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长大隧道施工中通常穿越断层破碎带,在裂隙水发育的断层破碎带发生突泥,将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结合北同蒲取直线雁门关隧道破碎带突泥施工处理实际,介绍了封闭掌子面、临时套拱加固临近突泥段初期支护、施作50密排双层超前小导管及上弧初期支护、突泥段套拱施工、左右交错开挖下导并施作初期支护、施作仰拱及二衬等断层突泥处理方法,对同类隧道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志强  岳华 《铁道建筑》2011,(12):77-79
本文从甘泉黄土隧道突水涌泥处理的过程入手,介绍了黄土隧道突水涌泥的处理工艺,包括原因分析、处理方案及处理后的开挖、支护、二次衬砌施工以及施工中的安全质量保证措施,并对黄土和软弱围岩隧道的突水涌泥施工方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突水突泥是隧道施工过程中常遇的现象,给工程施工造成的危害性极大.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八座一级风险隧道之一,地下暗河、岩溶、高压、富水、溶腔等不良地质广布,施工中多次遭遇特大型突泥突水.本文通过对该隧道突水突泥现象研究,分析各种岩溶隧道突水突泥影响因素,探讨隧道突涌水整治问题.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1)岩溶隧道突涌水与其穿越地层的岩溶空腔(溶腔、溶隙等)的静水储量大小密切相关,与溶腔内的水压高低有关,与地表及地下水系的连通性有关;(2)隧道穿越高压、富水、岩溶地层时,应重视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工作,特别推荐超前水平钻孔和周边钻孔相结合的方法,探明开挖前方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特征、溶腔的边界情况,提前采取可靠的工程措施,以达到“保证施工安全、确保结构稳定、保障安全运营”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在策马村隧道斜井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兴长大铁路隧道施工建设过程中,经常遇到构造断层、溶洞及其它不良地质构造等情况,造成突水、涌泥或塌方等地质灾害,往往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施工过程中辅以斜井,增加开挖工作面,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缩短工期.然而,在斜井位置的选定和掘进过程中,地质情况的不明往往增大了施工困难.以太兴铁路策马村隧道斜井为工程背景,结合现场地质详勘报告,综合TSP超前地质预报、地质雷达超前预报、超前地质水平钻孔和工程地质资料,对策马村隧道斜井在开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含水或夹泥构造、断层发育情况进行了综合地质超前预报,开挖揭露验证了综合地质超前预报技术的实用性和可信性,对类似铁路隧道工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旧堡隧道地处区域性构造交汇部位,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断裂构造兼具压扭性推覆构造特征及张扭性断裂特征,导致岩体结构复杂,围岩破碎且承压富水,地下水赋存状态及运动规律受开挖扰动影响明显,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发生“突水涌泥、隧道收敛变形大、初支侵入限界、二衬裂缝”等施工灾害.本文根据旧堡隧道的施工实践,总结了构造交汇区岩体结构特征,介绍了旧堡隧道在穿越构造交汇区时所采取的施工技术以及地层加固措施,对构造交汇区变质岩隧道突水、涌泥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梁府台隧道塌方冒顶段为下第三系砂岩夹泥岩与白垩系泥灰岩夹页岩的接触带,围岩总体上成岩作用差,开挖过程中因突泥涌砂造成塌方冒顶。本文从地质情况的突变性和施工的规范性等方面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根据实际施工条件及工期要求,制定以超前大管棚配合帷幕注浆的处理方案。大管棚对于塌方冒顶段加固效果良好,提高了塌方段围岩的整体性,改善了隧道结构的受力。帷幕注浆加固可以很好地处理本隧道出现的突泥涌砂,防止了开挖过程中出现围岩失稳,降低了隧道塌方段施工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复杂的岩溶隧道易发生突水突泥安全质量事故,为了对隧道前方地质富水状况进行准确的探测,给隧道安全、快速施工提供超前地质依据。研究结果:通过结合水平超前钻探验证,证明在岩溶隧道依靠高密度直流电法对岩溶富水情况探测较为准确,为防止隧道发生突水突泥,保证安全、快速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某隧道进行突水涌泥风险评估,通过对现场地质情况及初步设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对隧道进出口段、易发生突水涌泥段及其它段进行了突水涌泥风险的初步评估,分析了各分段突水涌泥风险可能性并得到以下结论:当地质条件满足"富水、高压以及不良地质"就具备了突水涌泥的客观条件,开挖工法和相关的辅助措施对突水涌泥灾害的发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易发突水涌泥段进行了风险评价,给出了一级、二级评价指标及各自权重,同时参照国内外隧道工程经验,对突水涌泥风险源进行了辨识与排序,排序结果依次为:破碎岩体—地表水、基岩裂隙水—超前支护—台阶法—超前预报、监控量测—雨季降水。可为各种隧道突水涌泥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厦深铁路梁山隧道软弱带涌水突泥段为研究对象,应用工程地质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揭示了开挖面失稳及地表形成陷坑的发生机制,即软弱带的物理力学性质和空间分布特征是导致开挖破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采用"水平旋喷预加固+大管棚超前支护"的超前支护技术加固软弱带的治理措施,并运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治理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
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1·21突水突泥抢险治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通过介绍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突水突泥过程、抽排水试验,地表深孔施作堵水塞,对施工过程中开挖揭示堵水塞施作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第一次堵水塞失效原因,探讨堵水塞机理,并对堵水塞今后施作提出技术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抢险积累经验.研究结论:隧道发生突水突泥后,若突水物以泥砂为主,采取抽水措施难以达到目的,应采取堵水塞措施.堵水塞对马鹿箐隧道突水突泥治理是成功的.堵水塞设计长度除进行抗剪强度验算外,应根据工程突水突泥介质特征和注浆机理确定.马鹿箐隧道突水突泥介质为粘性土和水,堵水塞注浆机理主要表现为挤占沉积作用和水化固结作用,同时受地表降雨和间断注浆影响,产生浆液结石体层间浮积作用,因此,堵水塞长度应取10~20倍洞径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