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蒋礼  朱煦 《路基工程》2013,(6):187-190
以清平乡11条泥石流沟为依据,分析其泥石流形成条件,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其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判。选取7个因子作为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主要关联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每条泥石流沟作出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表明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泥石流危险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影响泥石流的危险性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很难精准地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以安县枇杷沟为例,采用基于粗糙集-改进层次分析法综合定权和模糊数学理论,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选取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道两侧坡度、弯曲系数、流域相对高差、最大日降雨量、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共10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枇杷沟泥石流为轻度危险。该方法对泥石流的监测、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市房山区杏园村南部发育的泥石流为例,根据其独特的地质环境,从泥石流的致灾历史与规模、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诱发因素四个方面着手,选取泥石流发生频率、一次最大冲出量等11个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并建立分级标准将泥石流危险性分为6个等级。将突变理论用于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综合考虑了各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真实地描绘了泥石流系统的内在机制,得出杏园村泥石流危险性等级为低度偏中度危险。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汶川县2008年5月12日发生8.0级地震,给山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的危害并没有随着地震的结束而结束,震后一系列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如北川"924"泥石流灾害,三大片区清平乡文家沟、映秀镇红椿沟、都江堰龙池"813"泥石流灾害等,给灾区人民和灾后重建工作造成巨大冲击,其造成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预期。在震后准确快速获取地震影响区内震后泥石流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重要科学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选取震中区沿都汶高速分布的42个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期高精度遥感影像地震产生的潜在泥石流物源进行解译;并以流域为评价单元,基于层次分析法以物源量、相对高差、沟壑密度、坡度为评价因子建立研究区泥石流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利用后期实际泥石流发生数据对模型预测能力进行验证,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可以为震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公路》2018,(11)
中巴公路国内段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繁且危害严重,严重影响中巴经济走廊带建设和互联互通安全,当前缺少对区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防治分析。文中以中巴公路奥布段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遥感解译等手段,结合泥石流孕灾环境和控制要素分析,通过GIS与信息量模型相结合分析公路沿线泥石流危险性。研究发现,公路沿线大部分区域处于中度危险以上,中度、高度和极高度危险区3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34%,泥石流数量达到66个,主要分布在盖孜河的深切峡谷区段;评价结果与实际灾情较为吻合,近年来频发的泥石流灾害较好验证了评价结果的精度;结合泥石流危险度和泥石流活动特点,提出不同危险度下公路泥石流的防治原则和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中巴公路选址布线和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0,(2)
文章以滇西北香格里拉~丽江高速公路沿线的5条典型公路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泥石流对公路路线影响的基础上,以研究区高精度DEM为底图,基于GIS平台,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公路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定量评价,分别计算出各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上补洛大桥左侧泥石流沟为高度危险;园宝山隧道进口、黄草坝泥石流沟为中度危险;冲江河互通、彪水岩隧道与上长坪隧道之间泥石流沟为低度危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该方法可以作为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方法进行推广应用,同时可为公路泥石流风险评估、预警预报及工程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铁路山坡泥石流危险度的综合分析评判模型和应用综合函数相应算子进行多层次综合的评判方法及铁路山坡泥石流的防治技术。对主要防治工程的适用条件和减灾效益作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8.
可拓方法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山区泥石流实地勘查资料为例,在分析泥石流发育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评判指标及分级标准;采用可拓方法,建立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物元模型.研究表明,将可拓学运用于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合理可行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各因素对沟谷泥石流危险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开展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主要结合取得的地质环境资料,建立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体系,根据野外调查描述及影像资料显示,得到形成区泥石流的物源特征、植被及水文等情况,了解矿山泥石流沟的发育特征。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赋权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物元可拓模型进行矿山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泥石流是矿山开采中环境问题的典型实例,以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的复兴煤矿泥石流为例,  相似文献   

