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路》2019,(4)
为了研究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节能减排效果,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建立能耗和碳排放评价体系,分析了原路面铣刨运输、原材料生产运输、混合料生产、混合料施工四个阶段的能耗及碳排放,并对温拌再生技术能耗及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温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期间,原材料生产运输及混合料生产的能耗及碳排放量占主要部分;与热拌技术相比,机械发泡类型温拌技术节能减排效果最为突出,节能率11.1%,减排率10.5%;新集料含水率提高2%,能耗值增加11.42 MJ,碳排放当量增加0.89kg;旧料掺量提高10%,能耗值减少40.97MJ,碳排放当量减少2.27kg;无论从能耗角度还是从碳排放当量角度,四种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为:能源类型旧料掺量温拌剂类型新集料含水率。  相似文献   

2.
《公路》2021,(5)
为了掌握冷拌再生混合料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规律,将其建设周期划分为原材料生产、拌和、运输、摊铺及碾压5个阶段,依据IPCC定义了碳排放评价量化指标(当量CO_2),建立了基于碳排放因子的冷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碳排放模型。以热拌沥青混合料和冷拌沥青混合料作对比,全面计算分析了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施工过程中各环节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总能耗与碳排放较热拌沥青混合料分别降低了56%和50%。其中冷拌再生沥青混合料在原材料生产阶段能耗与排放最大,占整个过程的62.1%和67.2%;施工阶段次之,占15.8%和13.2%。研究成果对于冷拌再生沥青路面建设中各阶段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控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外公路》2021,41(2):41-48
为研究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对建设期碳排放的影响,该文基于碳排放因子法,结合路面工程相关定额,建立沥青路面碳排放二级评价模型,选定3种典型路面结构方案,分析各路面结构中原材料生产、原材料运输、路面施工3个阶段建设期整体的碳排放情况。结果表明:沥青路面结构对各阶段建设期整体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其中原材料生产阶段是建设期碳排放主体,原材料生产与运输碳排放与路面结构层厚度呈正相关,沥青层厚度是路面施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建设期3个阶段中,主要碳排放过程分别为水泥生产、集料运输、混合料拌和。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的节能减排效益,有必要量化就地热再生技术的能耗与碳排放。应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法,根据沥青路面养护施工流程划分了能耗与碳排放的边界条件,提出了沥青路面养护能耗与碳排放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能耗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分别测算了施工中原材料生产、铣刨、混合料生产、运输、摊铺与碾压等过程中的能耗与碳排放。结合实际施工的监测数据,计算分析了就地热再生与传统铣刨重铺的能耗与碳排放,评价了两种养护方式的节能减排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铣刨重铺相比,就地热再生施工技术可以节约能耗55. 1%,碳排放量增加6. 5%,具有显著的资源节约和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5.
沥青路面建设节能减排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沥青路面建设节能减排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沥青路面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从权重结果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指标和污染气体排放指标所占权重较大;在能源消耗指标的下级指标中,原材料生产能耗指标及混合料拌和阶段能耗指标的权重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沥青混合料建设过程碳排放源的调查分析,采用清单分析法,构建沥青混合料建设过程碳排放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建立碳排放量数学计算模型,以每延米高速公路碳排放量为计量单位,计算典型高速公路的碳排放量并确立碳排放关键环节。结果显示,碳排放关键环节是混合料生产阶段和原材料生产阶段,分别占总碳排放量的67.88%、28.58%。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泡沫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在拌和、运输、铺筑过程的能耗与碳排放,采用定额法和热力学平衡方程计算施工能耗;利用混合料生产过程污染物的排放因子和计算得到的生产环节标准煤消耗量,计算施工中的碳排放及有害气体排放量.施工能耗计算结果表明,拌和时集料加热环节是泡沫温拌橡胶沥青混合料施工的主要节能环节,相比于热拌橡胶沥青混合料...  相似文献   

8.
