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珠江水运》2013,(18):66-66
《中国一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宣言》(以下简称《宣言》)日前在广西南宁发布,海上互联互通将成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相互依存。港口合作,作为中国与东盟交通合作最主要的方式,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与东盟十国繁荣共进的基础。港口:中国—东盟交通合作的重头戏2006年,中国与东盟1608亿美元双边贸易中有1000多亿美元的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和港口物流实现的;2007年中国对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26亿美元,增长26%,其中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洋运输的。港口和海运已经成为中国和东盟合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港口物流在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港口基础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引起的集装箱吸引力较弱;网络信息平台建设不充分;东盟港口之间合作不够深入问题;  相似文献   

4.
视界     
《中国远洋航务》2016,(12):16-17
中国—东盟共创“一带一路”交通发展新纪元11月17日,第15次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议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修订版)和《中国—东盟交通运输科技合作战略》。交通运输部副部长戴东昌在会上提出了明年和今后双方的合作思路:一是加强顶层发展战略对接,推动《中国—东盟交通合作战略规划》(修订版)的实施;二是拓展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继续推进铁路、公路、跨境桥梁、海港和临海工业园开发项目;三是促进海陆空运输便利化,在新增航线、跨境客货运输、航空服务等方面增进协作;四是提升水上安全环保水平,保障航行安全与海洋环境清洁;五是推动标准衔接与信息交换,落实《中国—东盟交通运输科技合作战略》,探讨多种运输方式物流信息交换共享合作。  相似文献   

5.
由交通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10月28日至29日在南宁举行。本次论坛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中国与东盟10国的交通部部长或部长代表、港口主管部门的高级官员以及来自中国、东盟及世界各国的港航业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450多人出席论坛,就推动中国与东盟港口业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港口》2008,(3):11-11
<正>1.中国港口网络联盟会议以"共建、共享、共赢"为主题,围绕中国港口网络合作的未来发展,中国港口网络合作的方式与途径、中国港口网络合作的启动与实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港口协会主办,《中国港口》杂志社、三一集团港口机械有限公司、上海禾聚电子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中国港口网络联盟会议于2008年2月25~26日在上海市举行。在这个会议上中国港口第一个网络联盟正式诞生。虽然中国港口网络联盟是一种自愿结合的松散型的合作活动方式,但她为港口及港口相关单  相似文献   

8.
崔连德 《中国船检》2007,(11):34-37
10月29日,“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与东盟各国交通部长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联合声明》,又称“南宁共识”。11月2日,第六届东盟-中国交通部长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东盟-中国海上运输协议》正式签署。中国与东盟在港口、海运合作方面的突破。为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增添了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水上训练基地落户钦州学院,该基地是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重要项目,对北部湾航海事业,尤其是船员培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多年的水上训练中心管理经验探讨新基地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正>在日前刚刚结束的广西两会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开放合作办公室副主任杨跃峥表示:广西将建设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推进行形成广西北部湾"一港、三域、八区、多港点"的港口布局体系,打造大进大出的现代化港口集群。随着"一带一路"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推进,西南片区国际物流需求激增,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量飞速上涨。广  相似文献   

11.
动态     
<正>第14次中国-东盟交通运输部长会议通过《中国—东盟海事教育培训发展战略》11月5日,第14次中国-东盟交通运输部长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东盟海事教育培训发展战略》。该战略是我国在海事领域牵头制定的首个地区性发展战略,体现了中国与东盟在区域海事教育培训发展方面达成的共识,是中国海事局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具体举措。该战略将依托"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下的合作项目,进一步深化在海事教育培训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船员质量和竞争力,提高人力  相似文献   

12.
丘雪薇 《中国港口》2007,(10):21-23
<正>一、泛北部湾港口合作发展形势与可行性(一)泛北部湾港口合作发展形势从2003年启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加快增长步伐。继而双方在连连取得合作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多区域合作,目前与海洋相关的区域合作有环北部湾合作、泛北部湾合作。泛北部湾合作是环北部湾合作的扩大,辖南中国海域及7个沿海东  相似文献   

13.
现代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支持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对港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一直辐射到港口的腹地城市。中国港口经济正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和广阔的拓展空间。9月3日,由中国港口协会主办、中国港口杂志社和时代地产珠海公司共同承办的"2013中国港口城市经济研讨会"在美丽的滨海城市珠海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机遇发展、优化布局、自然和谐",十多位港口经济城市发展专家学者,以港口城市经济发展趋势为切入点,共同讨论了新形势下城市与港口如何合力发展、加强合作,如何共同促进港口城市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推进港口城  相似文献   

14.
《水运工程》2007,(6):82
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将于今年10月召开,并确定以港口合作为主题。 港口是东盟国家的共性资源,东盟各国都拥有海港或内河港口,在加快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下如何加强港口物流合作为各方所关注。  相似文献   

15.
珠江 《珠江水运》2007,(11):5-6
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在第四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于南宁开幕,10月28日下午,中国与东盟10国的交通部部长或部长代表、港口主管部门的高级官员以及来自中国、东盟及世界各国的港航业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约450人出席论坛,就推动中国与东盟港口业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开幕前,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接见了参加论坛的东盟各国交通部部长或部长代表。论坛由交通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联合举办。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运》2007,(11):3-3
由交通部、广西壮蒇自治区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东盟港口发展与合作论坛,10月28日至29日在南宁举行,本次论坛以“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中国与东盟10国的交通部部长或部长代表、港口主管部门的高级官员以及来自中国、东盟及世界各国的港航业知名企业家和专家学者450多入出席论坛,就推动中国与东盟港口业的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2002年度联络员会议于2002年6月7~10月在湛江港中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举行.港口集装箱分会29家成员单位的31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8.
《集装箱化》2011,(5):27-27
由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主办的2011年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信息工作暨价格成本核算会议于2011年4月21—22日在贵阳召开,来自71家会员单位的112名代表参加会议。会上,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常务副理事长夏伟江宣布2011年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评优办法、2011年"深圳港杯"论文竞赛、2010年中国港口集装箱码头标准制作证书等事项;中国港口协会集装箱分会秘书长陈长庚作2010年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远洋航务》2016,(9):42-43
“海丝”沿线港口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整体稳定 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用于衡量企业高管对“一带一路”沿线港口设施的整体感受.以下数据来自于世界经济论坛与150家合作研究机构30年来合作进行的高管意见调查. 世界银行关于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调查,主要采用行业加权平均值汇总成港口质量指数分数,分数从1(港口基础设施十分不发达)至7(根据国际标准,港口基础设施十分发达高效).其中,同步向内陆国家受访者询问港口设施可用性情况(1=可用性极差;7=可用性极高).整体而言,样本中涉及的海丝沿线国家(或地区)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整体态势相对稳定.以中国香港、新加坡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为代表的港口城市基础设施质量相对发达,处在6至7之间;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为代表的港口城市基础设施质量发展良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处于4至5.5之间;其他“一带一路”沿线港口基础设施质量发展相对缓慢,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第二届"中国港口: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主题定为"中国港口之海洋经济与古迹保存间的平衡",就港口城市之城市转型、港口城市之经济发展和遗产保存间的平衡、港口和社区、中国港口城市之科技和政策等专题探讨了中国港口城市的保存、管理、研究或再生等问题2017年9月15日,由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港口博物馆承办,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委员会(AHRC)资助的第二届"中国港口:历史、文化遗产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