10.
黄瀚  王涛 《路基工程》2014,(2):132-136
由于矿山的大规模开采,产生了大量的矿渣型泥石流灾害。通过峨边下坝沟和岩湾沟矿渣型泥石流的特征和成因的分析,划分泥石流类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下坝沟为面蚀型泥石流,岩湾沟为侧蚀型泥石流,根据两种泥石流的特点,提出下坝沟通过矿渣的合理堆砌与截排水工程防治;岩湾沟可设置拦挡坝防治。对于未来矿渣型泥石流,应在合理堆砌矿渣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以保证矿山的正常开采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兰新第二双线自红柳河以西部分,线路多走行于天山南麓山前倾斜平原和冲洪积戈壁地带,多次横穿长达十几公里或数十公里的大型冲积锥宽河和诸多中小型连续冲积锥漫流。作者通过兰新第二双线哈密段、鄯善段、乌鲁木齐段的初、定测水文勘察,在该文中着重介绍了新疆漫流地区的水系特征,水害特性及桥涵布设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灰坝桥沟泥石流地处四川省攀枝花市西部山区,又处于金沙水电站附近区域,它的爆发会给当地人们生命财产及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四川省近年来泥石流灾害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了该地区泥石流主要特点,并利用现场勘察资料、室内试验数据及部分相关资料,对灰坝桥沟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区特大泥石流主要沿主中央断裂带(映秀-北川断裂带)、后山断裂带展布,呈带状、线状分布。选取汶川地震区21条典型特大型泥石流进行分析,在研究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泥石流的流域面积、总物源量、物源分布模数与集中度、冲出规模等综合分析泥石流分布及活动特征,得出了震后特大泥石流在物源、水源及激发条件方面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4.
新疆天山公路泥石流形成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泥石流是新疆天山公路的主要病害类型,集中分布在北天山近80km范围内,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基于大量的现场调研及观测,从新构造应力场的观点分析并获得了泥石流沟轴向与新构造应力场剪切带方向一致的宏观规律;泥石流沟内物源丰富,以寒冻风化物、第四纪冰碛物及冰水沉积物为主,沿程分布在泥石流沟内;天山向西开口的喇叭形地貌格局造就了北天山显著的焚风效应,致使境内地表植被条件差、降雨量小、寒冻风化作用强烈,进而物源稳定性极差;将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概化为降雨和气温两方面,明确了境内公路泥石流在强降雨后4~5h内暴发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为天山公路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胡婷 《路基工程》2017,(2):225-228
泥石流具有较大粘滞性,且含有大量的固体颗粒,其搬运堆积能力及冲击能量远大于一般水流,对山区穿越泥石流的道路交通线破坏性较大。以滇西北地区丽香铁路项目海巴洛泥石流为依托,结合工程特点,对泥石流沟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了解马颈子沟泥石流孕灾环境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查明了沟域内物源分布及其稳定性,分析了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结果表明:马颈子沟泥石流物源丰富,主沟纵坡大且地形易于汇水,易发泥石流。通过对堵河计算表明,马颈子沟在发生频率P=5%以上的泥石流时,就会挤占、堵塞南桠河。  相似文献   

17.
G318国道通麦至105道班段地质灾害极为发育,尤其是线路经过的迫龙沟泥石流,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条件,难以治理。因此,在通过分析迫龙沟特大型冰川型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规模和爆发频率以及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线路用桥梁跨越泥石流方案。  相似文献   

18.
弃土场是公路工程的组成部分,由于在设计和施工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经常引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根据四川省道某弃土场病害治理工程实践,综合有限元分析和极限平衡理论对弃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理正岩土计算软件,对弃土场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并计算边坡下滑推力,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以重庆市巫奉高速弃土型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野外调查,阐述弃土型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和成灾过程,系统研究泥石流运动特征和动力参数。结果表明:杨家屋场桥下弃土型泥石流主要致灾因素为陡峻的地形、大量的弃土和持续降雨。针对上述特点,采用固源、清方、排导和拦挡的综合防治设计,以减少对自然环境和工程设施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