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整理、归纳,分析我国在极地事务中的重要性,结合极地开发、国际极地规则,融合绿色造船、新能源动力装置的应用,分析极地航行对船员的特殊要求。融合环保目标型标准理念,构建极地航行船舶从法规、设计、建造、教育多维度环保理念。北极航区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船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更好地倡导和协调发展海上"一带一路"发展,提供了极地环保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运秀 《中国船检》2010,(9):38-40,114
随着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北极冰层逐渐减少,北极通航成为国际海事界的热点之一,冰区航行船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通函《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决议《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与此同时,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于2006年颁布了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这样,上述规定就成为极地航行船舶的强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3.
研究航行于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应用的规则和规范,对《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北方海航路水域航行规则》《极地船级要求》和《极地水域营运船舶指南》等规则和规范进行概念性阐述。该研究对北极东北航道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和运营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清晰理解北极东北航道船舶适用的规则和规范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打造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的探索与开发日益增多,商船航行北极越来越频繁。北极航线是远东连接西北欧的最短航路,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同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国开拓北极航线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商船航行,轮机设备的可靠性,轮机管理的科学性,轮机人员的责任心是关键,是决定安全航行的基础。由于北极航线的特殊性,轮机设备的科学及适应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天佑轮首航北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轮机设备维护管理和操作,从实践中得出的一点体会,希望为今后北极航行积累一点经验。  相似文献   

5.
张俊杰 《中国船检》2013,(7):18-21,132
极地船舶建造市场正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竞争新"高地"。北极航线破冰而出,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然而,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船舶面临着许多极地地区特有的风险。由于低温,从甲板机械、应急设备到海水吸入口的许多船舶组件的效能降低。一旦结冰,船体、推进系统和附属设施都将被迫承载额外的负荷。因此,穿越北极航线的船舶与普通远洋船舶有着不小差异。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  相似文献   

6.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然而,极地的恶劣气候和脆弱环境给极地水域近乎空白的船舶航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极地船舶技术最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刚  张东江 《中国船检》2015,(3):97-10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极地蕴藏的丰富资源和极具价值的北极航道已将极地潜在价值推到现实的高度。然而,要想实施极地战略,必先发展适应本国的极地船舶装备。极地船型的发展需求以南北两极的极地船舶为例,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北极为目的地的开发和运输;第二类是跨北极的过境航行;第三类是在南北两极开展的科考调查和研究。这三类代表了不同国家、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9.
船舶轮机管理是保障轮机正常运行,避免影响船舶的正常航行,良好的船舶轮机管理可以有效提升船舶航行的稳定性、可靠性。但是在实际当中,由于轮机本身结构比较复杂,再加上航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导致船舶轮机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有鉴于此,本文简要对当前船舶轮机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具体探讨提升船舶轮机管理水平的对策,以期为船舶轮机管理工作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北冰洋海冰的融化,北极航线因其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而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高效环保的绿色极地航行船舶研发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围绕极地航行船舶的冰/水动力特性,提出了以破冰航行效率作为衡量破冰能力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破冰航行效率的理论推导,建立了以破冰航行效率、EEDI和相对回转直径为目标函数的综合性能多目标优化模型,并以一艘油船为例开展了优化研究,为进一步确定极地船舶的主尺度和船型优化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钟合 《珠江水运》2014,(18):20-21
近年来,北极航线破冰而出,不少公司看准机遇,纷纷试水北极航道,尝试能源运输。与此同时,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一时间,北极航线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水道”,也给世界造船业带来无限畅想。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行?中国如何抓住此次契机?  相似文献   

12.
张国良 《中国水运》2014,(3):151-152
现代船舶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轮机管理在船舶安全航行中的重要性也随之提高。轮机的安全管理是我国船舶自动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目的是保证船舶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是船舶的安全航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从船舶自身的设备、系统、使用环境以及人的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对轮机管理和船舶安全航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0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未知区域探索的需求,在极地水域活动的船舶越来越多,特别是极地夏季期间。船舶冰区操纵技术一直是业内探讨的主要问题,极地航行的主要风险、操纵方法和注意事项~([1-4])、破冰技术和方法~([5])等是南北极航行实践人员探讨的主要话题。随着通导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船舶极地航行风险大幅降低。如:气象预报手段增多和准确性的提高,使航行于极地水域的船舶能够有效规避大风浪航行的风险;卫星遥感技术能快速、实时、动态地获得  相似文献   

14.
史婧力 《中国船检》2012,(10):72-73
极地规则已历时多年.早在上世纪30年代.芬兰一瑞典政府就颁布了《芬兰一瑞典冰级规则》:2002年12月国际海事组织(IMO)颁布了《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  相似文献   

15.
正极地区域发展的未来,从极地船舶发展现状及发展研判中可见一二。极地是世界各国未来发展必争的战略空间。当前,国际极地事务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北极地区进入了开发利用的准备期,南极地区围绕资源开发的竞争暗流涌动,冰区航行的极地船舶技术发展问题也成为了极地区域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极地船舶发展现  相似文献   

16.
正0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近年来北冰洋的冰盖呈现融化加速趋势,北极航道夏季已基本具备商船通航的条件。航行在极地水域的商船,不可避免会受到水文气象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当遭遇大范围恶劣天气和海况时,容易对极地水域航行的船舶造成较大影响。目前,可获取的极地水域水文气象信息比较匮乏,这也是商船进入北极水域航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点;另外,驾驶员如何正确合理地识读、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北冰洋水域通航安全性的提高,极地航线的商机日益显露。该船具备破冰能力,满足极地环境冬季作业,是运输建设亚马尔半岛天然气工厂所需模块的关键船型。根据极地气候及水域环境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分别对船舶推进、防冻系统和压载水系统进行介绍,提出了极地航行船的设计要点。相关设计经验可供日后类似的船型轮机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作为船舶设备的核心,船舶轮机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船舶的使用寿命和正常运行,合理科学的船舶轮机管理甚至对于船舶航行安全指数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船舶轮机管理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船舶轮机管理入手,提出完善现代化大型船舶管理的可行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借此促进大型船舶轮机管理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9.
声音     
《中国远洋航务》2014,(6):12-12
丹麦海事局副局长Francis Zachariae:很高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实施《极地规则》加强船舶在北极和南极海域航行安全。丹麦特别注重和努力提高船舶特别是邮轮在格陵兰岛海域的航行安全。新一套的具有全球约束力的规定将向我们提供在冰冻海域航行的一系列重要的措施,包括救生设备要求,船员培训。  相似文献   

20.
为保障船舶在北极航线的航行安全,研究基于多源冰情数据的海冰风险评估流程。根据海冰密集度、海冰厚度、海冰类型等遥感冰情数据,基于极地操作限制评估风险指数系统(Polar Operational Limit Assessment Risk Indexing System, POLARIS)改进不同冰级船舶的海冰风险指数计算方法,建立北极航线的航段安全评估模型,以呈现北极海冰对不同冰级船舶和不同航段的危险程度。结果表明:该流程能够融合多源冰情数据,反映不同冰级船舶在某一位置点的海冰风险数值,全面显示北极航线上各航段的海冰风险程度。研究成果可为北极航行的船舶操作与航线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