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STBC的多发射天线选择的传输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多发单收的天线系统(MISO),在已知信道状态信息(CSI)和等发射天线功率分配的情况下,利用反馈的CSI,对采用正交空时组码(STBC)的N选择n(N≥n,即n-NTx)的MISO系统进行研究。给出了求解选择性信道的序系数,推导了n-NTx系统的边缘概率密度函数(pdf)。在独立的平坦瑞利衰落信道中,完整地导出了n-NTx系统关于BPSK/QPSK调制的比特误码率(BER)性能界的理论表达式。为了与没有天线选择(即满复杂度)的系统进行性能比较,给出了BER的理论分析值和蒙特卡洛仿真结果,它们的结果均表明多天线选择系统能极大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基于相位旋转空时分组码(R-QO-STBC),将准正交空时码序列映射到合适的发送天线,传输信号根据信道状态信息交错选择天线发送,接收端根据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能获得分集增益,同时分析不同天线发送方案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如果采用最小均方误差方法接收,能获得近似理想的性能,与开环方案相比,在分集增益上大约提高4-5dB。  相似文献   

3.
如果正交频分复用(OFDM)技术与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MC)技术相结合,能大大增加系统的性能.本文中,主要研究了在OFDM中,根据信道特性的变化自动选择相应的调制编码方案(MCS),采用的算法是最大吞吐量准则的固定阈值算法.  相似文献   

4.
信道编码是船用卫星通信的关键技术,在分析船用卫星通信信道特点的基础上,研究CCSDS(15,1/6)+RS(255,233)级联码编译码性能.使用C语言编译环境,仿真级联码编码系统,得到其编码效率;使用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维特比译码、BM算法,仿真级联码译码系统,得到其译码性能和编码增益.通过仿真研究发现,(15,1/6)+RS(255,233)级联码具有编码速度快、译码性能好、编码增益高的特点,是船用卫星通信信道编码的理想编码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提高无线信道容量为目的,对基于分集、MIMO及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的通信系统的信道容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对基于分集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及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的多天线通信系统的结构组成、不同阵元之间的信号相关性、发射端的编码技术及接收端的信号处理技术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各自的特点及局限性进行了讨论,得出了基于分集技术、MIMO技术以及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的多天线系统均比SISO系统有着更高的信道容量,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系统特点并结合不同需求加以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多进制低密度奇偶校验(Low-Density Parity-Check,LDPC)码作为一种现代高效纠错码将会是RS码的一个很好替代码型。现代通信系统需要可靠且频谱有效的数据传输,针对多进制LDPC编码调制系统,文章分析和讨论了多进制LDPC编码调制系统在Ray-leigh和Rice衰落信道下的性能。引入了Rayleigh和Rice衰落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进制LDPC编码调制系统,给出了迭代译码的初始化条件。仿真结果表明多进制LDPC码本身具有很好的交织和抗衰落特性,相比于二进制LDPC编码调制系统,多进制LDPC编码调制系统在衰落信道下的性能非常优良。  相似文献   

7.
郭连城 《中国水运》2006,4(5):120-121
描述了Alamouti码的编码规则及Alamouti-OFDM的系统模型,介绍了STBC、SFBC与OFDM系统结合时的编码与解码过程,对它们在不同的传输环境中的性能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STBC比SFBC更适合于低多普勒普移的信道,而随着信道时变性与OFDM子载波的数目的增大,SFBC的性能更好.  相似文献   

8.
浅海水声通信中纠错编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杂多变、强多途和起伏干扰的浅海水声信道,建立了基于BELLHOP射线模型的时变衰落水声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卷积码、RS码和串行级联码3种纠错编码方案在水声跳频通信系统中的性能,给出了信道下的仿真结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交织器位置对串行级联码纠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交织器位于串行级联码编码之后具有更强的纠错能力,适合复杂多变的水声衰落信道。  相似文献   

