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建民 《经济导报》2007,(49):32-33
外界常常将目光集中在台湾岛内选举与政治斗争上,而忽视经济以及与两岸经济柜关的事情,特别是一些看似小事却责为两岸经贸往来的大事。年初,大陆决定停止砂石出口後,很快对台湾砂石与建筑行业产生重大冲击,引起台湾有关部门与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经过数月的努力,海峡两岸在务实的基础上,大陆对台砂石出口有望在近期恢复,  相似文献   

2.
一年一次的两岸交流活动举行至今已是第四届,与四年前相比,两岸合作的氛围愈加浓厚,同胞情谊愈加深切,收获也更大。今天的地球越来越小,而中华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大,两岸携手并进,就一定会形成势不可挡之力。在两岸开放之初,看到一批企业转道大陆生产自行车,留守于台湾的企业随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元旦,陈水扁抛出了“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紧缩性经贸政策,企图阻挡曰益发展的两岸经贸关系,然而一年来的检验证明,这个来自於“台独”政治意识,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政策,受到台湾经济界愈来愈强烈的质疑以及内外环境的多种冲击,已难以为继。最近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台商投资大陆并未造成台湾产业空洞化,而是台湾的投资环境导致台湾投资水平下降和经济停滞。预期在未来两年,台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会有小幅松动,以企业投资个案处理代替全面松绑的可能性较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周忠菲 《经济导报》2010,(1):108-111
2009年7月.中国商务部台港澳司发布的统计显示.大陆与台湾的两岸贸易额为50.3亿美元,同比下降55.5%。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表示,大陆和台湾经济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经济界也认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是造成两岸贸易额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10,(31):37-37
“龙愿2010两岸四地青年高峰会”於8月4日在港举行,200多位来自80间两岸四地大学的青年学子聚首一堂.就两岸四地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探讨,借此增加参与者对中国及各城市发展的认识.从理性的探讨中学习包容与体谅、加深民族认知。  相似文献   

6.
夏新 《经济导报》2007,(16):32-34
“台交会”十年来两易其名,先是增加了“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其后又增加了“进口”,两次改名反映出两岸经贸交流日益密切之势,这十年间,两岸贸易额也从200多亿美元,增加到超千亿美元。“台交会”增加商品进口功能,将为台湾优秀商品进军大陆提供更便利的通道,也显示出祖国大陆对发展两岸经贸关系的积极态度。[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盛九元 《经济导报》2007,(46):26-27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有关对台政策的表述,体现出三点新意。台湾政经情势以及两岸关系将会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变化。今后两岸经贸关系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新的调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何洁霞 《经济导报》2010,(22):44-45
台湾着名企业家、被誉为“台湾观光业教父”的严长寿对记者说,自扩大两岸直航以来,大陆观光客到台湾旅游人数大幅增加,对台湾旅游业是一利多,而未来大陆将会是台湾很大的市场所在.他认为应该谨慎地针对客源平衡发展,要确保旅游品质,不要只靠短打得分,应该利用文化旅游吸客,才可奠定台湾观光业永续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9.
陈苹 《经济导报》2007,(13):24-26
随着两岸经贸交流日益扩大,“小三通”促进了金门的经济社会转型。金、马民众从地方建设与自身的利益出发,争取在两岸关系中获得新的定位,成为两岸“三通”与“和平统一”的试验区,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以新的战略高度显示其活力与吸引力,已引起台湾产学界及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可小看“小三通”潜在的“扩大空间”与“延伸能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杨剑 《经济导报》2006,(25):26-27
台湾避免边缘化的途径只有一条:台湾的东亚政策必须以建立两岸互信机制为突破口,以强化台湾经贸领先地位为首要目标,进而在东亚的经济整合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样才能化解大陆对台湾向外发展经济的阻力,才不至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赵晨 《经济导报》2007,(49):34-35
台商在大陆发展的问题有多个侧面,但是无论哪个侧面都要放到两岸和平的基本构架中谈。潘汉唐认为,两岸关系发展何去何从,两岸如何交流的作用不可小觑,好的政治局面会对台商有很大正面作用。他相信,明年台湾的选举,无论是马、谢谁当选,两岸交流都会更好。他指出,全球化的今天是自由竞争的时代,台当局的经济封锁已经力不从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金蓓蕾 《经济导报》2007,(36):34-36
沪台金融界业者认为,两岸金融业可合作的事很多,但由於当前的政治因素,合作却非常少。如何突破两岸金融合作的政治障碍?专家认为,可否借鉴欧盟的做法,在两岸和港澳形成一个金融共同体,四地都有自己的金融监管,监管的标准要趋同,这样四地的金融企业可以互相介入对方做业务,逐渐形成大中华金融市场和共同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由中国公路学会、台湾中华道路协会、香港公路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联合创办的第四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2015年11月26日至28日在澳门举行。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从2012年开始,由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的中国公路学会、台湾中华道路协会、香港公路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联合主办。首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于2012年10月24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第二届两岸四地公路交通发展论坛于2013年11月5日在台北市举行;第  相似文献   

14.
周忠菲 《经济导报》2010,(15):41-44
30年来,两岸经贸关系在符合双方相互利益的基础上,快速而稳定地发展。时至今日,两岸经贸关系已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的重大议题。出现众多国家与地区关注两岸经贸,积极准备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前景作出分析与反应这样一种充满活力的局面。两岸经贸关系已经提升到与两岸四地经济合作,与东亚地区经济繁荣密切相关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台湾经济的低迷状态,甚至有人断言台湾经济已不可能再现高速增长。这是以惯性思维判断事物发展。两岸“三通”,尤其是在此基础上两岸如能尽快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定,台湾经济将具备重新起飞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盛九元 《经济导报》2007,(24):24-25
两岸经贸关系与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台湾当局恰恰是在这一关键性的问题上罔顾事实,不断设置障碍。在台湾当局执政下,不知不觉中将台湾顺应国际潮流的优势丢失,把台湾变成逆世界潮流而动的一个区域,在全球潮流中自我设限、自我封闭、自我矮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经济导报》2007,(45):24-25
台湾经济对大陆的依赖不断加大,也使台湾股市对大陆的经济发展变得越来越敏感,大陆的宏观经济政策,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两岸关系在政治层面的波动,这些方面都会对台湾股市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有些因素更是重大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黄定光 《经济导报》2010,(27):37-37
上月底的6月30日,两岸签署酝酿多时的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有意见认为香港作为两岸的桥梁角色将因此而逐渐消失,亦有评论指有助拆除两岸经济藩篱,打造两岸四地在内的大中华经济发展圈。概括而言是有危亦有机.重要是我们如何去掌握当前形势,为未来作好部署,继续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19.
香港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近期表示,香港低估了两岸直航对本地的负面影响,他呼吁香港与台湾应多加交流。  相似文献   

20.
台湾宜兰县旅游署署长游文祥向本报记者透露,苏澳港可望纳入直航。宜兰“县政府”一直以来都努力争取,很遗憾,二次陈江会协议后,台湾第一批开放11个对中国直航的港口中,却没有苏澳港的份。再经“县政府”不断努力争取下,近日终於获得原则同意,将苏澳港列入第二波两岸直航的开放港口名单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