针对降低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生产、施工、管养过程的碳排放问题,开展对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包括原材料准备、原材料运输到生产基地、混合料生产拌和阶段在内的生产过程碳排放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将排水性沥青面层OGFC沥青混合料的生产过程划分为材料准备和混合料生产拌和两个阶段,根据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材料准备方案、生产工艺等,按排放因子法计算系统边界内各阶段的碳排放,分析各分项碳排放占比,提出合适的碳减排措施。以上海市浦东新区高等级道路金海路改建工程为例,对研究提出的碳排放计算方法和碳减排技术进行实际应用分析,结果显示碳减排效果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浅谈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刚 《交通科技》2013,(6):54-56
针对沥青路面的开裂、泛油、油包、车辙、推拥、路面平整度、衰减速度快、松散、剥落,以及坑洞产生的原因,提出施工过程中控制好沥青路面原材料的质量,清理与检查基层表面,铺筑沥青面层试验路段,控制好施工阶段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压实的质量等措施,以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公路》2015,(12)
分析了三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和两种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获取和施工能耗。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物化能耗高于沥青混凝土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物化能耗中水泥贡献比例最高。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原材料物化能耗中沥青贡献比例最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能耗远高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其中全厚式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阶段能耗最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能耗主要发生在拌和阶段,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能耗主要发生在摊铺成型阶段。综合考虑材料物化阶段和施工阶段总能耗,两种路面结构类型都是原材料物化阶段能耗占非常显著的比例,特别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该比例高达95%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土木工程行业低碳化发展进程,以碳排放评价作为切入点,开展高速公路桥梁和路基建设方案比选研究。依托德余高速公路工程,将建设过程碳排放边界定为材料生产、运输和机械运行等3个阶段,从减少材料生产和运输碳排放角度出发,提出隧道洞渣填方路基代替桥梁的建设方案,并基于敏感性分析法和KCO模型对爆破参数进行优化以避免洞渣二次破碎,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案的碳排放,结果表明:材料使用量对桥梁施工阶段碳排放影响较大,材料生产碳排放占比81.2%,桩基和上部结构占据碳排放绝大部分比例;施工机械运行是路基施工阶段碳排放产生的主要原因,碳排放占比95.4%。路基方案的总碳排放量较桥梁方案降低90%,通过减少路基材料生产降低碳排放效果显著,为类似工程建设方案比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中国多条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过程中混合料的生产、运输、摊铺及碾压等环节碳排状况展开详细调查,确定了碳排放清单;根据工程实际状况,建立了适用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建设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分析了各高速公路碳排放量;通过各环节碳排放比重及权重系数分析,确定了沥青路面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即集料加热、沥青加热和拌和过程,分别占碳排放总量的66.58%、14.39%和12.29%;在此基础上,量化对比分析各环节碳排放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建设技术方案。研究成果可以实现公路建设由高碳排放模式向低碳排放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了降低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碳排放,对沥青路面各施工机械设备消耗的电能和燃油进行分析,根据燃油和电能的热值与碳排放因子,采用理论法构建了沥青路面施工机械碳排放测算模型。在满足益娄高速公路路面施工沥青混合料供给以及施工工期的情况下,介绍了3个不同型号组合的沥青路面施工机械设计方案。通过运用沥青路面碳排放测算模型,测算得到施工机械方案1、方案2和方案3碳排放当量分别为:21 869、23 722和29 346 t。研究表明,方案1施工机械碳排放当量为最小方案,是最适合益娄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施工机械方案。此外,计算结果表明,在沥青路面施工碳排放总量中,沥青拌和站碳排放量所占比例大于87. 0%,是影响沥青路面碳排放的关键施工机械,为此,本文提出了3个降低沥青拌和站碳排放措施,为沥青路面低碳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7,(5)
为研究养护期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同养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将沥青混凝土路面养护工程划分为材料生产、运输及施工3个阶段。将产品清单与碳排放系数相乘,以定额法为主,理论法为辅,建立各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计算了铣刨摊铺、就地热再生、厂拌热再生、薄层罩面以及微表处等5种技术碳排放强度,量化分析不同技术优势特征以及不同旧料掺量下的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就地热再生技术机械施工阶段碳排放量最多,达到77%;而其他养护技术材料生产阶段碳排放量最多,达到70%以上;与铣刨重铺技术相比,就地热再生、微表处、超薄罩面和厂拌热再生碳排放降幅分别为37.6%、26.9%、19.8%和12.5%;对于厂拌热再生技术,RAP掺量对厂拌热再生减排效果显著,旧料掺量提高10%,碳排放强度下降0.6kg/(m~3·年)。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质量是沥青路面施工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拌和准备阶段、拌和过程和拌和后期等阶段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认为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相辅相成,共同影响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不均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沥青混合料设计角度,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类型、级配设计对沥青路面不均性的影响;分析了在沥青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性质和管理、混合料的拌和对保证沥青路面均匀性的重要性;结合沥青路面的现场施工,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摊铺、运输和碾压与沥青路面均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类型和原材料、加强对原材料的管理、正确进行沥青混合料的设计、采用合适的拌和、运输方式和摊铺、碾压工艺,有利于提高沥青路面的均匀性.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可能在原材料堆放、沥青混合料拌和、转运和摊铺过程产生离析现象,为了解决沥青路面的离析问题,提高沥青路面的施工质量,结合实际工程,对沥青路面离析的种类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可为类似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调查研究目前国内沥青路面建设和运营阶段能源消耗与气体排放现状,收集路面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流程以及施工工艺参数,分析影响沥青路面节能减排的关键因素,论证生命周期理论用于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的可行性,选择基于流程的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用于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分析,以定额法和排放因子法为基础,提出沥青路面节能减排量化计算方法,为沥青路面新型环保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先进的施工技术的应用是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提供科学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从材料开采加工和建设施工两个阶段对高速公路改扩建路基路面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做出计算研究,探索了河北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能耗水平、施工用能模式,具体得出京石改扩建JS13标段路基路面单位工程二氧化碳排放量,找出了影响碳排放的关键环节,以此为切入点,采取具体的节能减排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G75兰海高速公路临洮~渭源段建设项目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了原材料质量、原材料运输过程、场站拌和过程、混合料运输摊铺碾压等全过程动态监控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改性沥青反应温度、改性剂添加量,原材料运输过程GPS全程定位,拌和温度、级配、油石比,摊铺碾压温度、速度、碾压遍数等过程进行实时监控,监测数据通过3G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并对不合格数据实时自动报警,项目管理者实时予以纠偏,能够达到实时动态监控的目的,从而确保沥青路面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