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交通量或靠近城区的公路隧道车道数大多与道路一致,因隧道的管理运行速度往往小于路段运行速度,导致隧道通行能力下降,隧道入口段行车拥堵问题突出。文章以天府机场高速公路龙泉山隧道为例,从隧道的运行管理速度、隧道通行能力、建设造价隧道施工可行性、行车安全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了4洞10车道、按客货分流2(货车)+3(客车)+3(客车)+2(货车)的车道模式,该模式可实现隧道与道路相同的通行能力,有效保证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道路通行安全性、用户满意度和维护效率,从运营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组成与功能入手,分析运营公路隧道机电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和故障响应机制现状。同时,根据故障响应机制的设计原则提出该机制的构建策略,包括故障检测与诊断、故障处理与修复、故障预防与控制等,以期提高公路隧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降低维修成本,提高用户体验,为道路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长大道路隧道通风系统的选择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它涉及到多种因素,如交通量、车道风速、管道风速和污染水平等。现通过分析世界上几座典型道路隧道、从而推荐几种通风系统的合适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挪威道路隧道通风,污染设计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由挪威公路管理署和公路理事会于1990年12月颁布的道路隧道通风,污染设计准则。挪威道路隧道大多采用纵向通风方式,并由此著名于世,根据不完全统计仅从1987 ̄1993年间就建成30余座道路隧道,而且全部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的纵向通风方式,成为向PIARC提供大量实测结果数据的主要国家之一。因此挪威编制的道路隧道设计准则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和代表性,本文就该准则的通风和环境污染方面作一介绍供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高速公路隧道机电设施数字化和物联感知系统,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的安全运营和维护管理中,并通过机电系统管控一体化,动态感知各种要素信息,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通行能力,提高隧道设施监测与养护水平,提升公路隧道联动及协同处置能力,实现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系统管控和服务水平的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6.
施工作业对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工程施工期间会占用到有限的道路资源,使本来就难于负重的城市交通雪上加霜.影响城市道路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车道封闭型式、大车率、坡度、作业区长度是很重要的几个因素,文章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微观仿真分析,以中山大道污水干管施工期间道路通行能力的计算为例进行说明,研究成果对工程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盾构法隧道上浮原因、影响因素、横向与纵向相互影响的上浮分析模型,以及隧道在单液浆中上浮力确定与隧道抵抗上浮能力。以上海长江隧道为例,分析了其抗浮分析结果,提出了超大直径盾构法隧道上浮控制措施,为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国内道路隧道工程建设中,由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承担施工图设计的隧道工程共有8项。其中港珠澳岛隧工程隧道段,双向6车道,道路等级为高速公路,现正进行管节足尺模型实验,预计2016年底竣工;上海长江西路越江隧道,双向6车道,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  相似文献   

9.
AFFF系统在延安东路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FFF系统主要由AFFF溶液桶,橡胶龙带,水管,此例混合器,间隙式喷头和龙带导向架等组成,AFFF溶液是一种专灭汽油火灾的化学剂,对道路隧道火灾中最常见的汽油火灾效果最佳,它的灭火作用在于能在油层表面形成泡沫薄膜,使火焰焰窒息而灭,并具有抑制油层表面汽油的蒸发能力,可防止重新着火和产生危险,在国内该系统已首先应用于延安东路隧道,加强了隧道灭火能力,增加了工,是隧道消除系统与国际道路隧道接轨标志之  相似文献   

10.
钱江盾构隧道设计速度标准及交通安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6车道钱江盾构隧道工程的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隧道建设与运营养护成本、超大直径盾构机械制造可行性及施工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了钱江隧道80 km/h的设计速度标准;通过对内侧3.5 m车道宽度、不设紧急停车带和检修道等横断面设计带来的交通安全风险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交通安全对策,得出了钱江过江通道采用15 m直径盾构隧道的可行性结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公路和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与车道数测算的影响因素、计算方法,总结了两种性质道路通行能力与车道数测算计算方法的不同以及工程中实际应用的一般做法,并以阜宁南站连接线工程为例,按照公路和城市道路性质计算车道数,给出合理建议,以指导道路横断面设计。  相似文献   

