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6 毫秒
1.
C50高性能混凝工配制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光 《铁道建筑》2007,(11):98-100
针对客运专线箱梁大量采用C50高性能混凝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品牌的外加荆、不同掺量的单掺法和双掺法分别进行了配合比组合试验,对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性能研究,得出较为理想的C50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配合比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成功配制C50双掺耐久性预应力混凝土,改善了混凝土拌和物性能和工作性能。  相似文献   

3.
采用TK-S无碱液体速凝剂和硅灰配制C50高强喷射混凝土,并对其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抗冻性能及抗渗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K-S无碱液体速凝剂配制的C50高强喷射混凝土,其28 d抗压强度为56 MPa,为基准混凝土抗压强度的108%;90 d收缩率为0.016 9%,与基准混凝土收缩率相当;经300次冻融循环,相对动弹性模量为97.3%,质量损失为1.18%,未发生冻融破坏;当渗透压力为1.3 MPa时,渗水高度为54.3 mm,无碱液体速凝剂对于喷射混凝土的渗透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获取!水河特大桥主梁用C5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优化配合比,对单掺粉煤灰、矿渣以及粉煤灰与矿渣复掺后均为20%条件下的C5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矿物掺合料的掺入,均大大抑制了C5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的增加,在同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与矿渣的复掺与单掺粉煤灰或单掺矿渣相比,其抑制C5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徐变增加的效果明显,与基准混凝土相比,其抑制效果更显著。粉煤灰与矿渣复掺20%的C5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技术解决了!水河特大桥混凝土结构超高泵送、低徐变等技术难题,对类似工程的高强混凝土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可为相应规范的修订积累原始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蒸汽养护工艺和纯硅酸盐水泥配合比易影响预制混凝土管片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问题,提出采用偏高岭土与粉煤灰复掺配制免蒸养管片。试验结果表明:掺入偏高岭土可显著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在自然养护条件下达到管片脱模强度要求,实现免蒸养;掺入偏高岭土可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干缩性能和抗碳化性能;偏高岭土与适量的粉煤灰复掺可弥补单掺偏高岭土抗裂性能不足。  相似文献   

6.
人工混合砂在轨道交通工程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人工混合砂、天然砂对轨道交通工程C35 P10防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取合适比例人工混合砂配制出的混凝土工作性能、早期抗压强度、抗渗性能和碳化性能均优于天然中砂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和干缩性能稍逊于天然中砂混凝土。人工混合砂可替代天然砂用于配制轨道交通工程C35 P10防水混凝土。  相似文献   

7.
采用TK-S无碱液体速凝剂和硅灰配制C50高强喷射混凝土,并对其抗压强度、体积稳定性、抗冻性能及抗渗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TK-S无碱液体速凝剂配制的C50高强喷射混凝土,其28 d抗压强度为56 MPa,为基准混凝土抗压强度的108%;90 d收缩率为0.016 9%,与基准混凝土收缩率相当;经300次冻融循环,相对动弹性模量为97.3%,质量损失为1.18%,未发生冻融破坏;当渗透压力为1.3 MPa时,渗水高度为54.3 mm,无碱液体速凝剂对于喷射混凝土的渗透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对掺PFAC和高效减水剂的C80~C10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和应用进行阐述.并对C80~C10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采用30 %~50 %的粉煤灰复合超细粉(PFAC)等量取代水泥,1m3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仅390 kg左右,配制出和易性优良(坍落度:210 mm左右)的C80~C100的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并在工程中成功应用.粉煤灰复合超细粉(PFAC)和高效复合减水剂双重作用的结果赋予了混凝土一系列的高性能:高工作性、高强、低干缩、高体积稳定性、优异的耐久性等.  相似文献   

9.
雷涛 《铁道建筑》2020,(3):149-151,157
针对西藏地区矿物掺和料紧缺的问题,研究玄武岩石粉细度、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硅灰复合技术对玄武岩石粉混凝土密实度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比表面积大于600 m^2/kg的玄武岩石粉能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与力学性能;玄武岩石粉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效应不及粉煤灰,当玄武岩石粉与粉煤灰复合使用时,粉煤灰掺量不宜小于20%,玄武岩石粉掺量不宜大于10%;采用5%硅灰复合20%玄武岩石粉,可配制出密实度满足要求的混凝土,该方案有利于减少西藏地区混凝土掺和料不足带来的外运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某轨道交通工程管片设计配合比,研究了蒸养主要参数、养护制度、水泥品种、胶材用量及水胶比等因素对管片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蒸养参数对混凝土脱模强度的影响顺序为:恒温温度>恒温时间>静养时间>升温速率;28 d 强度的影响顺序为:升温速率>恒温温度>恒温时间>静养时间;蒸养能显著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尤其是脱模强度,但会对其后期强度有不利影响;配制C50管片混凝土宜选用 P. O42.5水泥,较优的胶材用量和水胶比分别为420 kg/m3和0.32.  相似文献   

