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点探讨基于相异和检测技术的二取二安全平台的安全性计算方法,对基于RBD的公式计算、RAM Commander中的FTA工具计算和Markov计算这3种安全性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了各安全性计算分项的变化情况和3种计算方法的优劣,并就如何利用安全性计算公式和工具进行安全性计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胡显鹏 《都市快轨交通》2013,26(1):75-80+86
介绍地铁结构计算常用的计算假定,结合地铁常见工法论述总量法与增量法各自的适用范围、计算简图以及适用的计算软件。逆作施工的车站必须选用增量法计算,顺作施工的车站基坑开挖的过程可采用总量法计算,内衬回筑阶段则应选择增量法计算。最后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大东门站为例,详述增量法的计算过程,并将计算结果与总量法计算结果对比,说明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事关结构的安全与经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介绍我国客货列车空气制动力的计算参数.论述制动力计算中的基础制动装置计算传动效率、实算闸瓦压力和闸瓦实算摩擦系数的成套性.指出《列车牵引计算规程》规定的实算摩擦系数是根据实算闸瓦压力试验出来的,而试验时用的实算闸瓦压力又是按基础制动装置的计算传动效率计算的,所以在计算列车空气制动力时,其中的实算闸瓦压力必须用计算传动效率计算.否则不能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4.
ZQL32/64型造桥机总体结构及其计算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ZQL32/64型中跨连续梁造桥机主要结构计算模型的建立,即主梁和导梁内力的计算方法.主要结构计算模型包括主梁在施工荷载下的内力计算模型,主梁在导梁大悬臂工况下的内力计算模型,导梁各杆件内力计算模型,导梁挠度计算模型,导梁在大悬臂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计算模型.该结构计算保证了ZQL32/64型中跨连续梁造桥机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支柱装配调整计算是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新建、改造施工和运营维护作业中的一个重要的计算项目。本文 以接触网支柱装配计算原理为基础,建立了接触网支柱装配调整计算的数学模型。在对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变换 和数学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适用于作业现场计算的简化算式。实践应用和对比计算证明,采用数学模型计算, 结果精确,适用于计算机编程计算;采用简化算式计算,方法简单,适用于在施工现场进行手工计算;这两种方 法均能满足支柱装配调整施工一次到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国内尚未制订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的现状,以中国某高速动车组动车车轴强度计算为例,分别采用日本和欧洲的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及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对动车车轴的强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车轴强度安全系数均大于1,表明车轴强度符合安全要求;欧洲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考虑的载荷较为全面,与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相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但对于轮座部位,采用日本的车轴强度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偏大,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7.
论述在钢混组合梁计算中,规范中按实体梁横向弯曲剪应力计算,没有扭转剪应力计算的规定。曲线组合梁的扭矩较大,讨论是否需要考虑扭转剪应力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分析自由扭转剪应力,按闭口薄壁构件和实体梁分别计算弯曲剪应力,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合理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玥 《铁道建筑》2011,(10):81-83
在双交点曲线常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将非对称基本型曲线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双交点曲线计算中,介绍了严格切基线条件下确定双交点曲线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应用Excel软件给出了计算示例,计算精度满足要求,可用于线路的平面设计。  相似文献   

9.
结合架桥机机臂耳梁结构和架桥机工作原理,提出耳梁结构强度简化计算方法,利用简化强度计算和有限元仿真计算两种计算方法,对架桥机耳梁结构进行强度计算,并对两种强度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架桥机耳梁结构的设计提供一种简化强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国内尚未制订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的现状,以中国某高速动车组动车车轴强度计算为例,分别采用日本和欧洲的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以及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对动车车轴的强度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车轴强度安全系数均大于1,表明车轴强度符合安全要求;欧洲高速列车车轴强度设计规范考虑的载荷较为全面,与有限元仿真计算方法相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但对于轮座部位,采用日本的车轴强度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安全系数偏大,更为保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通过对铁路隧道端墙式洞门抗倾覆计算方法的分析,目的是提出隧道洞门整体式抗倾覆计算方法,为隧道洞门分析计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结论:通过研究获得如下结论:(1)整体式抗倾覆计算方法考虑了洞门端墙的整体作用和衬砌对洞门端墙稳定的有利作用,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思路清晰,计算结果可靠,计算过程程序化程度高,便于广泛应用;(2)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分条计算方法相比,整体式抗倾覆计算方法计算出的稳定系数提高17.2%左右,主动土压力合力作用点提高0.92 m;(3)隧道洞门计算分析中,推荐使用整体式计算方法或结构整体体系的理念进行分析计算,但目前研究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2.
