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汽车电子电气系统中,汽车线束作为连接汽车各个电器和电子设备的重要部件,是汽车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和品质评价体系的重要一环。因此,在汽车设计制造及生产中,应该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汽车线束设计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以确保汽车线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本文从汽车线束的零部件选型和线束布置两个层面,结合汽车不同区域的防水要求,对线束的防水措施做全面分析,为线束设计的零部件选型布置、线束布置及防水试验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汽车线束具有汽车神经之称,是对汽车进行电信号控制的载体。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题,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目前,汽车线束编成的形式由电线、接插件和传感器以及其他器件组成。汽车线束要能保证汽车在各种恶劣环境和行驶条件下的更高的安全可靠性,着就为汽车线束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汽车线束被称为汽车的血管和神经,连接和保障汽车的各种功能电器正常运行,一套完整的乘用车线束通常由上千计的导线和端子组成几百个线束插接端,连接并保障着各个汽车功能电器的可靠工作。汽车线束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汽车与驾乘人员的安全和驾乘的舒适性,通过线束制造技术创新来提升和保证汽车线束的高品质和可靠性极为重要。本文基于TRIZ创新理论,运用创新方法,对传统的汽车线束的制造技术进行创新应用与研究,抛砖引玉,与汽车线束同行共同探讨和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4.
为优化汽车企业对汽车线束变更的管理,更快速顺利地执行线束变更切换。文章通过追踪B企业近两年线束变更执行数据情况,发现该企业常见的汽车线束切换后试装评估缺陷,分析导致这些缺陷的原因,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和目标:良好的汽车线束变更试装评估,应当充分考虑线束的特性,制定标准化作业评估清单,引导式思维全面评估变更风险。文中分析了线束的组成和安装特性,针对性分析识别线束组件潜在失效及评估重点,最终制定了线束变更标准化作业评估清单。通过数据有效性验证,线束变更标准化作业评估清单可有效用于汽车线束变更试装评估的标准化作业,指导汽车企业线束变更试装评估,更规范地进行变更风险预防,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一次性通过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5.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车载功能电器设备迅猛增加,直接导致连接各功能电器的汽车线束设计的更加庞大和复杂;从而导致汽车线束制造工艺的复杂性也大幅提高。基于TRIZ原理引入超系统资源,在线束制造过程中引入数字化信息平台,利用服务器、计算机客户端、网络、手持终端、数字化系统软件等资源,对线束制造过程中的工艺文件、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数字化信息管理已经成为现实。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汽车线束数字化制造系统的应用,汽车线束的智能化制造也逐步提上日程,推动着线束工程师对汽车线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制造相结合的应用与研究,进一步推动汽车线束生产制造技术的向前发展,提高线束的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6.
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没有线束也就不存在汽车电路,合理设计汽车线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汽车的整体性能。文章首先介绍了整车电路设计,然后对插接件的选取、导线的选取、全车线束密封件的设计做出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全车线束包扎和固定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汽车线束配件数据管理是汽车线束企业管理的核心。基于汽车线束配件种类繁多、数据量大等问题,本文采用B/S模式设计和开发汽车线束配件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PHP、 Thinphp、 MySQL和Dreamweaver等技术和工具,并融入一定的关系理念和工业工程思想,解决了汽车线束配件数据管理工作繁重的问题,并将配件信息和线束生产相接合,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受汽车市场持续低迷影响,2019年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线束市场规模呈现下降态势。相对于汽车主线束市场来说,汽车零部件线束市场表现有何不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对汽车零部件线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面对这样市场环境汽车零部件线束企业该如何谋求发展?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进了汽车零部件线束生产代表企业——营口阿部配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营口阿部")。  相似文献   

9.
张华 《汽车电器》2009,(3):50-56
3 汽车线束零件 汽车线束的使用环境与家用电器的配线有着很大的区别,汽车线束更严格、更复杂。作为一个线束设计者,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特别是要考虑在锐利的零件露出时、在超过高低不平路面时激烈振动与连续驾驶的振动情况,以及发动机室内温度或夏天的室内温度对汽车的影响。因此,线束需要很多其它的保护用零件。  相似文献   

