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传统人工查找方法进行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动态检测序列的生成,需要的工作量大,且不稳定,容易冗余或者缺少进路序列。依据Excel具有的非常强大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利用Excel VBA自动生成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动态检测序列,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Excel VBA编程的有效性与实时性。  相似文献   

2.
阐述CTCS-0级列控系统构成及动态验收相关规范特点,提出应补充普速铁路动态验收规范的建议.参照高速铁路动态检测经验,从检测设备、检测案例、检测内容、检测计划等角度,研究CTCS-0级列控系统测试方法,并根据现场测试实践,总结出常见问题及典型案例,结合相关规范着重探讨信号机显示距离、轨道电路分路不良、引导接车进路显示H...  相似文献   

3.
列控系统动态检测试验是我国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及动态检测试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测试计划的编制工作贯穿整个试验,准确、高效、完整地编制测试计划是列控系统试验顺利进行的关键。重点介绍测试计划编制工作现状,分析测试计划编制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阐述现有编制软件的工作模式,设计并展望新版计划管理系统应具有的主要功能,为测试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基于黑盒测试技术的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CTCS-3级列控系统是高速列车安全、可靠、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检验列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功能需求,在系统集成工作完成后,应在动态条件下,对系统设计方案、总体功能需求和系统接口关系与安全性等进行联调联试。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属于典型的黑盒测试,武广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联调联试以黑盒测试技术为基础,将测试模型、测试案例、测试数据、缺陷管理与试验环境充分结合,促进了列控系统联调联试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证高速铁路列控系统运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提高现场动态联调联试的效率,需要先在实验室对列控系统的主要功能进行仿真测试。针对这一需求,在分析现场测试大纲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列控地面设备集成测试仿真系统,完成对列控地面设备功能的有效性和完备性,以及列控数据的正确性的验证。  相似文献   

6.
为了测试验证网络威胁对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功能的影响,设计实现了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系统虚拟仿真及网络安全测试平台。该平台采用了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并使用主流的网络安全威胁手段对高速铁路CTCS-3级列控仿真系统进行测试验证。  相似文献   

