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渝广高速公路华蓥山隧道需穿越观音峡背斜两翼的三叠系须家河组和背斜核部二叠系龙潭组2套煤系地层。结合该隧道出口端左线穿越Z2K26+250突出煤层段的施工情况,介绍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揭煤预抽防突措施,阐述瓦斯抽放方案、系统设计以及工艺参数控制等,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隧道在施工掘进期间,水涌、突泥或坍塌等地质灾害时常发生,使施工受阻甚至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是隧道掘进的安全隐患。以汕昆高速公路中河池至百色段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巴翁隧道为例,运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对该隧道线路进行了勘查,结合线路地质调查和地层岩性资料划分了岩性分界线以及圈定了各类隐伏不良地质体,并对该隧道开挖可能的潜在隐患给予了科学评论和治理建议,钻探验证了勘察结果的可靠性。CSAMT法可指导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的优化设计并对开挖过程中的可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和提前处理,是隧道线路前期勘察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赛果公路是连接新疆乌鲁木齐与伊犁的重要通道,需穿越赛里木湖与将军沟等隧道。这些隧道围岩具有含水、岩性变化大等特点,提前预知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将为设计变更、施工组织安排以及施工安全提供依据。本文采用探地雷达进行赛果公路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探测,阐述了几种典型地质条件下的探测实例,为探地雷达在隧道短期超前地质预报中的应用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4.
叙毕铁路斑竹林隧道穿越云贵高原北部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影响,地质构造复杂。通过工程地质调绘,结合既有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隧区三大构造体系成生及复合关系,并重点研究各构造体系所属的褶皱、断裂发育特征,基本查明了隧区的地质构造,为隧道勘察工作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7,(9)
基于前期钻孔地质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利用物探手段对济南绕城高速济南连接线工程老虎山隧道入口所在场区进行深度探测,借助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获得整个区域岩体电阻率图,通过对数据进一步解译,进而了解场区的地质环境条件,查明了隧址区围岩构造走向、倾向、宽度以及不良地质体情况,包括岩性接触带、侵入接触带、断裂带和有地下隐伏构造,并对电阻率异常及变化较大区域给予合理解释,为隧道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昆河铁路新碧鸡关隧道进口段围岩分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碧鸡关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断层、滑坡等不良地质发育,对围岩分级设计影响较大。介绍的分级程序是首先作出隧道进口段节理玫瑰花图和赤平投影图,再结合岩性、构造、地下水及地应力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依据现行规范进行详细分级:隧道进口段基本分级为Ⅴ级,地下水修正维持基本分级,地应力修正降一级,无隧道浅埋修正,最后得出新碧鸡关隧道进口段围岩为Ⅵ级围岩。  相似文献   

7.
郭高峰  朱田野  黄小年 《公路》2022,(5):224-227
墨林高速公路大中山隧道是我国首条穿越横断山区哀牢山的特长公路隧道,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隧道的施工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综合采用勘察、设计、施工及后续服务阶段的全过程资料,深刻分析了隧道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洞内滑层、塌方、突泥突水等地质灾害成因,并就现有的处置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为该地区同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国内隧道项目为依托,分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道施工方法。针对该隧道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三种开挖方式,分别为:双侧壁导坑法; CD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并详细介绍了该隧道项目断裂带,空洞以及熔岩等问题的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涌水量预测中集水面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地质区,为了科学地确定不同隧道穿越方式下的集水面积,本文以地形、岩性、地质构造3因素为基础构建不同的地质结构,结合隧道空间展布的变化对集水面积进行研究。归纳、总结了3类主要汇水地形、4类地质结构和2类隧道穿越方式。综合上述因素,总结出埋藏-向斜式、埋藏-背斜式、埋藏-单斜式和裸露-单斜式4种集水面积变化模式,同时得出不同模式中集水面积的确定方法。以渝利铁路箭沱湾隧道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隧道涌水量计算中集水面积属于第Ⅱ类模式,隧道穿越埋藏式地层,判断隧道集水面积时容易忽略部分面积,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铁峰山2号隧道工程是重庆万(州)开(县)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之一,隧道左右线长度均超过6000m。铁峰山2号隧道穿越的地层复杂,存在着隧道突水、煤层瓦斯、煤巷采空区、石膏岩地层、软岩变形、岩爆等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防护要求高。本文就此隧道施工中顺利通过以上复杂路段的工程措施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不仅为特殊的质地病害提供治理依据,也为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崇遵高速公路夏家庙隧道左线K122 375~K122 435段填充溶洞坍方情况,并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方案调研对比及后期观测,效果较好,为今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高频大地电磁测深的原理及野外工作方法.