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席均  孙元广 《隧道建设》2014,34(1):48-52
首先回顾了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发展历程,并对2020年规划线网方案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在3,7号线线位调整的基础上,提出了3,5号线在园区段线位互换形成新的3,5号线的方案。通过对方案进行工程实施分析和客流测试对比,认为换位后线网功能优化,新3号线与8号线组合可发挥环线功能,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家发改委通过网站首次公布了近期批复的《哈尔滨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08~2018年)调整方案》。方案新增了1号线三期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同时扩大了3号线作为环线的范围。调整后的1、2和3号线组成"十字+环线"的骨架线路,线路总长89.58 km,总投资562.2亿元。新增1号线三期工程,自哈尔滨南站至新疆大街站,线路长8 km,估算投资49亿元,规划建设期为  相似文献   

3.
《路基工程》2005,(3):39-39
《北京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正在制订中。该规划初步设想,北京市远景轨道交通规划线网由16条地铁(M线)、6条轻轨(L线)和6条市郊铁路(S线)组成。而市区线路有15条,425.7公里,其中M10与M11将形成第二个地铁环线。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西南环线二期位于城市中心区东南部,地形起伏大,属于旧路拓宽改建项目。针对项目特点,对总体思路、方案布置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为类似山区城市道路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当无人驾驶对于汽车、公交、飞机这些交通工具还处于小规模试验阶段时,"无人驾驶"地铁已可成熟运营。继北京燕房线和上海10号线后,成都也迎来了首条无人驾驶线路——9号线。2019年2月19日上午,成都地铁9号线全自动无人驾驶首列列车在成都新津中车亮相,并正式启动了动态调试!成都地铁9号线位于成都市三、四环之间,这是成都第2条地铁环线,同时也是成都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首条全自动无人驾驶轨道交通线路,最高运营速度将达到100 km/h。根据规划,9号线将由3期工程组合成环,其中1期工程已在建,2、3期工程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兴建高铁站房,站房区域形成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周边的配套交通也要体现一个"快"字,快速环线成为交通枢纽快速对外集散的解决方案之一。交通枢纽集聚多种交通方式,快速环线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如何定位车道功能,如何协调多种交通方式,如何处理近远期结合是需要探索的问题。通过铁路南京南站综合枢纽快速环线工程道路设计概述,力图为铁路站房周边的集疏运系统道路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由建设部组织的专家审查了武汉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由7条线组成,线网总长220km。轨道近期规划2010年建成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一期和4号线一期,形成约70km的“两横一纵”线网。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城市快速环线交通功能,并分析了快速环线总体布置如何满足环线交通功能的一些原则,相关研究成果可供城市规划、研究环线总体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成都市天府新区首批轨道交通项目之一的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近日宣告开工,连接中心城区与天府新区起步区的重要交通骨干线——1号线南延线也同时宣告开工。目前天府新区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方案已经初现雏形,86 km长的轨道交通线路将织就"三横三纵"的天府新区"绿色交通网"。同时宣告开工的还有成都地铁4号线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成都市政府网站公布《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按照最新的规划修编,共新建线路124.2 km,其中地下线78.1 km,高架线46.1 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按照《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 km,其中地下线78.1 km,  相似文献   

