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贵州省某高速公路路基塌陷为研究对象,结合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雷达法、高密度电法,以及工程地质钻探等多种勘察手段,对该路基塌陷的影响因素、路基病害机理进行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准确地查明岩溶的发育特征,应严格遵循合理有效的勘察原则,结合多种勘察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及验证;岩溶路基施工及相关治理工程应重视路基区截、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1,(5)
岩溶不良地质问题是我国交通建设面临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岩溶发育形态多样,分布无规律,仅靠钻探难以准确确定项目区范围内岩溶发育情况。以大连某公路工程为例,运用资料搜集、工程地质调绘、微动技术、钻探、跨孔CT与孔内波速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查明了项目区的岩溶发育情况。通过项目实践表明,采用多种物探手段与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察方法,可准确、快速、经济地查明岩溶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3.
隐伏岩溶区多种勘察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特别是隐伏岩溶,对工程建设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性,查明岩溶发育规律是工程安全的前提.以某隐伏岩溶发育区的特大桥梁桩基施工勘察为例,列举了在设计、施工过程应用的几种勘察方法及其效果,说明了在岩溶发育区综合应用多种勘察方法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对达陕高速公路石塘服务站工程的勘察,若以钻探为主,只能揭示局部地质条件,难以全面反映存在的断层破碎带、含水带、岩溶等不良地质体,有必要采用多种地质勘探手段的综合勘察方法。通过对石塘服务站综合勘察方法的应用,查明了该场地地层结构和工程地质特征-拟建场地内无断裂、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相对稳定,适宜修建服务站工程。  相似文献   

5.
以某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为依托,探讨、研究综合勘察技术在勘察中的应用。合理应用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示踪试验)、取样试验、孔内电视、工程类比及内业综合计算对比分析"等综合勘察手段与方法,查明了某已通车的越岭隧道浅埋涌水段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越岭隧道浅埋段涌水治理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某通车山岭隧道自通车运营以来,RK5+875~RK5+935段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每当暴雨来临、山洪暴发时,常出现大规模渗流情况,严重影响高速公路的运营安全。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水文地质专题勘察,先后采取了"资料收集与利用、工程地质调查测绘、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注水试验、水文观测)、取样试验、孔内电视、工程类比及内业综合计算对比分析"等综合的勘察手段与方法,查明了项目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泄水隧道的设计提供了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隧道穿越岩溶区难以避免,尤其是岩溶发育强烈且复杂的地区,公路隧道的岩溶病害将更加突出。深入认识隧址区岩溶发育规律,有效规避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以云南晋宁-红塔高速公路的光山4号特长隧道为例,通过大量调查、物探、钻探、水文试验、分析论证,基本查明了隧址区域岩溶发育的主要特征和岩溶水补给、径流、排泄等规律,分析了隧道开挖与地下暗河的相互影响关系,探讨了路线如何有效避让或减轻大型岩溶洼地、溶洞和槽谷等发育地段工程地质问题。综合工程勘察与研究结果确定,设计隧道主体处于岩溶水的水平径流区,平面上大角度与九龙池暗河相交,并高于暗河100m以上,与暗河间没有直接影响,隧道施工出现涌突水风险小。九龙池泉水的出流量主要受降雨量控制,开挖对出流量影响有限且施工污染泉水风险小。因此,根据岩溶水文地质勘测研究结果设计的公路隧道路线方案合理可行。本文成果对岩溶区公路隧道工程选线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拟建华(坪)丽(江)高速公路永胜至丽江段因其大高差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多变的地层岩性特征及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等影响,滑坡、崩塌、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发育,岩溶、采空区、煤层瓦斯等工程地质问题突出;该文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及现场地质勘测等工作和手段,分析了沿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对工程的影响,对区内各方案进行了工程地质比选,并对工程地质选线原则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9.
