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介绍整车对48 V电池系统性能的特殊要求,结合国内外现有标准适用性分析,对某款48 V电池系统进行对标性能评价,提出48 V电池系统性能评价标准框架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中对传统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标准进行了分析,结合标准的有效性、适用性及其他国内外相关标准的具体内容,提出将48 V车型归为混合动力类型的建议。选取我国4款主流48 V车型进行燃料消耗量试验研究,首先结合发动机、电机的工作特性及试验过程中动力系统的能量输出/输入情况,对48 V系统的节能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综合4款车型的试验结果得出:48 V系统可使车辆燃料消耗量降低0.47 L/100 km,相当于节油6.48%。  相似文献   

3.
汽车48V系统被公认为是现阶段最有效的通过低成本而达到节能减排目标的技术手段,其直流电路的最大工作电压不到60Vd.c.,但交流电路的最大工作电压超过了30Va.c.,达到了我国电动汽车安全要求国家标准中B级电压电路的规定。通过对汽车人员触电防护单点失效情况以及48V系统电路的分析,研究了汽车48V系统在单点失效和产生第二失效点的情况下的人员触电危害,提出了汽车48V系统人员触电防护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比了传统12V起停系统和48V微混系统的特点,分析了48V微混系统的油耗控制策略。为评估了48V微混系统各控制策略对油耗的影响,在某搭载1L增压汽油机的样车上,基于NEDC工况循环进行了48V微混系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48V微混系统比传统12V起停系统降低了10.1%的油耗,试验油耗平均值为4.868 L/100 km,满足了第四阶段油耗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本文分析了汽车48V系统的技术特点,应用前景和发展历程,对48V系统的构架,功能和解决方案进行了研究。48V系统作为汽车节能和提高车辆舒适性、娱乐性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国际上各大主要整车厂商和电器零部件供应商均提出了搭载48V电源总线的车辆规划。48V电源总线优势体现在哪里、对汽车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怎样的变革?本文将探讨48V系统的发展状况。48V系统的发展和优势兴起及其原因48V系统的发展,基于车载功率需求进一步提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某车企一款车型需求,研发设计一款紧凑、高效、节能的48V混动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CAE机械可靠性和CFD热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款48V混动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可靠性,满足客户的性能指标要求,同时也验证了该款48V混动系统设计的可行性。仿真结果可为后续进行系统结构优化和试验验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功能安全标准ISO 26262,结合混合动力汽车特殊的系统结构,提出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电驱动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概念。主要涉及相关项定义、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以及功能安全概念3个方面的内容,解决了定义混合动力汽车电驱动系统的相关项,对电驱动系统进行危害分析和风险评估得出安全目标,并由安全目标细化出安全概念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48V汽车电气系统随着怠速启停等先进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作者就四阶段油耗标准下,对传统12V系统未来的节能潜力进行了探究,并对48V系统的技术可行性做了深入分析。同时,还对"12+48V"系统的未来应用趋势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其能够满足2018年以后的节能需求,并具有单车技术成本小、技术结合面广、对燃油品质要求低和契合现行油耗体系及乘用车未来发展趋势等优点,可行性较大。  相似文献   

9.
近期,Vitesco技术公司开发了1款适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48 V高功率电驱动系统。这种高功率技术能使电动汽车遵循全球统一的轻型车试验规程(WLTP)。  相似文献   

