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客运专线,尤其是高速客运专线.一般都是双线自动闭塞线路.区间平图通过能力与站间距离关系不大,车站的设置主要取决于客运的需要。但同一线路上如果既运行高速列车,又运行速度相对较低的普通跨线列车,则区段内高速列车必然要越行普通跨线列车.此时.同一区间内高速列车与普通跨线列车运行时间之差,将决定非平图区间通过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城际铁路中间站布置形式对站站停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给出各种中间站布置形式的适用范围。研究结论:针对城际铁路开行大站停和站站停2种城际列车、采用越行模式的运输组织特点,分析计算了不同中间站布置形式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研究认为:本站不发生越行作业且以大站客流为主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采用无到发线形式;以大站客流为主、站站停列车基本不组织追踪运行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采用设2条到发线、侧式站台形式;以站站停客流为主的城际铁路中间站宜选择设2条到发线、岛式站台形式;以站站停客流为主、且有其他城际线接轨的中间站宜选择设4条到发线、岛式站台形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高速铁路高、中速列车混跑模式下,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不同速度等级列车待避或越行对线路我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定量分析了三种不同越行方式对高速铁路本线通过能力和反向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得出了增设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影响程度随高速铁路站间距离、中高速列车速差、列车最小追踪间隔、列车越行方式以及运行图结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当双向行车量不均衡,某一方向行车量较大时,在长度接近或超过60km的区间设置渡线,利用渡线和反向线路组织列车区间越行,可提高行车量较大方向的区间通过能力,当双向行车量较大且较均衡时,为避免降低反向线路的通过能力,一般不宜组织这种越行。当中速列车利用区间渡线和反向线路车待避高速列车时,使增设越行点所产生的中速列车额外扣除时间降至零在最小区间距离,以及有关铺图结构、计算方法等,同样适用于高速铁路越行站的合理分布的研究和距离的确定。  相似文献   

4.
为顺应当前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快慢车混合运行的运输组织发展趋势,提出1种可适应不同列车开行方案与开行比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考虑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时间、快慢车开行比例、区间快车越行节约时间、列车在各站的停站时间等重要因素,分越行(设越行站)、追踪(不设越行站)2种运输组织模式,推导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式,构建...  相似文献   

5.
首先结合温州地区特点,从市域铁路功能定位、本线客流特点、提高市域铁路竞争力三个方面分析温州域铁路S2线大站快车开行的必要性;然后探讨了大站快车的过站方案,确定了大站快车近期限速80km/h远期不限速的过站方案。最后对比分析了越行站双岛式站型和双侧式站型的优缺点,推荐越行站采用双侧式站型,故障车停留线与越行站分开设置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高速客运专线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引入“时距”概念,建立共线运行条件下的越行组模型,得到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与有关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并用来分析越行站分布对通过能力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可知,在中速列车较多、能力相对紧张的越行段,组织一站式越行,可以保证必要的通过能力;而在能力相对宽裕的越行段,组织两站式越行、三站式越行,可以提高中速列车的旅行速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缓解高速铁路通过能力与中速列车旅行速度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结点站吸引范围内集装箱运输组织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集装箱办理站产生的集装箱流向其邻近的结点站输送,可能产生的运输方案有三个。方案一:用普通集装箱列车挂运直接进入结点站作业;方案二:用一般摘挂列车输送,在编组站改编后用小运转列车向结点站输送;方案三:用一般摘挂列车输送直接进入结点站改编。分析不同运输方案的作业过程,将运输过程产生的箱小时、车小时消耗按作业性质分解并分别计算。比较不同方案的总的箱小时、车小时消耗可知,方案一为消耗最少的运输方案。同时分析各运输方案实施可行性,方案一对区间能力占用较大,方案二较为有利。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可作为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方案二是目前状况下较为有利的运输方案。  相似文献   