9.
一种Ka频段海上卫星通信抗雨衰编码方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卫星通信雨衰现象的产生机制和对Ka频段卫星通信的影响,提出采用CCSDS标准卷积码作为抗雨衰编码方案。研究CCSDS(15,1/6)卷积码编译码性能:使用C语言编译环境,仿真CCSDS(15,1/6)编码系统,得出编码效率;使用二进制相移键控调制、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维特比译码,仿真CCSDS(15,1/6)译码系统,得出译码性能和编码增益。仿真计算表明,CCSDS(15,1/6)具有编码速度快,译码性能好,编码增益高的特点,是一种好的海上卫星通信抗雨衰编码方案。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多用户多址接入方式一直是水声通信网络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十分有限的水声可用带宽条件下常规的基于频分技术的多址接入方式并不适用;而基于CDMA的码分多址接入方式则又存在着严重的难以克服的远近效应问题,且水声信道的多途效应使接收信号产生严重的码间窜扰(ISI)。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交织分多址接入(IDMA)的自适应Turbo迭代接收机技术的研究。接收机采用联合均衡过程和译码过程的Turbo迭代接收机,通过迭代的方式获得反馈的外信息从而提高系统性能。针对未知参数的信道,采用递归最小二乘(RLS)自适应均衡算法对信道参数迭代估计,从而指导均衡器消除码间窜扰(ISI)。RLS算法利用每次迭代译码器反馈的外信息再次估计信道参数,直接的增加了除训练序列外的可利用数据长度,从而提高估计精度。通过仿真得出在未知信道条件下接收机的性能比已知信道系统接收机的性能降低0.4 d B。  相似文献   

11.
不同调制方式下甚低频发射天线系统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MSK和OOK为例,通过分析码元速率、载频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讨论在不同调制方式下的甚低频发射天线系统效率。给出不同调制方式下,天线系统辐射效率随天线系统带宽与码元速率比值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2.
无线电通信系统很少只受到真正意义上高斯噪声的干扰,因此,线性接收机的性能就会因为这些非高斯干扰而严重下降。讨论非高斯噪声信道中LDPC译码问题,在非高斯噪声信道中,选取一种优化的非线性处理器。计算机仿真表明,在脉冲环境中,通过非线性处理器后的LDPC译码的BER性能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天线阵球半径和三元组阵元张角在辐射式半实物仿真试验中对雷达天线性能的影响,给出在暗室设计中这两个重要参数选择的理论依据,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相似文献   

14.
速率自适应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依据信道条件及时地选择合适的速率进行通信,达到更高效地进行可靠通信的目的,提高数据传输效率。该文研究并设计了一种短波通信中基于删余卷积码的编码组合波形,以实现速率自适应技术,并对其性能作出仿真。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中游典型微弯分汊河段择汊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汊河段整治的核心问题为择汊,因为它的确定将派生和决定航道整治工程的总体平面布局,而布局的合理性是工程成败的关键。通航汊道的选择问题,实质上就是分汊河段的航线选择问题,不过它较单一河槽河型航线选择要复杂得多。研究认为通航主汊应选择分水多、分沙少、呈发展趋势的一汊,具体到实际滩段须从两汊的现状条件(如分流分沙、航道条件等)、航道尺度发展水域、河型特征等进行全面的对比,综合分析两汊各种利弊条件。在戴家洲河段汊道近期河床演变和碍航特征分析基础上,对该分汊河段的两汊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选择戴家洲直港作为该河段的通航主汊道。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阶段JTIDS系统采用的编码方案,在研究AWGN信道下不同k值的RS(31,k)码的纠错性能基础上,分析了RS(31,15)码的纠错性能,提出了一种RS(16,7)的编码方案。该方案在JTIDS的MSK调制背景下,通过对RS(31,女)码的研究,发现当k=23时性能最佳,进而对RS(31,23)码进行截短,实现了RS(16,7)码,分析了方案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一方面,在RS(31,女)中,RS(31,23)性能最优;另一方面,在RS(n,15)中,RS(31,15)的性能最佳,即在相同信息位条件下,缩短码的性能较非缩短的类型性能差。  相似文献   

17.
黄宇仁 《舰船电子工程》2012,32(6):63-64,136
论文研究了LDPC码的编码调制系统中译码器接收信号的量化问题,针对QAM调制时造成的比特间可靠性差异,提出了一种在解调输出时对符号内的比特采用不同量化方式,使可靠性较低的比特位也能保留足够的信道信息的方法。实验表明,新方法能够更加有效保证解调信息输出,在相同的信噪比下较均匀量化方法提高了0.12dB增益。  相似文献   

18.
针对DPIM调制与RS码结合中的矛盾,分析了一种DPIM的改进形式—FLPIM与RS码结合的差错性能。结果表明,FLPIM峰值光功率相等时,在高斯信道中可获得约2-4dB的编码增益,在弱湍流信道中可获得约2-4dB的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