10.
忻文 《汽车与配件》2014,(20):28-30
整体看来,48V架构的优势相当明显:48V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具备中等大小的电压值,安全成本更低,填补了起/停技术与"轻度混合动力车"之间的空白。然而,48V架构离大规模实施还有距离,48V对电子电气系统架构带来的挑战,比如对系统设计、电弧管理、密封要求、导线设计及回路保护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德尔福正在与大学研究机构、整车厂商、部件供应商合作研究具有合理成本的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检验技术,有效消除车辆的安全隐患,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但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仍存在年检制度缺失、专门化程度不足、动力电池标准难统一等问题。 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从结构、特点等多视角剖析了我国现行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找出政策体系中的不足,并给以一定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检政策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使用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安全带动态性能试验标准中滑车碰撞车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宣  刘晓君 《汽车工程》1998,20(1):10-16
本文通过对各国安全带动态试验标准中碰撞车速对比,台车碰撞模拟计算,实际道路交通情况的统计分析及国产安全带质量现状的试验验证,提出安全带动态性能试验中车速的限值的为48±1km/h,此限值提出既考虑到与国际标准接轨,又顾及中国国情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制定我国安全带动态试验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借鉴国内外城市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周实际情况,构建了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参考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安全评价指标分级及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改进灰色聚类法对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聚类白化数确定三类灰类白化函数计算灰类白化值。以江苏省相关城市为实例,对城市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为创建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公路安全设计水平,在连续10年分阶段对中国20个省区35条高速和一级公路、39条二级及以下双车道公路现场数据采集、试验观测与事故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公路交通特性、运行速度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双车道公路等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室内模拟试验、实体工程观测与实车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国公路交通特点的运行速度代表车型划分标准,系统建立了各级公路及关键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创新集成了公路路线安全综合评价、公路路线安全设计、公路速度综合控制等工程应用技术及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系列成果填补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应用模型、设计与速度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公路安全设计、评价及科学地进行速度控制提供了成套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创建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提高公路安全设计水平,在连续10年分阶段对中国20个省区35条高速和一级公路、39条二级及以下双车道公路现场数据采集、试验观测与事故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中国公路交通特性、运行速度特征与交通安全的关系,针对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双车道公路等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室内模拟试验、实体工程观测与实车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的特征与规律,提出了符合中国公路交通特点的运行速度代表车型划分标准,系统建立了各级公路及关键路段运行速度模型,创新集成了公路路线安全综合评价、公路路线安全设计、公路速度综合控制等工程应用技术及相关标准、指标体系。结果表明:该系列成果填补了中国公路运行速度应用模型、设计与速度控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公路安全设计、评价及科学地进行速度控制提供了成套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中国交通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中美两国交通事故信息现场采集技术、事故采集系统和交通数据共享研究现状.详细阐述两国在死亡事故定义标准和统计口径规范、交通事故数据来源可靠性和管理机制、事故数据统计体系方面存在的差异性.结合中国交通事故数据管理现状,指出当前事故统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国事故数据统计体系改善措施,通过统一事故统计标准、保障数据可靠来源、加强开放共享、建立由政府主导、科研院所支撑、企业主体和全民参与的中国事故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为丰富交通事故数据统计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马晓丽 《天津汽车》2010,(6):40-41,50
国内客车座椅产品要出口到其他国家,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文章主要介绍了国内某客车座椅按照澳标(ADR68/00)的要求进行动态试验的全过程,并通过试验检验座椅的安全性能是否满足标准要求。试验表明,假人的头部伤害指标和右侧假人左腿的伤害指标均不满足标准的要求,由此客车座椅的安全性能未能达到标准要求,需要进一步进行结构优化,通过试验验证方能进入澳大利亚市场。  相似文献   

18.
董文明 《路基工程》2016,(1):186-190
针对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建设阶段安全风险管控问题,提出了地下工程土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体系:一是针对周围环境与地下工程关系的风险分级和识别标准;二是在环境调查与岩土工程勘察基础上的安全风险控制设计标准;三是综合、监测、巡视这三种预警形式相结合的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以及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朱其文  张飚  朱旗 《天津汽车》2009,(12):41-44
约束带系统是儿童约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关系到车内儿童乘员的安全。文章介绍了通过对不同儿童约束系统标准的研究,建立起符合标准的试验装置,并根据规定的步骤对约束带进行试验和判定。指出按照这种方法可完整地时约束带系统进行合理地评价,并可通过上述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来考核约束带系统的性能和质量,以保证儿童乘员的安全,为C-NCAP增加儿童安全座椅方面的测试内容做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