万源(陕川界)至达州(徐家坝)高速公路金竹山隧道,隧址区位于两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地质条件同样相当复杂,涉及岩溶及岩溶突水、煤层与瓦斯、断层破碎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通过总结该隧道勘察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对今后在此类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大隧道工程地质的勘察工作具有借鉴作用,对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某桩基施工击穿溶洞引发大型岩溶塌陷,通过采用地面地质调查、高密度电法、钻探、弹性波CT探测、地下水连通试验、抽芯及孔内摄像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查明了基岩面起伏特征、岩溶发育特征、地下岩溶管道走向、地下水流速流向及受塌陷影响的部分桩基桩身完整性,为研究岩溶塌陷成因及处治措施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岩溶在我国发育广泛,且发育无规律性,特征极其复杂。在各类工程建设过程中,很难通过传统钻探手段查明岩溶发育情况,无法给出准确客观的岩溶发育范围。通过工程实例,综合钻孔资料与管波探测结果,将钻孔资料分析后岩溶的发育范围与钻孔资料结合管波探测成果分析后岩溶的发育范围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单一根据钻孔分析岩溶发育与钻孔结合管波分析岩溶发育两者确定的岩溶发育范围上有较大差异。通过具体分析,为岩溶发育判断提供一个新思路,进而为这类地区的相关设计、施工等提供更准确的工程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路水下隧道地质勘察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小红 《隧道建设》2016,36(10):1190-1195
通过总结我国公路水下隧道地质勘察设计经验,结合钻爆隧道、盾构隧道、沉管隧道及堰筑隧道4种水下隧道建设工法的设计与施工特点,提出水下隧道地质勘察成果不仅应满足各设计阶段的要求,而且还应满足工法的需要。强调地质勘察质量取决于勘察方案的合理性、勘察手段的针对性以及勘察成果的完整性。制订切合实际的地质勘察方案,投入与各阶段设计深度相适应的地质勘探工作量,对提升地质勘察工作的质量和保证工程安全至关重要。通过综合分析,给出了不同地质条件下各类水下隧道的合理勘探方法与应达到的勘察深度,对提高水下隧道工程质量与安全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公路隧道地质灾害探测技术探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邵怀高速公路多个隧道进行的应用研究,在对目前常用的工程地质调查、水平钻探、高频地质雷达和TSP探测等方法技术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长期预报与短期预报相结合、多种方法互为补充的公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岩土工程中的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可直接应用于指导设计、施工过程的问题,通过对常用BIM软件在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创建方法、适用性的对比分析,总结出岩土工程三维地质信息模型创建的高效方法,并通过工程实际应用证明该方法高效、便捷、直观、模型信息齐全、可操作性强,基本满足设计及施工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武汉地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地铁工程中岩溶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慎奎  陶岚 《隧道建设》2015,35(5):449-454
以武汉地铁岩溶专项勘察资料和地铁工程中岩溶处理案例为依据,采用综合统计方法分析岩溶发育特征和规律,总结地铁车站、区间隧道穿越岩溶区时的处理方法。研究表明武汉地区岩溶为浅层岩溶,主要在岩面以下0~15 m范围发育,表现为溶洞、溶沟、溶槽,钻孔遇洞率约50%,线岩溶率约6%,溶洞埋置越深填充率越低。岩溶区主要分为Ⅰ,Ⅱ,Ⅲ3种地质结构类型并对应高、中、低3种岩溶塌陷风险区。根据岩溶地质结构类型分类总结武汉地铁建设中采取的注浆填充、岩层注浆帷幕、土层隔离、旋喷加固及围护结构入岩等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野  韩文喜 《路基工程》2010,(1):148-150
根据四川阿坝红原机场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介绍了场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性状及水文地质条件。着重探讨几个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其相应处理措施,所得结果为机场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隧道工程多深埋地下,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通过地表调查、隧道内开挖过程中的地质跟踪及多种物探仪器测试相结合等手段,以实测的各种数据为依据,对寨了隧道存在的隐伏地质灾害和围岩分级作出判定,适时地对原设计和施工工艺进行调整。并阐明和提出施工应重点关注洞内裂隙的溶蚀发育情况,判定隧道围岩为Ⅴ级,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成都地铁岩土工程勘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强 《隧道建设》2008,28(1):34-39
针对成都地区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结合地铁工程的特点,通过分析地铁工程建设中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地铁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用地质调查、钻探、井探、物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多种手段的综合勘察技术。同时对设计、施工、监测等提出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岩溶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岩溶地区公路建设面临的工程技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难题,通过大量调研分析、室内外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对岩溶地区公路建设中地质勘察、基础稳定性评价、筑路材料资源利用、工程病害处治和岩溶环境保护等五大方面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开发了隐伏溶洞顶板变形监测技术与装置,隐伏溶洞精细探测技术,建立岩溶地区公路工程综合勘察技术体系;提出含隐伏溶洞地基公路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桥基承载力确定新方法;揭示岩溶水作用下路基变形破坏机理,提出相应公路岩溶病害防治技术;研发了路面抗滑耐磨材料、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提出岩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公路路域植被变化规律,研发了岩溶水污染控制技术与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20.
张道玲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64-167,I0017
为研究贵州某机场在岩溶地质特征下的溶洞地基处治,通过对岩溶环境开展调研,依据工程勘察报告及机场岩溶发育特征,结合工程实际设计施工及检测成果,研究溶洞地基处理适应性处治技术。主要用强夯法处理岩溶洼地、漏斗、塌陷、落水洞,以及充填类型的洞体等溶洞地基;用清爆强夯法处理隐伏溶洞;用地面搅拌高压灌注C15号混凝土处理未充填或半充填类型的洞体。实验结果表明:强夯处理的溶洞的固体体积率大于78%的设计要求,波速测试无明显空洞;清爆强夯处治溶洞固体体积率均大于83%;C15低标号混凝土处理的溶洞混凝土取芯率不小于80%,并无明显掉钻,重型动力触探N63.5均大于5击,波速测试无明显空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