与纤维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同时分析了纤维的混杂效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碳纤维与聚丙烯纤维以不同掺量混杂,可以产生互补效应,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为西北寒冷地区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轻骨料混凝土的细观结构出发,将轻骨料混凝土看作是由砂浆基质、轻骨料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层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其界面层对于宏观试样断裂特征及其强度影响,并模拟了轻骨料混凝土在单轴拉伸载荷作用下的破坏形式,验证了轻骨料的力学性能对于轻骨料混凝土的断裂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轻骨料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粗纤维,可以改善其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通过粗纤维掺量的改变,研究粗纤维掺量对轻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及抗渗性能的影响.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粗纤维掺量的增加,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作用有限,而对抗折强度贡献较大.在适当的掺量条件下,对抗渗性能提高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研究不同再生陶瓷骨料类型和取代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利用再生陶瓷细骨料以0、10%、20%、30%、40%、50%、60%、70%、80%、90%和100%取代率等质量替换天然河砂制作再生陶瓷细骨料混凝土(CRFC)。【方法】在再生陶瓷细骨料全取代(100%)天然细骨料的基础上,采用再生陶瓷粗骨料等质量替换天然碎石制作再生陶瓷粗细骨料混凝土(CRC),研究CRFC和CRC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分析废弃墙地砖陶瓷作为混凝土再生骨料的可行性。【结果】研究表明:采用再生陶瓷细骨料取代天然细骨料配制的CRFC在和易性、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性能方面与普通混凝土相差不大;CRC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再生陶瓷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结论】废弃陶瓷砖可以作为粗、细骨料用于制备混凝土。采用再生陶瓷粗骨料时需要根据其吸水率加入附加用水以确保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界面过渡区的粘结强度和粗骨料类型是分别影响CRFC和CRC破坏形态的主要因素;再生陶瓷细骨料全部取代天然细骨料时,建议再生陶瓷粗骨料取代率小于50%。  相似文献   

10.
轻骨料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轻骨料混凝土的基本性能,介绍了轻骨料混凝土在国外和国内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概况,讨论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收缩徐变以及在泵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轻骨料混凝土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推广与应用,对响应国家的节能号召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轻骨料是一种新型材料。通过轻骨料混凝土梁静载试验,观察轻骨料钢筋混凝土梁从开裂、受拉钢筋屈服、直至受压区混凝土被压碎这三个阶段的受力与破坏全过程,探讨了轻骨料混凝土梁受弯力学性能,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2.
轻骨料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裂、抗震、抗渗、抗冻等耐久性能,且减轻结构自重,降低维修成本。文中介绍了轻骨料混凝土的特点和配合比设计过程,并结合国道G324线广州长平至金坑公路扩建工程实例介绍了轻骨料混凝土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轻骨料混凝土在耐久性、泵送性、收缩和徐变性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所以这种材料在旧桥改造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通过对轻骨料混凝土在旧桥改造中的分析,阐述轻骨料在旧桥改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降噪性能,通过慢冻法试验,发现陶粒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强度损失率均低于普通水泥混凝土,同一环境及车辆行驶条件下,陶粒混凝土路面的噪音分贝数低于普通混凝土路面,表明陶粒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降噪性能优于普通水泥混凝土,适合应用于隧道路面。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轻骨料混凝土拌和物在大流动性条件下,轻骨料易于上浮而导致拌和物匀质性较差且混凝土无侧限抗压强度相对偏低的现象,结合具有较高强度等级的自密实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和大流动性混凝土拌和物均匀流动性理论,采用绝对体积法,在水胶比为0.29~0.33,体积砂率为50%的条件下,掺加30%级粉煤灰和占胶凝材料用量1.5%掺有增粘组分的复合高效减水剂HFMN,研制出工作性好、质量较均匀、强度等级达LC50、干表观密度为1779 kg/m3的自密实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SCLC),给出了最优配合比参数值及部分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龄期不断增长.然而,与抗压强度相比,弹性模量随龄期的增长并不明显,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在混凝土弹性模量双重球和三重球预测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水泥浆体与骨料间的界面过渡区效应,建立了混凝土弹性模量四重球理论模型,且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界面过渡区在混凝土弹性模量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表明,对混凝土弹性模量发展起到主要作用的参数按重要程度依次为骨料体积分数、骨料粒径及界面过渡区效应.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抗弯试验,对高强次轻混凝土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荷载-挠度曲线、延性和裂缝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同等强度的轻集料混凝土梁相比,次轻混凝土梁具有较高的刚度,但略小于普通混凝土梁;使用荷载作用下次轻混凝土梁的挠度和裂缝宽度都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次轻混凝土梁在破坏时都表现出较好的延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交通的不断发展,公路桥梁的建设也在大力开展着,而原料的选择则直接关系着道路质量的好坏,轻骨料混凝土在国内外公路桥梁施工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且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概念、特点及在公路桥梁施工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并对其未来应用状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在试验室的条件下,采有加速循环的试验方法,将粉煤灰陶粒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抗海水侵蚀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陶粒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抗海水侵蚀性能好。在有化学侵蚀学的海洋环境中,用粉煤灰陶粒混凝土代替普通混凝土,具有明显的技术经济往往效益。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再生骨料的特性、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物理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发现:不考虑再生骨料吸水特性时,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偏小,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均低于普通混凝土;考虑再生骨料吸水特性时,再生混凝土可获得与普通混凝土相近的坍落度.强度和耐久性则较普通混凝土降低得更多;经过强化处理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得到了改善。同时还发现:粉磨处理对再生骨料的强化作用优于化学溶液浸泡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