11.
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1号线轨道工程,正线全部采用无枕式混凝土整体道床,共享路权和路口平交段轨道全部埋入地下并铺设沥青路面。全线采用无枕式整体道床在国内城市轨道领域尚属首次,其设计标准高,对轨道几何形态控制提出了较高要求。结合苏州现代有轨电车无枕式整体道床和埋入式轨道沥青路面铺装,分析了施工特点和难点,并研究其施工的关键技术,实践结果,较好地完成了施工任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铁建设和城市开发的不断推进,影响地铁结构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影响因素的复杂化使地铁管理部门对各方面的控制越加严格。地铁上方道路建设应采取适当方法减轻或消除道路建设对地铁结构安全的影响。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轻质材料层,被广泛应用于轨道交通结构上方的填筑路基。但是泡沫混凝土工后吸水率大,在复杂情况下已无法作为轨道交通结构上方填筑材料。为解决相关问题,本项目利用EPS轻质材料对地铁上方新建道路进行等效荷载路基换填处理,通过总结设计经验希望为其他相关项目的方案选择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磊 《公路》2020,(3):184-191
对都市区轨道交通体系概念、研究背景和发展实践进行了梳理。从都市区城镇发展机理出发,探讨了市域(郊)轨道交通支撑下的网络化城市发展模式重构。结合昆明城镇体系规划,提出了3个层次的1h通勤圈以及市域(郊)轨道交通网络布局,并指出主城与呈贡、晋宁之间采用地铁制式的1号线和4号线、9号线难以适应该尺度的长距离通勤出行,不足以支撑新区的发展,必须建设快速、舒适、可达性高的环滇池市域(郊)轨道交通系统等问题。此外,以尊重轨道交通建设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合理把握时机与节奏为出发点,进一步从客流需求、城市经济体量、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模式、综合交通体系几个方面对市域(郊)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门槛和建设时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朱晓兵 《隧道建设》2014,34(5):397-401
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而易见,轨道交通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地方政府在轨道建设前期如何前瞻规划、统筹安排和有效整合沿线资源,探索适合的建设模式对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深圳地铁6号线为例,借鉴香港"轨道+物业"轨道发展经验,通过优化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利用布局和开发强度,实践轨道交通TOD开发模式。阐述城轨TOD与香港地铁"轨道+物业"的理念,分析香港地铁"轨道+物业"模式在大陆应用存在的问题,介绍"轨道+物业"理念在深圳地铁6号线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将"轨道+物业"的模式与传统模式进行对比,总结城市轨道交通TOD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最后对国内城轨TOD成功实施提出一些建议:创新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出让和储备机制,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空间规划接驳机制,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政策及技术规范支撑,加强法规制度保障等。  相似文献   

15.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苏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机能退化的老年人的比例日益提高,为行动不便者的提供可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轨道交通是承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构建轨道交通站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无障碍“通用设计”的缩影,选取苏州轨道交通的部分站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乘客在使用相关设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的优化提升研究工作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线路设计内容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正 《隧道建设》2016,36(4):425-432
设计作为轨道交通工程其中一个环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线路专业作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前期专业,是整个地铁和轻轨设计中最重要的总体性专业。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质量及工作效率,促进轨道交通又好又快发展,阐述线路专业在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和线路设计的工作方法。线路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深入仔细地研究线、站位方案,并积极与各市政部门、产权单位对接,逐步稳定线、站位方案,最终确定科学、合理、可行、经济并有利于运营的线路平、纵断面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蔡涵哲 《隧道建设》2017,37(10):1322-1327
市域快线站间距通常远大于常规地铁线路,在市域快线长大区间中采用常规地铁的故障救援模式及救援速度可能导致救援时间过长。为了提高市域快线长大区间故障救援效率,以广州市规划的首条160 km时速市域快线为例,在分析常规地铁故障救援流程、救援速度和救援时间的基础上,对市域快线故障救援速度进行探讨,进而设计了长大区间设置渡线和设置停车线2类方案,与无配线方案在救援时间、后续堵塞列车疏散效率等关键指标上进行综合比选,最后提出不同的区间停车线形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长大区间设置停车线的方案救援功能较好,建议在工程条件允许时优先采用;不同的区间停车线形式各有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运营功能和工程规模后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个Ⅱ型大城市样本,结合传统轨道线网规模预测分析方法,总结归纳线网规模预测中可供参考的参数系统;并选取规模预测主要影响变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形成一个能综合反应出行需求、线网覆盖及建设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复合指标,进而通过回归分析,建立适用于Ⅱ型大城市的多维度轨道线网规模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北京铁路直径线大断面地下隧道盾构机选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康慨 《隧道建设》2006,26(6):20-23
 拟建的北京站和北京西站之间直径线可使北京铁路枢纽布局更为完善,直径线地下隧道拟采用盾构法施工,盾构机选型是盾构法施工的关键环节之一。分析直径线地下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给出盾构机选型的一般程序和依据,着重分析工程地质条件对盾构选型的影响,对不同类型盾构的施工风险进行评估。主要研究结论是:泥水平衡盾构在控制地表沉降、漂石卵石处理、掘进进度、减少刀盘刀具磨损及开仓换刀次数等方面均优于土压平衡盾构;本工程具备泥水处理装置的场地布置条件,弃浆、降低施工噪声等环境保护问题也可得到较好地解决;本工程适于采用泥水平衡盾构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