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滨海填土区地铁盾构隧道,在运营8年后出现道床翻浆冒泥病害。结合区间隧道所在地区地质情况及结构特征分析病害发生的原因:①地质情况复杂,隧道处于淤泥质地层中,衬砌结构发生不均匀变形;②道床结构与衬砌管片之间不密实,道床与管片结构变形不协调。根据病害原因,制定以适用的材料填充道床结构与管片结构间缝隙的病害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成昆线百家岭隧道病害整治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有方 《铁道建筑》2004,(11):39-41
结合成昆线百家岭隧道病害整治工程实例 ,介绍既有运营隧道在不中断运营的条件下进行大面积快速更换衬砌及整体道床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黏弹阻尼道床阻尼厚度对隧道及地表振动衰减特性的影响,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利用ANSYS建立土体-隧道-道床平面有限元模型,分析在5~25 Hz频率荷载的作用下,整体道床和黏弹阻尼道床在隧道结构中的振动响应,并分析这两种道床下地表距离隧道中心线不同距离的振动加速度的衰减特性。结果表明:荷载频率小于10 Hz时,在地表距离隧道中心25 m左右,振动有明显的放大区域;荷载频率为10~20 Hz,振动加速度随道床阻尼层厚度降低,阻尼层越厚振动衰减越明显;随着黏弹阻尼道床阻尼层厚度增加,隧道衬砌底部振动加速度有效值依次降低,隧道壁竖直方向振动衰减更加明显,阻尼层每增加2 mm,振级降低1~4 d B。  相似文献   

4.
西安—安康铁路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秦岭特长隧道的建设作了系统介绍和总结,秦岭特长隧道在设计与建设中要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新型衬砌、新型弹性整体道床等新技术,并首次采用TBM法施工;在战胜地质灾害和建设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秦岭隧道的建设,从整体上代表了我国现阶段建设铁路隧道的新水平和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1 隧道盾构施工应用的砌块衬砌 混凝土砌块是盾构施工的圆形隧道最常用的衬砌形式,其制造简便、易于运输和拼装。混凝土砌块衬砌(图1)内径从1.52m到10m,衬砌内表面光滑。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要点综述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介绍东秦岭特长隧道工程正洞及平行导坑的设计标准、施工技术要点。全面介绍该隧道施工测量与测试、隧道开挖与支护、防排水、施工通风与防尘、施工机具及配套、弹性整体道床等方面的技术 ,解决了GPS定位引导、长距离独头通风、有轨与无轨运输设备相配套、软弱围岩的超前防坍塌预支护、光面爆破、无滴渗防水、复合式衬砌、弹性整体道床的半机械化铺设等多项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7.
水泉湾隧道道床病害整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朔黄铁路水泉湾隧道在运营期间部分地段道床出现翻浆冒泥、线路下沉等现象,在对隧道道床病害进行检测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富水地段道床病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情况。重点介绍了道床病害整治的方法、技术措施,道床整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些技术对今后富水隧道道床病害的整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国内存在的高速铁路与地铁近距离平行隧道工程,采用拟合的列车振动荷载,通过在轮轨上施加实测振动荷载,同时对列车施加速度场的方式,分析了在高铁列车单独行驶、高铁列车和地铁列车同向行驶及相向行驶3种工况下平行隧道衬砌拱腰、拱脚及道床中心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列车行驶过程中,列车距离监测点越近,其振动效应越强;在同一横截面上,高速铁路隧道道床中心的动力响应最大,拱脚次之,拱腰最小;高速铁路隧道衬砌动力响应在高铁列车单独行驶时最小,高铁列车与地铁列车同向行驶时次之,高铁列车与地铁列车相向行驶时最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盾构隧道管片沉降引起的整体道床脱空已成为影响地铁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为揭示盾构隧道管片沉降下整体道床力学特性,建立轨道-整体道床-管片衬砌空间耦合有限元模型,并依托北京机场线T2支线东、西两侧线路的管片实际沉降监测数据,分析道床脱空下整体道床的变形以及破坏特征。研究结论:(1)当管片发生局部沉降,沉降波谷位于伸缩缝处时,道床上表面在沉降起始处出现开裂,道床底部两侧小范围会出现开裂;沉降波谷位于两伸缩缝中间位置时,道床上表面会出现大范围的开裂现象,且出现在管片沉降的起始位置,道床底部两侧及管片沉降波谷处会出现开裂现象;(2)当管片发生连续沉降,在两个沉降区的波谷都不位于伸缩缝处时,道床底部会出现大范围的开裂,道床上表面所受拉应力比较小,不会出现开裂;在其中一个管片沉降区的波谷位于伸缩缝处时,道床的两侧小范围会出现开裂,道床上表面会出现大范围的开裂;(3)该研究成果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养护维修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施工工艺和防排水效果反思铁路隧道的防排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与施工一直困扰着铁路隧道建设者,完善的防排水理论设计在当前的施工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致使一些地下水发育的隧道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渗漏水。结合设计、现场施工及运营后渗漏水病害整治,针对围岩防水、初期支护防水、仰拱防排水、施工缝防排水、排水板的设计与施工、无砟道床隆起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取消衬砌背后环纵向盲管外裹无纺布、排水板可采取钉射或自粘的施工工艺、加强无砟道床仰拱防排水及带模注浆等防排水优化设计措施。  相似文献   