8.
列车越站运行是一种突发故障后的运行调整措施。介绍了该调整措施的优点和存在的风险。通过对广州地铁5号线载客越站运行的行车调整方案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越行站选择的具体操作原则和方法,以减少对乘客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静 《中国铁路》1999,(4):12-15
在遵循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基本设置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沪宁线的实际站间距离,站坪长度等情况,通过设定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铺设方案,对各方案往返渡线间列车保留数量,故障时间内往返渡线间可通过的列车对数,以及往返渡线间的距离对高速列车越行中速列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沪宁高速铁路区间渡线合理设置位置与数量。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行车组织具有高速度、高密度的特点。在高速铁路区间设置一定数量的渡线,能增加对晚点列车运行调整的灵活性。根据高速铁路列车开行模式,讨论了在高速列车晚点和中速列车晚点两种情况下高速铁路利用区间渡线组织列车越行的方案,量化分析区间渡线在晚点列车运行调整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广州地铁21号线快慢车越行运行图规划为实例,提出了越行运行图规划的策略和基本方法。通过具体的编图实践展示了快慢车不同开行比例及密度条件下的越行方案,并对运行图规划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编图结果证明了快慢车越行方案的可实施性,也从实践上证实了越行运行图的规划策略,解决了具体的工程规划及设计问题,可为行车组织设计及方案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开行快慢车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上,根据客流潮汐化、向心性的特点,选用合理的列车停站方案,对优化列车运行组织,提高系统的服务水平和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开行跨站停、部分停站、直达列车的组织形式及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快慢车的越行问题。并以上海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为例,通过计算机仿真铺画列车运行图的方法,对开行快慢车后越行地点的选择以及列车始发的均衡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扣除系数法对快慢车模式下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展开研究。先根据扣除系数理论设定基准列车,并以某线路若干个中间站为例设定列车越行的判定条件;然后确定模糊开行比例范围、铺画5种不同开行比例及越行次数的列车运行图,并分别列出扣除系数、损失通过能力及实际通过能力的计算表达式。最后以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为例,结合线路输送能力及客流需求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高峰时段线路通过能力最佳的开行比例。  相似文献   

14.
对重我列车运行区段内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分析,计算旅客列车单发和连发的概率并结合既有繁忙干线重载运输实际,将区段内运行的列车分类,按运行列车组分别计算各种运行方案下旅客列车扣除系数,得出重载列车运行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表达式.以扣除系数分析法为基础,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的分析计算方法,并针对兰新线兰武段(兰州西-武威南)重栽列车停靠站的站间距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兰新线重载列车停靠站间距应为30~50 km.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网络化运营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具备越行条件的线路,如何通过停站方案优化来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对传统A/B跨站停运营模式优劣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开行A/B/C 3类列车可同时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且所有乘客无换乘的方案.首先,基于可乘坐列车...  相似文献   

16.
列车优化操纵与自动驾驶模式的研究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列车优化操纵与自动驾驶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总结优秀司机操纵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合理操纵和节能操纵两种优化操纵方法,提出了在不同坡道上和通过限速时列车自动驾驶的基本策略,给出了实现最大能力操纵的主要原则以及由此达到正点运行的方法,进行了优化操纵及自动驾驶模式的仿真,证明了研究成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市域(郊)铁路具有高速、公交化运行的特点,相比在地铁线路上研究快慢车运行的停站策略,市域(郊)铁路具有多次越行的特征。首先分析市域(郊)铁路多次越行的原因,然后以多次越行对乘客待避时间的影响为基础,将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作为优化目标,构建1︰N开行比例下快慢车停站策略的优化模型,并采用郊狼优化算法进行建模,最后基于实际线路运营数据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发车间隔一定的条件下,相比于站站停运行方式,采用快慢车多次越行的停站策略,乘客在车总时间可减少22.25%,乘客总出行时间可减少8.82%,从而验证了市域(郊)铁路快慢车运行停站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越行站是快慢车运行模式中需重点研究的技术问题。从国内外常用的越行站站型出发,分析各种站型的优劣,并通过定性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越行站设计时需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①高架越行站站型宜优先选择双岛四线站型,地下越行站站型需结合功能需求及工程投资进行选择;②越行线远离站台的站型,快车可不限速越站;③越行线紧邻站台时,若设置站台门,建议过站速度按80 km/h考虑,否则按100 km/h考虑;④为保证运输效率及运营安全,建议越行站选用大号码道岔。  相似文献   

19.
虚拟编组技术的发展为改进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组织提供可能,有望缓解传统模式中慢车旅行时间增加、线路通过能力损失等问题.分析虚拟编组技术下列车运行的典型作业过程,给出虚拟编组条件下车站间隔时间的计算公式.提出虚拟编组技术下无越行和有越行两种快慢车的运行组织策略,对比不同组织模式下列车的开行效果,并进行案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