12.
道路隧道盾构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展西路道路工程下穿地铁四号线为工程背景,研究了道路隧道盾构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的影响。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盾构开挖过程,分析了既有隧道在未进行地层加固情况下的反应,确定了既有隧道的危险部位。研究表明,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较大,需对地层进行加固以减小对隧道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的地层加固方案,并对隧道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复兴东路隧道是国内第一条双层式隧道,详细介绍了隧道的平面、纵断面布置及出入口与接线道路的交通组织设计情况,分析了双层式隧道线路设计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存在交角越来越小、埋深越来越浅、隧道断面越来越大、施工周期越来越长、安全风险越来越高的特点。文章依托某高速铁路隧道超浅埋下穿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了下穿段的建造技术,提出了盖挖法修建技术,其技术内容为:分区域封闭隧道上方高速公路的部分路面,未封闭路面保持车辆正常通行;分区域施工封闭区域的围护结构和路面盖板,使下穿段高速公路全部铺设盖板,恢复整个下穿段高速公路的正常通行;在围护结构和盖板的保护下开挖基坑,在基坑内施作隧道主体结构;回填隧道主体结构顶部与盖板之间的空隙,从而完成超浅埋下穿高速公路大跨度盖挖法的隧道施工。本技术通过分区域封闭隧道上方的高速公路路面,不影响道路的正常交通,占用道路时间短,无需道路改移,施工方法安全可靠,隧道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15.
公路隧道由于自身结构狭长、密闭、内部交通环境复杂等特点,使得发生火灾时火势极易蔓延并产生高温有毒烟雾,对被困人员造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威胁。对隧道火灾探测、火灾发展、火灾烟雾控制以及隧道发生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具体包括火灾探测系统的优化更新,隧道火灾烟雾远近场分界点、火灾烟雾回流层长度和烟雾层厚度等关键参数的确定,以及隧道火灾人员安全疏散的影响因素和提高安全疏散效率的方法。建议深入研究集成式火灾视频图像探测技术(VID),更新迭代智能化通风控制系统,并利用VR训练系统提升隧道管理人员的应急指挥能力,提高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从隧道路段驾驶员的心理、生理和疲劳特性出发,提出了隧道路段交通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和方法。首先详细分析了隧道事故中人的因素,然后从隧道交通工程设施、道路行车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隧道交通安全人性化设计的方法,并进行了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隧道垂直穿越已建隧道的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盾构推进的过程,是研究盾构施工中土层移动最的有效的手段,在真实模拟施工情况的基础上,研究了新隧道从老隧道下面垂直穿过时,对老隧道的变形影响情况。研究表明,推进力和稳定比X是影响老隧道变形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延安东路复互隧道噪声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隧道内噪声主要来自车辆行驶和通风机动作噪声,特别是延安东路隧道复线采用射流风机诱导型纵向通风方式,射流风机直接悬挂在车道顶部,噪声问题更为严重。一旦隧道内发生交通阻塞或火灾紧急事故,射流风机噪声交会阻碍管理人员对车辆和乘客的交通诱导和避难疏散,其对策之一是在射流风机两端设置消声器;对策之二是在隧道车道顶和侧墙上部内装吸声材料,以降低噪声和混响时间。因此要求研制兼容吸声、防火、憎水和耐腐性能的隧  相似文献   

19.
目前的隧道巡检通常依靠隧道视频监控和长时间间隔的人工巡检,无法对隧道的状态和运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的精确检测。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设计集成了一套轨道式自动巡检机器人系统,其具备隧道日常精确巡检、智能检测和应急响应等功能,为隧道的安全通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隧道锚开挖及承载对下方既有隧道安全性的影响,采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建立既有隧道在隧道锚开挖及承载影响下的变形计算模型,基于Mindlin公式分别给出隧道锚开挖及承载影响下的附加荷载计算方法,提出既有隧道竖向隆起变形安全性控制标准为12 mm。以四川沿江高速宁巧隧道-隧道锚体系为例,分析既有隧道在隧道锚开挖及承载影响下的变形特征,研究表明:既有隧道变形呈“凸”形,最大变形量位于锚塞体正下方附近,且随着与锚塞体距离的增大,隧道变形逐渐减小,最终收敛;既有隧道变形量随着围岩等级的降低及隧道-隧道锚间距的减小而增大;Ⅲ、Ⅳ级围岩条件下,隧道整体处于安全状态;Ⅴ级围岩条件下,隧道变形量在隧道锚开挖过程中已超过控制值,需要采取围岩加固、结构加强等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