通过从隧道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入手,对目前国内常用的几种隧道勘察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选用高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EH4)对隧道K13+475~K14+800段进行勘查.通过对探测成果的研究分析,共推断查明6条断层构造带,其中部分已经为钻孔所验证,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为设计及后期施工安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瑞士Vereina隧道工程中的地质超前预报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瑞士目前正在采用钻爆法和隧道掘进机法施工的20km长的Vereina隧道是一条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隧道。该隧道埋深大,地质条件复杂.所穿过的岩石中既有非常坚硬的火成岩、又有非常松软的沉积岩以及由于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所产生的构造破碎带,准确判定松软岩层和破碎带的位置决定了施工能否安全面有效地进行。为了及时预报隧道施工前方的地质情况,Vereina隧道施工中系统采甩了安伯格测量技术公司研制的TSP测量系统,这种建立在对反射地震波情号的接收和处理基础上的测量系统能准确预报隧道施工前方150m范圈内地质条件和岩石特性的变化.对保证施工顺利进行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隧道尤其是长大隧道在穿越活动断裂带时,活动断裂的运动将对隧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从活动断裂带的认识入手,结合目前施工的柿子园隧道,利用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充分揭示隧道围岩的实际情况,并及时对隧道的施工措施进行调整,在后续过程中加强监控量测管理,从而为目前活动断裂带的破坏研究提供有力的资料支撑,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作为灾害发生的控制因素,具有复杂的多尺度特性,而深长隧道山高洞长、传统野外地质踏勘面临艰难险阻且不能满足精度要求。通过百余例隧道突水突泥案例的统计分析与现场调研,识别概化了2类5种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即富水夹泥断裂带(富水断裂破碎带及夹泥断裂带)与充水充泥岩溶体(深部充水岩溶、表层裂隙岩溶带及充填岩溶洞穴),总结分析了不同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典型地质特征,提出了不同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判别理论方法。其中,气候湿热的碳酸盐岩地区表层裂隙岩溶带也可能诱发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针对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复杂和多尺度特性,从大尺度到小尺度整体剖分地质结构,结合无人机高空航测、数字摄影测量、钻孔电视等先进技术手段,探索了隧道突水突泥致灾构造的多尺度精细观测技术,提出了一套空中(Air)-地表(Outcrop)-孔中(Borehole)-隧道(Tunnel)的地质行迹与致灾构造观测方法(AOBT),并在多个隧道工程中进行应用。结果表明:空-地-孔-隧(AOBT)地质行迹与致灾构造观测技术可实现不同尺度结构面的高精度、快速测取,改进了传统地质调查方式。研究成果可为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三阳隧道为福建省公路工程第二长隧道,是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头号重点控制性工程。该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洞身受多条断裂带影响,含水量丰富,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较大涌水及塌方。本文对隧道涌水的成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重点阐述了涌水的处理过程,为今后地下工程的涌水治理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7.
崔建宏 《路基工程》2015,(1):141-146
六沾铁路复线乌蒙山一号隧道工程穿越梅花山主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结合地质调绘、物探、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及室内试验资料,论述隧道通过的地层富水性、蓄水构造、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采用降水渗入法和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隧道涌水量进行预测和评价,提出了隧道可能发生涌突水危险性的段落及相应的对策建议,供隧道防、排水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何勇华 《路基工程》2014,(6):95-101
贵阳市北京东路道路工程#1隧道为大断面小净距隧道,K0+500~+580暗挖段下穿贵乌变电站,埋深浅,地质条件复杂。通过采用洞外对变电站进行加固、洞内CRD六步法开挖、高精度数码电子雷管逐孔起爆的措施,同时加强变电站场坪内地表沉降观测和爆破振速监测,成功穿越了贵乌变电站,地表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爆破振速控制在0.4cm/s以内,保证了变电站的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9.
<正>山西和榆高速公路康家楼隧道右洞近日安全贯通。康家楼隧道为分离式双线隧道,双线总长13 600 m,其中左线(山西段)6 831 m,右线(山西段)6 769 m,为和榆项目全线控制性工程。该隧道中途穿越16条地质断裂带,并存在涌水、岩爆、大变形等不良地质,属于特长高风险隧道。该隧道于2011年开工建设,建设者自开工建设以来,坚持标准化施工,不断研究破解风险隧道施工  相似文献   

20.
全长2213.7m的4号公路隧道,地处甘孜藏族自治区,是穿越四川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枢纽工程的右岸交通公路隧道。该隧道以粉砂质板岩为主、穿越多处断层,局部存在着岩爆危险,地质复杂,安全形势严峻,山区道路艰险,材料运输困难,被业主指定为全线唯一的控制性工程。施工单位中国铁建中铁十七局集团四公司在施工中克服了高原自然条件恶劣、材料供应紧张、地质条件复杂、当地电力供应不足,以及3.14西藏打、砸、烧暴力事件施工环境动荡等诸多困难,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组建掘进突击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