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径向转向架机理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改善车辆曲线通过性能是研究转向架动力学性能一直追求的目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客货车径向转向架的发展及其应用概况,并阐述了迫导向、自导向径向转向导向机理及其基本结构。建立了迫导向转向架、自导向转向架和一系柔性定位转向架的统一横向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一系柔性转向架和径向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的直线稳定性,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径向转向架是降低曲线上轮轨磨耗和提高直线上稳定性的有效措施,适合运用在摆式列车及曲线较多的既有线提速客车上。  相似文献   

2.
解决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和横向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是车辆系统动力学长期研究的课题,采用常规转向架无法同时满足二者的要求。径向转向架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其既能保证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要求,又能改善横向稳定性。简要介绍了国内外货车径向转向架的发展及其应用概况,并阐述了迫导向、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及其基本结构。对我国货车径向转向架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径向转向架是改善机车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有效途径。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径向转向架发展现状 ,阐述了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及基本结构模式。根据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基本原理 ,在现有的几种自导向转向架结构的基础上 ,提出了 2 0 0km/h提速客车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基本方案 ,建立了动力学仿真模型 ,利用Simpack仿真软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分析和计算 ,并与常规转向架进行了比较。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 ,提速客车采用径向转向架可有效地改善曲线通过性能和降低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4.
摆式动车组横向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摆式列车运行时车体发生倾摆的特征,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2M2T的摆式动车组横向动力学仿真统一模型。通过变化导向机构参数可以得到径向转向架或常规转向架的仿真模型。分析其各个刚体的受力情况,得出统一模型的动力学普遍方程式。编制摆式动车组横向动力学计算机仿真程序。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既有线旅客列车提速必须解决列车的曲线通过性能和直线高速运行性能的矛盾出发,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径向转向架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径向转向架的原理及其基本模式,结合2种自导向径向转向架方案,采用虚拟样机技术对其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2种转向架方案均能在具有良好的高速直线动力学性能的同时,提高曲线通过性能,降低轮轨磨耗。  相似文献   

6.
通过仿真软件SIMPACK建立装用自导向径向转向架的摆式客车模型,介绍了模型建立的方法,与常规转向架对比分析300 m小半径曲线通过的动力学性能。分析表明,自导向转向架在轮对冲角、轮轨横向力、磨耗指数和脱轨系数上,无论是最大值还是变化幅度都比常规转向架要低很多,自导向转向架运用于摆式客车小半径曲线通过依然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径向转向架的发展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径向转向架的结构、导向原理和特点,探讨了迫导向径向转向架各部件对转向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铁道部提出的牵引 5 0 0 0t ,12 0km/h提速货运机车的要求 ,采用径向转向架技术和交流传动技术 ,不仅能显著改善机车的动力学、牵引和曲线通过性能还能大幅度降低机车的维修成本 ,提高可靠性。通过对比计算分析得出了径向转向架与非径向转向架在结构、动力学、牵引、曲线通过性能方面的差异 ,并且分别简要介绍了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两种径向转向架的结构布置和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地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了径向机构的导向原理,建立了传统、自导向、迫导向3种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模型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车轮损伤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车辆径向机构加强了车辆部件间的连接,优化了车辆稳定性及横向平稳性的指标;迫导向车辆在曲线运行时具有较大优势,且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自导向车辆;3种车辆模型运行于相同线路时,迫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值最小,在曲线半径为300 m时仅为传统地铁车辆车轮损伤的21%,自导向车辆与传统车辆的车轮损伤较大,且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自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小于传统车辆。地铁车辆安装迫导向机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轮轨间作用力,减缓车轮损伤。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武径向转向架的导向机理和性能特点,重点研究了交叉杆结构参数对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交叉杆结构的副构架式径向转向架车辆的动力学仿真模型,计算比较了结构尺寸不同的交叉杆结构转向架间稳定性与曲线通过性能的区别.给出了一个能使车辆动力学性能最好的交叉杆结构尺寸的优化取值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