11.
九燕山隧道病害原因分析及整治措施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既有工程九燕山隧道病害较为严重 ,除大部分地段渗漏水严重外 ,还有衬砌严重剥落及道床翻浆冒泥等病害。本文对病害原因进行了详实且准确地分析 ,最后提出了对病害整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应分析模型的隧道衬砌病害主成因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应分析模型提出隧道衬砌病害主成因挖掘方法.根据隧道衬砌病害的样本和成因的调查资料,建立隧道衬砌病害对应分析模型的列联表;通过因子分析,建立对应分析模型中的R型因子分析与Q型因子分析的关系;计算对应分析模型的收敛性,采用特殊点排除法优化对应分析模型的收敛性;将隧道衬砌病害样本点和成因点绘制在二维对应分析图中;根据两者在图中的对应位置关系判断导致隧道衬砌病害的主成因.根据收集的18座隧道衬砌病害资料,采用提出的隧道衬砌病害主成因挖掘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因挖掘.结果表明,样本隧道衬砌病害的主成因有衬砌背后空洞、衬砌厚度不足、围岩处理不当和塑性地压4个.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冻土区运营铁路隧道渗漏水现象普遍存在,冬季渗漏水病害常演变为衬砌挂冰侵限、道床冻结上拱等病害,直接影响列车运营及隧道结构安全。渗漏水防治措施是目前国内外隧道设计、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分析铁路隧道渗漏水的原因,提出一种渗漏水综合防治措施,并详细介绍了整治方案的施工工艺,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铁路运营隧道病害主要表现为衬砌开裂、酥碎、剥落、漏水,道床翻浆冒泥。地下水是其产生的根源。在高寒地区,隧道衬砌冻胀、挂冰等反复加剧,严重威胁行车安全,运营期整治难度非常大。本文以我国东北地区牙林线、嫩林线,西北地区南疆线、青藏线等典型的隧道冻害及其治理过程为例,对冻害治理技术及效果进行分析。介绍了国外寒区隧道的防冻措施,分析了隧道渗漏水的原因,对泄水洞、中心深埋水沟等防冻排水形式进行了比较,对防冻排水设计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既有铁路隧道内整体道床新型抬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既有铁路隧道结构老化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隧道内整体道床出现了基底破损和沉降变形过大等现象。针对隧道内整体道床修复技术储备少、运营安全性要求高的特点,以太岚线柏崖头隧道整体道床局部下沉与翻浆冒泥病害整治为工程背景,研究解除边界约束、修补裂缝以及上挑下顶的隧道内整体道床快速抬升新技术,同时,引入阵列式位移自动化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各点抬升高度的精确控制,可为其他既有铁路隧道内整体道床抬升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检测需求,梳理并分析技术现状,介绍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的研制情况和系统组成。提出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面临的技术难点,分析图像快速采集、病害智能识别、病害样本库构建等智能检测关键技术。通过基于实测数据集以及现场检测复核等手段,验证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关键参数。结合现场运用情况,分析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系统运用效率。智能检测系统应用表明,铁路隧道衬砌表观病害智能检测技术可大幅提升隧道衬砌病害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秦岭特长隧道弹性整体道床施工技术,包括弹性整体道床用料的选择,施工机具的选型,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道床混凝土制备、灌筑,以及施工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18.
乌鞘岭隧道整体道床病害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彻底整治乌鞘岭隧道整体道床病害,借助雷达监测、钻孔取芯等辅助措施对病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部分隧道采用压注聚氨酯材料抬升整体道床的成功经验对病害进行整治,取得成功。实践证明,聚氨酯注浆抬升整体道床是处理隧道道床沉降的一种简洁高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微元体的平衡出发推导轨道结构变形的非线性控制微分方程。假设盾构隧道沉降遵从正态曲线,并引入阶梯函数描述轨道与基底的脱开状态,导出求解轨道变形的级数解。对支承块式道床轨道结构进行实例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级数解计算的道床沉降与实测数据一致;隧道沉降不大时,轨道结构的轴力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隧道沉降槽宽度一定时,轨道结构的沉降、脱空范围及内力均随隧道沉降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沉降槽宽度小、沉降值较大时,钢轨与道床间以及道床与隧道底板间将产生沉降差及脱空。对隧道底板沉降槽半宽为3m的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在扣件失效条件下,隧道底板沉降值达到4mm时钢轨与道床间产生沉降差和脱空;在扣件正常连接条件下,隧道底板沉降值达到12mm时道床与隧道底板间产生沉降差和脱空;道床沉降值达到30mm时钢轨与道床间产生明显的沉降差;道床沉降值达到50mm时支承块与道床间产生脱空。  相似文献   

20.
为更好、更经济地修建铁路山岭隧道,完善中国铁路隧道标准体系,将中国与同样采用复合式衬砌隧道的典型国家——日本及德国关于铁路山岭隧道结构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分析项目包括三国铁路隧道标准体系、荷载计算以及结构设计理念及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中德日都形成了比较完备、相似、系统的隧道设计标准体系;(2)中德日铁路隧道均采用新奥法理念,但结构体系不同,中国在Ⅳ~Ⅵ级围岩下利用荷载分担比的概念考虑二衬的作用,德国则只在运营期考虑二次衬砌的承载作用,日本则是将二次衬砌作为安全储备;(3)设计方法大体相似,区别在于德国隧道按逐个隧道工点设计,中国、日本颁布了通用参考图按标准化设计,德国针对性更强,中国日本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