10.
如今社会人们对汽车的关注点除了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指标外还会非常在意车型的配置,往往配置较高的车型功能越齐全,而这些功能大部分是靠汽车线束实现的。汽车线束就如同汽车的神经线一样,将电信号传递到对应的电器端实现控制,所以线束的质量,尤其导通性能至关重要。如何保证线束检测程序的正确,数据的安全,和实现远程调试管理是很多汽车线束检测技术从业者一直关注的领域。文章作者长期从事汽车线束的检测工作,根据工作实践和经验分享一种可实现远程控制检测台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鹤 《时代汽车》2022,(2):158-159
汽车线束是连接车内各用电器和电脑检测设备的电气系统,通过可靠连接来传递稳定的电流和电信号。汽车线束是个“大总成”零件,据不完全统计,一辆汽车的全车线束布线总长超过900米,集成的子零件大约有1500个回路线、240多个扎带、130多种接插件等。汽车线束的结构复杂,对接电器功能繁多,因此在汽车线束过程制造中,防错的建立和应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2.
刘妮 《汽车实用技术》2022,47(4):127-130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重卡市场保有量连年上升,客户对重卡舒适性、智能化的需求逐渐提高,整车电器零部件也就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整车电器故障问题也逐渐显现,故障率日渐上升。重卡在行驶过程中,常常因汽车线束问题导致的电器系统失效,严重威胁汽车行驶安全。文章主要从处理重卡线束磨损的经验出发,列举在售后改进过程中线束各类失效的典型模式,分析失效的原因并提出有效整改方案,极大降低线束售后金额,提高整车电器系统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汽车可靠性、安全性的提高,电子电气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其中,电器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使得汽车上电路数量及用电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对于整车的线束布置设计要求也越来越复杂化。文章以商用车整车线束布置为核心,明确整车线束三维布置设计原则,提出整车线束布置方式,分析整车线束布置中应注意的问题,提高整车线束布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对电气系统设计中较为关键的高低压线束设计进行了较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通过样车试装、试验等,验证了线束设计的可靠性、稳定性.结果表明:电线束在整车电气系统可靠性试验中工作正常,符合整车电气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介绍海马福仕达豪华型微型客车的线束部件配置明细,并根据全车线束产品图纸,对前舱线束中电气盒的连接电路作出图解。当车载某电气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时,本文可以作为参照,便于对连接电器设备的线束电路进行查找及故障的排除。  相似文献   

16.
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导致车载功能电器不断增多,为提高车载各功能电器的可靠性,连接各功能电器的汽车线束多采用集成式设计,将发动机线束、机舱线束、仪表线束、车身线束及其它功能线束集合设计成一条线束;直接导致集成式线束的导线数量、单根导线长度大幅增加,线束的可制造性大幅降低,装配过程控制也愈加困难。为解决集成式线束生产制造及过程控制的难点和问题,我公司在现有HMES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适合集成式大型汽车线束流水线装配管理模块。本文将以HMES装配模块的开发设计和应用方案,与各位共同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7.
目前汽车行业大部分主机厂同一款发动机会匹配不同车型的整车,导致同一款发动机需要匹配多款不同的整车线束,为保证发动机厂冷试、热试工位的便捷性、一致性,通常会采用工艺线束进行测试,工艺线束针脚、接头等为易损件,且工艺线束故障为冷试、热试工位触发频率较高的问题,因此,检测工艺线束的质量成为保证生产效率的高优先级事项。文章以某汽油发动机冷试工艺线束为研究对象,对一种新型冷试工艺线束快捷检测台的设计原理和应用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某轻型卡车发动机线束接插件烧蚀问题,通过对可能引起插件烧蚀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找到导致该车型发动机线束插件烧蚀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插件的护套结构和端子进行改进,有效的解决了发动机线束接插件烧蚀问题,加强了整车电气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并为以后的设计和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东风小康580全线束产品图纸,对前舱线束及熔断丝盒的连接电器作原理分析。当车载某电器设备不能正常工作时,本文可以作为参照,便于对连接电器设备的线束电路进行查找及故障排除。  相似文献   

20.
田永  方瑛 《汽车电器》2014,(7):11-13
车门线束是整车线束的一部分,是连接电源和电器元件的通道。本文结合广汽菲亚特某车型,对车门线束的功能进行实例分析,从固定方式、线束走向、防水措施、防磁措施、防损措施、接插件的选择与匹配等方面,对车门线束的布置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达到优化车门线束的布置与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