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司康 《汽车与配件》2014,(28):56-59
改性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农业、建筑、电子电器、轻工及军工等行业领域。尤其汽车行业是改性工程塑料应用的新兴领域,我国汽车消费潜力巨大,很有发展前景。因此,改性塑料的技术进展与应用,是目前塑料行业一个很热门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以废旧橡胶和塑料为改性剂,采用合理的制备工艺对基质沥青及混合料进行改性,并通过动态剪切流变试验对单相改性和复合改性沥青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相改性,复合改性明显改善了沥青的高温性能和感温性,但会使其抗疲劳性能有所降低;橡胶、塑料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性指标的变化趋势与温度区间有关,综合确定最佳的橡胶、塑料比例为7∶3。  相似文献   

3.
可在线涂装或免涂装的热塑性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随着塑料改性技术的发展,适应在线涂装以及自带色免涂装的热塑性材料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4.
路用沥青聚合物改性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沥青的聚合物改性方法分物理共混和化学共混。本文介绍沥青的了聚合物反应改性的化学基础和各种改性反应。热塑料弹性体SBS反应改性所得路用改性沥青的性能优良。我国以该反应改性技术建设的5万吨/年改性沥青生产装置即将投入生产。  相似文献   

5.
ABS、PP及其改性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ABS、PP及其改性塑料的发展趋势以及在轿车零件中的应用,并提出开发既满足耐光照要求,气味小,又阻燃的添加剂是目前改性塑料研究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塑料在汽车制造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汽车塑料化所遇到的问题,主要介绍了几种由纳米材料改性的特殊功能塑料,如抗菌、增韧增强、阻燃,导电以及抗紫外线防老化塑料等的特性,功能及应用领域,最后对纳米功能塑料在汽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以塑代木制作车箱垫板开发研究的过程,利用塑料填充改性机理,在进行塑料原料,填加剂选择基础上,进行塑料填充改性工作。经过样品检测,产品生产直至实际装试验,证明研制,开发的塑料垫板完全能够替代木材制作车箱垫板。通过本项目的开发研究,拓宽了塑料材料的在汽车上的应用领域,节约了木材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为在汽车中逐步取消木材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汽车与塑料     
常见塑料品种及名称见表4。表列塑料并非全部产品,但汽车工业所需的热塑性和热固性两大类塑料产品中的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都已有所涉及。其中用量较大的通用塑料以☆表示,五种工程塑料以☆☆表示,后者已列为世界五大通用工程塑料。值得注意的是橡胶和塑料共聚或相互改性的高分子材料,多用于悬挂的减振元件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用丁苯橡胶和废塑料薄膜作为改性剂对沥青进行复合改性。发现丁苯橡胶能和加速塑料在沥青中的溶解;改性后沥青的高低温性能均得到明显改善,且复合性性效果优于二者单独改性之和。  相似文献   

10.
塑料和钢铁的主要区别之一在于膨胀系数不同.但对塑料材料进行改性可以缩小这种差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容重增加法分析边坡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岩土变形的影响,岩土体的本构关系采用完全弹塑性模型,强度采用修正的Drucker-Prager屈服准则,以边坡最大水平位移增量与计算重力加速度增量之比达到极值作为边坡破坏的标准。文中对一工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临界破坏状态时边坡的等效塑性应变图来确定潜在滑动面,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土壤变形的一种塑性模式,提出了一种振动压路机压实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探讨了振动压实中机架与振动轮的运动规律,并对激振力减少、土壤刚度变大和塑性变形增大等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发现了一些对压路机设计有参考价值的新现象  相似文献   

