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电动汽车热管理已成为保障车辆宽温域环境适应能力、电池热安全和乘员舱热舒适性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对电动汽车的能耗,特别是高低温环境下的整车能耗有着显著影响。随着车辆电气化和智能化的快速发展,与传统汽车相比,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和发展路线在动力系统、空调系统等子热力系统和整车层面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巨大的进步。综述了国内外电动汽车热管理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电池、电机、热泵空调等子系统和整车集成热管理系统的技术进步,总结了当前电动汽车热管理亟待突破的技术重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电动汽车满足于节能和减排的性能要求,从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三方面对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述,总结了现有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北汽E150EV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整车控制器(VCU)、电机及电机管理系统、电池及电池管理系统3部分组成。整车控制器(图1)主要用于判断操纵者意愿,并根据车辆行驶状态、电池和电机系统的状态合理分配动力,使车辆运行在最佳状态。VCU一方面通过自身数据采集模块获取驾驶员需求信息,另一方面与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电动辅助系统等部件组成CAN总线网络,可以实时获取当前整车状态,电机、电池、电动辅助等部件的参  相似文献   

4.
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及前景(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景作了概略介绍,并从技术一经济的角度出发,对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作了综合评述,并展望了电动汽车技术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以驱动电机、电子元器件、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电动汽车零部件以及以燃料电池为代表的新型电动汽车的相关技术及未来发展前景,并进行了展望。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均有着其独到的技术优势。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其终将在公路运输领域得以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结合各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政策,介绍了当今电动汽车所采用的主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等,并进行优劣势对比;阐述动力电池的热管理技术,并对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汽车标准制定工作进展情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电动车辆技术委员会于1998年3月成立,2009年8月,第三届电动车辆分委会换届,建立混合动力汽车标准工作组、燃料电池汽车标准工作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标准工作组、驱动电机及控制器标准工作组。  相似文献   

8.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本文对电动汽车三大核心技术-驱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池及其管理技术和整车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研究,指出电动汽车在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电动汽车的性能和安全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驱动电机电路是否可靠。本文分析驱动电机电路故障对车辆性能、能效及安全的潜在影响,并探讨故障预防策略及快速排除技术。  相似文献   

10.
路智军  刘勇 《驾驶园》2013,(7):50-53
他于1982年赴美留学,1990年获得威斯康辛大学电力电子及电机驱动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至2002年期间在福特汽车公司担任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部门经理,长期负责电动汽车用电机驱动系统开发工作。其间主持开发了电池电动汽车牵引电机控制系统、电动转向助力电机控制系统、混合电动汽车用集成启动发电机系统、燃料电池汽车用带辅助DC/DC电源的牵引电机系统、燃料电池用高速高压空气压缩机电机驱动系统等汽车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此外还参与制定了越野车4轮驱动型混合电动车动力系统的选型设计  相似文献   

11.
汽车产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关键产业之一,但是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及能源危机的显现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能源技术纯电动汽车的研究越发成为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成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亮点领域。但是,目前在电动汽车技术中对电池技术的开发研究仍然没有在续航里程和充电难上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也使得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受到制约和限制。本文大胆提出了依靠汽车行驶中的惯性动能理论利用安装在车轮上的发电机发电的解决方案,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惯性动能能量的利用率,对于克服解决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组续航里程和充电难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制造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并且还要对整车的性能进行测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汽车上路的条件。本文主要是将国标要求作为基础来对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滑行能力、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和爬坡能力和能量消耗率和续航里程进行测试,通过实施一定的检测试验方法和配套的相关试验设备来做好检测,并且要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电动汽车的运行性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推进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更好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家排放节能减排要求愈发严格,汽车发展日趋电动化,越来越多的传统汽车厂家都选择在当前传统车平台上开发混合动力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的过渡车型。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为动力电池,由于电池容量小放电倍率高,如不进行主动冷却导致电池的温度急剧攀升。本文主要介绍一种比较先进的电池包双冷却液冷系统设计理念,通过对比当前市场常见风冷系统,从能耗、工况等角度通过对比手法来阐述该设计理念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首先从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出发,对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关键零部件产业及基础配套设施等产业链重点环节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技术、动力电池技术、驱动电机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核心技术取得的进展进行总结。然后,通过对标国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及驱动系统的技术前沿,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基于现状分析,从战略政策、核心技术、研发生产、产业体系、示范推广、产品销售6个方面对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进一步从顶层设计、自主创新、基础支撑、产业生态、配套体系以及商业模式6个方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技术突破方向提供对策建议。最后,对中国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与技术的发展路径进行思考。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布局方面,应合理布局整车及零部件配套企业,推进企业集群化,产业集聚化;纯电动汽车应着重发展一体化电动底盘,加大新体系动力电池的研发力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应重点发展高性能混合动力总成与专用发动机,以及动态协调控制技术;燃料电池汽车应以发展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为重点,同时兼顾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部件的开发。  相似文献   

15.
杨铭 《时代汽车》2022,(2):112-113
在能源匮乏的背景下,新能源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延伸至汽车领域,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21世纪初,国外就开始尝试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但是受到各种外力因素的影响.随着新能源汽车换电技术的发展,换电站的建设成本越来越低,而且新能源汽车换电的标准越来越规范,我国汽车龙头企业逐渐开始研究和推广新能源汽车换电模...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市场保有量愈来愈高,随着而来的新能源汽车后服市场也逐渐新起。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包括能源系统和驱动系统两个大的子系统。能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动力电池和动力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文章归纳总结了动力系统的故障现象,对现象进行故障等级和故障类型的划分。并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故障排除,为维修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汽车工业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对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这就使得电动汽车的研发与应用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和潮流.目前电动汽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的电池技术、驱动电机的控制技术、能量储存技术等方面,而其中的核心关键技术是电能的存储与分配.  相似文献   

18.
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全球关注的焦点,新能源汽车顺势而为,纯电动汽车采用纯电驱动,更加节能、环保。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车辆的安全性、续航里程能力得到了关注,动力电池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车性能,为了提升动力电池系统性能,避免热失控,研究高性能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串联、并联和混联3种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的不同结构特点,文章对3种类型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了未来混合动力汽车能量控制策略研究的发展方向。能量控制策略不仅要实现整车最佳的燃油经济性,而且还要兼顾发动机排放、蓄电池寿命及驾驶性能等多方面要求,并针对混合动力汽车各部件的特性和汽车的运行工况,使发动机、电动机、蓄电池和传动系统实现最佳匹配,兼顾上述各方面要求的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应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越来越被大众认可,文章论述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与发展现状,阐述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驱动电机、电池、电池管理系统的发展概况,并且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其生产工艺与效率必将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