11.
地铁隧道火灾疏散救援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铁隧道内列车火灾的特点,在分析隧道火灾原因、烟气扩散影响和人员疏散时间等基础上,提出隧道火灾排烟模式原则,以及在隧道内采用侧向疏散平台加联络通道、在列车上应用细水雾消防技术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郑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工程为例,全面梳理地铁与综合管廊的空间关系,并按建设时序进行分类,深入研究各种条件下处理地铁与管廊工程的协调方案,从地铁区间、车站附属以及车站主体3个方面提出综合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可实施的解决方案。综合管廊与地铁区间相交时,地铁设计在纵向上加大埋深;与车站附属相交时,根据建设时序选择双方上下层关系;与车站主体相交时,根据建设时序选择合建或者绕避,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地铁车站屏蔽门渗漏风量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广州地铁隧道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及站台设置屏蔽门后的实际情况,利用CFD计算模型分析了车站隧道采用典型气流组织方式下屏蔽门开启时的渗漏风量.分析了渗漏风量对车站公共区通风空调系统的影响,重新认识了地铁车站设置屏蔽门后地铁车站公共区的空调冷负荷.  相似文献   

14.
在高含水软土地层,采用盾构法施工的地铁区间隧道结构一般由管片拼装而成,管缝、螺栓孔、注浆孔等的防水方案应与结构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相匹配。以某地铁工程为背景,对如何解决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结构的防水及其耐久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新建地铁如何满足结构防水需要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介绍南京火车站的站前地下广场西出口基坑上跨既有地铁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为降低基坑开挖的减载效应对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的影响,采用“基坑抽条开挖、钻孔桩抗拔、深搅桩加固地层”的综合施工技术,保证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预测某大厦深基坑施工对邻近地铁隧道的影响,首先计算了该基坑近地铁侧围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得出其最大位移曲线;在此基础上,采用半经验、半理论的方法对地铁隧道处土体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进行计算,以此来保守估计地铁隧道的结构变形.  相似文献   

17.
高岩温低湿环境下铁路隧道混凝土耐久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托在建铁路隧道工程,针对高岩温对隧道衬砌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室模拟现场高岩温、低湿度的施工环境,研究高岩温对纯水泥混凝土、单掺粉煤灰混凝土和双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并从微观形貌方面分析高岩温对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高温、低湿养护环境下,3种配合比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均随养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单掺粉煤灰混凝土最好,纯水泥混凝土最差;抗碳化性能基本相当;微观上分析单掺粉煤灰混凝土结构更密实、孔隙率更小。  相似文献   

18.
以深圳北环电缆隧道南线下穿深圳既有地铁2号线岗厦北站-华强北站区间工程为依托,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新建电缆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地铁线路时对既有地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既有地铁的竖向沉降随着电缆隧道与既有地铁交叉角度的增加而减小;电缆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会对既有地铁结构产生扰动,使其结构发生变形,最大沉降值发生在掘进掌子面后方15~20m;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趋势接近。  相似文献   

19.
地铁车站综合接地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地网做为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是我国地铁车站综合接地系统通常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地铁工程杂散电流的防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实现综合接地网“外引接地,绝缘引入”的设计思想,工程实践中应采用新型的接地引出装置,并在其穿越地铁车站结构底板时采取相应绝缘及防水措施,同时综合接地系统采用的材质也应有所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深圳新建地铁3号线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分析方法,对爆破施工新建地铁隧道与既有运营地铁的相互动力响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爆破振动作用下,既有地铁隧道二衬的最大拉应力、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振速均位于仰拱中心处,仰拱、拱脚、边墙及拱顶位置处的最大竖向位移和最大振速依次减少;开挖进尺为1m时,仰拱中心振速超过了爆破安全控制标准,因此在施工中应对既有地铁隧道二衬的振速进行重点监测,为安全计,建议将开挖进尺设计为0.5m;既有地铁运营对新建地铁隧道产生的最大位移为0.22 mm,最大附加弯矩为750 N·rn,最大附加轴力为30 kN,说明既有地铁运营对新建地铁隧道的影响较小,在新建地铁隧道设计和施工时可以不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