13.
李辉  罗雪  张裕卿 《中国公路学报》2020,33(10):115-124
沥青的开裂和塑性变形是疲劳损伤过程中的2个耦合子进程。为了分离沥青在疲劳损伤阶段的开裂子进程及塑性变形子进程及寻求疲劳损伤进程与2个子进程的关联特征指标,基于能量力学法及动力学理论研究沥青的疲劳损伤进程、开裂子进程及塑性变形子进程。首先采用能量力学法从沥青疲劳损伤阶段不同温度下的累积总耗散伪应变能(DPSE)分离出开裂导致的累积耗散伪应变能(DPSEc)及塑性变形引起的累积耗散伪应变能(DPSEp);然后采用三参数模型来匹配沥青疲劳损伤进程、开裂及塑性变形子进程的耗散伪应变能,获得了能够定量描述能量耗散演变快慢的特征能量变化率;最后基于动力学理论建立沥青疲劳损伤阶段的特征能量变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并确定表征沥青疲劳损伤进程的动力学指标。结果表明:基质沥青及SBS改性沥青的DPSE,DPSEc,DPSEp的特征能量变化率与绝对温度倒数呈线性关系,DPSEp的特征能量变化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而DPSEc的特征能量变化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沥青塑性变形发展变快,而开裂则减缓;SBS改性沥青疲劳损伤进程、开裂子进程及塑性变形子进程的活化能(163.9,70.1,91.6 kJ·mol-1)均大于基质沥青相应进程的活化能(94.0,47.0,45.8 kJ·mol-1),这表明SBS改性沥青抗开裂性能及抗永久变形性能均好于基质沥青;此外,SBS改性沥青及基质沥青疲劳损伤进程的总活化能等于开裂子进程及塑性变形子进程的活化能之和。因此,可通过活化能这一动力学指标将沥青疲劳损伤进程、开裂子进程与塑性变形子进程进行关联。  相似文献   

14.
以橡胶粉的目数、掺量、沥青拌和时间和拌和温度作为4个评价因素,建立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配比方案,采用各因素水平下的改性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伸度、弹性恢复以及布氏旋转黏度五个指标评价沥青性能,并分析了各因素在橡胶沥青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40目橡胶粉在掺量为25%,拌和温度为195℃搅拌1 h得到的改性沥青的性能最好。通过橡胶粉物理膨胀与化学脱硫作用,在合理的橡胶粉目数、掺量、搅拌时间以及搅拌温度下,沥青的塑性和黏性得到提高,改善了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和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李莹  张爱花 《路基工程》2023,(1):113-119
为制备废旧轮胎胶粉(WTR)高黏改性沥青,将WTR和APAO改性剂按照一定比例复配后对基质沥青进行复合改性,通过高黏改性沥青评价体系指标、WTR复合改性沥青针入度评价体系指标,评价WTR/APAO复合高黏改性沥青性能,优化WTR/APAO复配方案;通过动态力学流变性能试验分析复合改性沥青的动态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掺加WTR和APAO能显著提升沥青的60℃动力黏度、170℃运动黏度、黏韧性、软化点和25℃弹性恢复率,同时降低了针入度;随WTR、APAO掺量增大,WTR/APAO复合改性沥青的能量损耗因子逐渐增大,复合改性沥青发生相同的塑性变形所需外力增大,WTR/APAO复合改性沥青表现出良好的阻尼特性。增大WTR和APAO掺量显著改善OGFC-13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综合路用性能,20%WTR+6%APAO、20%WTR+8%APAO比14%TPS改性OGFC混合料有更好的综合路用性能与抗疲劳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16.
日本高速道路桥梁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阐述日本高速道路桥梁抗震设计经过多次地震的洗礼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历程。特别是经历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后,日本道路协会两次修改抗震设计规范。规范中考虑了巨大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提出了延性抗震设计和性能抗震设计方法。这对我国完善公路桥梁抗震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沥青改性方法的研究 ,基于提高改性沥青单位小时产量的目的 ,探索出利用高速剪切和二次泵技术实施沥青改性。这种加工技术突破了以往沥青改性采用的“胶体磨”技术 ,适用范围广 ,可加工不同种类的改性沥青 ;采用该种加工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 ,产品的技术指标满足甚至超过规范要求。通过研制出的改性沥青生产设备制备出 PE、SBS、化学网构改性沥青等 ,而且将这几种改性沥青已应用于实体工程。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以修正塑性功为硬化参数的双屈服面模型基础上,对上海软土进行了三轴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拟合,得到了双屈服面模型的相关参数。应用该模型对上海软土地区的深基坑变形进行计算,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两者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江苏九圩港闸工程为实例,介绍了GYF混凝土电渗透防渗复碱系统对混凝土进行碳化治理的技术;介绍了PU5工程橡塑作为一种新型无溶剂、无污染的绿色材料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JSAE Review》1996,17(1):51-57
Plastic intake manifolds have already been installed in many models of European passenger cars. They are produced using a melt core molding technique with a low melting point alloy. We are the first company in the world to develop this new production technique which is a combination of blow and injection molding. Subaru employed this new plastic intake manifold on super-charged 0.66-litre engines of the Sambar Dias for the domestic market in 1992.This paper shows the 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eatures of this new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