7.
列控系统是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控车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CRES)采用什么方式与既有列控系统衔接?接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后,列控系统如何进行正确有效的防护和处置?列控系统的整体防护有效性和时效性如何?通过现场静态和动态试验,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8.
CTCS-3级列控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列控系统的调试和动态联调联试是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前的关键环节,通过测试,可实现对列控系统整体功能、接口关系和工程数据的检查、完善与优化。按照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开发周期,列控系统调试与试验划分为实验室仿真测试、现场设备静态调试、系统集成测试与联调联试等不同阶段,各阶段的主要测试内容、测试方法和要求不同,但又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主要介绍在沪杭高速铁路现场条件暂不具备集成测试的情况下,由沪杭高速铁路四电集成单位对C3列控系统中关键内容先期在实验室进行仿真集成测试,以验证整个列控系统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测试列控数据的正确性并同时根据测试结果针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的系统性工作。沪杭C3仿真系统主要通过由列控系统专家评审后的测试案例进行人工和自动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形成相应的测试报告和缺陷报告,开发人员通过对应的报告对系统进一步完善的持续性过程。通过在C3实验室对沪杭高速铁路全场景、全线路各阶段的仿真研究和测试,确保了列控系统顺利地克服沪杭高速铁路工期紧张工作量繁重的难题,并对沪杭高速铁路列控系统关键控制技术在实际运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在目前尚未制订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列控系统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研究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测试需求,针对车载设备主要功能(包括列控模式切换、列控等级转换、临时限速、车载与RBC仿真系统建立连接和无线通信会话、RBC切换、轨道电路信息接收、应答器信息接收、自动过分相、测速测距、常用制动、紧急制动等)进行测试流程及试车场景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试车线列控系统设备组成,提出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列控系统设计方案,达到动车组在试车线上往返运行一次即可实现对列控车载设备性能全面测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已达到较高信息化和集成化水平,是高速铁路高效调度指挥、列车有序运行的关键支撑,但其智能化程度依然不高,存在列车运行计划调整效率较低、非正常情况下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应急处置响应不够迅速、列车与调车作业协同困难等问题。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现实需求,提出高速铁路智能调度集中系统构想,通过构建高速铁路行车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车、机、工、电、辆等专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列车运行计划调整,实现列车运行图执行模拟与分析,以及列车和调车进路智能安全卡控;初步探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共享及智能分析、列车运行计划的协调与优化、列车运行计划执行模拟与分析、不同等级列车共线运行条件下自恢复和自适应机制、基于可信动态感知的调度智能协同等关键技术,以期推动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列控系统集成项目实施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系统研究项目管理、风险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高铁列控系统集成项目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进行研究,重点介绍决策应对措施的过程,目的是希望提供一种适用于高铁列控系统集成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有效控制高铁项目风险,保证项目质量,确保高铁运输安全,支持高铁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客运调度计划与列车席位管理关联紧密,为了解决目前客运系统与调度系统独立建设导致的信息交互不畅、岗位协同性较低等问题,保证运力资源与出行需求的精确匹配,提出高速铁路客运调度计划与席位管理自动交互方案。通过生产信息数字化管理、调度命令自动化执行模式研究及开行计划安全卡控等技术手段,设计包含计划下达、命令执行、席位自动调整、执行反馈在内的自动交互应用,实现调度业务域与客票业务域上下工序间的流程贯通、数据融合及专业协作,保证列车席位调整和列车开行计划调整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为适应高速铁路客运作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发展要求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高速铁路信号设备维修需求,构建了基于信号动态检测数据,以检测数据存储管理、检测闭环管理、检测数据历史对比分析和关联综合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列控设备维修支持系统。对该系统架构和主要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铁路施工组织(简称:施组)在计划编制、调整和进度把控中存在的问题,围绕施组计划编制、计划调整及智能辅助决策展开研究,研发了铁路工程施组进度智能化管理系统。系统内置了统一的铁路施工工项模板、智能辅助决策方案及形象化表达等关键要素,并在西昆(西安—昆明)高速铁路得到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实现铁路工程施组计划智能编制和跟踪预警,提升现场施组管理效率并辅助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国铁路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现状,充分了解铁路局对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的需求,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研究,研制并开发了适应我国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旅客列车运行图新旧交替计划的信息化管理,为“新图过渡”的安全实施提供支持,规范了运输统计,高效利用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综合检测列车是一种综合检测高速铁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列车。在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基础上,研发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配套先进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设备,同时研发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平台,开展高速动车组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及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水平和动车组技术水平。介绍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研发的背景、总体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列车追踪间隔与高速铁路列车运营密切相关,通过列车追踪间隔仿真系统能够检验列车牵引特性、线路条件等因素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对研究列车追踪间隔时间优化及列车技术作业方案设计提供有效的帮助。文章介绍了高速铁路列车追踪间隔仿真计算系统的设计,使用列车间隔时间标准化计算方法,结合列车牵引计算、车站以及线路等数据,通过原型系统的开发,实现了列车运行曲线与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与仿真。具体介绍了系统结构,功能设计及数据结构,以一个实际数据为例对系统的功能以及技术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实验输出数据基本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该系统能够作为列车追踪间隔相关研究的可靠工具。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工作中由要素众多、变化动态、关联密切等系统集成而带来的管理难题,构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系统模型,以描述多专业协同、外部需求满足、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静态截面最优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的系统目标;构建高铁系统与信息系统双螺旋融合促进模型,分析智能高铁系统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建立包含技术、数据、标准等维度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三维支撑技术体系,研究智能高铁系统底层支撑技术内容及技术体系内部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系统管理在推进高铁系统横向全生命周期各环节无缝衔接、纵向管理界面全要素协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提供了一套新的理论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20.
以杭长高速铁路引入武广高速铁路长沙南站武广场过渡设计为例,详细介绍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车站信号系统过渡设计方案,总结各种类型插入道岔的过渡方法、插入道岔的联锁试验方法、信号系统(联锁、列控、CTC、临时限速、RBC、微机监测)的模拟演练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