桥梁截面简化计算是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对于结构的不同理解会造成对截面简化方法和结果的差异。本文通过铁路常用标准梁进行截面对比计算,以期说明不同简化计算方法的差异是否合理及如何选用简化计算和细化计算。  相似文献   

13.
地下工程中钢管混凝土柱的抗火计算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地下工程中钢管混凝土柱重载、长细比较小等受力特点,采用现有钢管混凝土柱抗火计算理论,对天津站交通枢纽轨道换乘中心工程中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抗火计算,并针对采用不同的防火保护层及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稍有差异,实际选用时应结合理论计算选用相应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阐述轨道车牵引力的内涵,说明牵引计算的目的。分析轨道车运行过程中所受的各种外力,解算出速度、加速度、时间及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以此理论为基础,基于Visual C++6.0平台,开发具有自主运算能力的轨道车牵引计算仿真系统。系统采用软件化计算程序,计算由数据处理模块和计算模块2部分完成,数据输出包含计算报告的文档输出和计算报告的存档2部分。系统集成软件加密、数据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报告输出和保存、计算结果可视化以及基础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可明显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线形计算的通用模型及其在铁道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贺国宏 《铁道学报》1997,19(4):99-107
导出了适用于任意线形的中桩平面坐标计算和直线与曲线相交计算的方法,并把它统称为线形计算的通用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可使铁道工程中拨正量计算、复线间距计算、曲线隧道进洞关系计算、曲线测设计算等几项繁杂的计算变得非常简便、通用而且精确。这对于有关这些计算的计算机化,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铁列车牵引计算往往沿用铁路列车的牵引计算方法,忽略了地铁车辆对控制加速度的"缓变式"处理过程,给牵引计算的控制加速度、速度和运行时间计算带来偏差。给出了考虑冲击限制情况下,地铁列车最大能力运行及节能运行时的牵引计算算法,并采用实际列车和线路数据对算法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冲击限制的地铁列车牵引计算算法可以提高牵引计算中列车速度、加速度和时间的仿真精度,使速度和加速度的仿真计算结果更符合地铁列车运行实际,区间运行时间的计算精度可提高2%以上。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轨道交通21号线高架桥为多跨门式连续刚构桥,桥上铺设无缝线路,传统纵向力计算模型复杂。为满足实际工程需要,以梁轨相互作用原理为基础将计算模型简化处理,建立钢轨、扣件、桥梁及墩台一体化的等效计算模型。计算对比表明,简化模型计算所得伸缩力、制动力及断缝值与传统模型计算值基本吻合,两者差异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既保证了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18.
CRH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是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研究和开发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对于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业务需求,对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并重点探讨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的计算模型、动车组操纵策略、动车组过分相计算等问题,提出了单质点和多质点相结合的简化计算模型,最后开发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9.
依托深圳市某公路左侧边坡挡墙设计工程,对桩基托梁衡重式挡土墙进行了设计计算.设计计算主要包括墙断面强度验算、破裂角的确定、上墙下墙土压力计算、抗滑稳定性计算以及抗倾覆稳定性计算等几个方面,对类似的工程设计计算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用Ansys建立在不同横向约束和失稳长度下的一维无缝线路计算模型,计算钢轨相对失稳温度和失稳时钢轨横向最大位移量,并与传统无缝线路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指出传统无缝线路计算方法计算结果的局限性,以及由于Ansys算法假设较少,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