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研究目的:受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的影响,隧道洞口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洞口滑坡等问题,造成隧道进洞施工困难。结合青藏高原东部某隧道洞口的地质概况及滑坡特征,对滑坡体进行分区并对其稳定性进行相应的评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并对滑坡体和隧道结构进行系统监测和动态反馈。研究结论:(1)不良地质体在隧道洞口开挖前后的稳定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稳定系数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2)现场监测表明,对不良地质体、主滑体和隧道分别采取设置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滑桩、锚索抗滑桩和加强支护等综合治理措施,使得坡体和隧道结构都处于安全状态,治理效果良好;(3)本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隧道纵向穿越滑坡体的类似工程,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针对云桂铁路大菠萝黑路堑边坡滑坡,在现场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及工程测试等综合勘探的基础上,从工程地质环境、采空区影响、降水及施工影响等几方面对该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防治对策,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研究结论:(1)路堑工程边坡滑坡的产生主要受地层岩性及采空区的影响,特殊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砂岩、泥岩等膨胀岩,成岩作用差,力学强度低,受人为洞采影响形成扰动圈进一步降低了该区域地层的力学强度;(2)现场岩土体力学参数较施工图指标降低较多,岩体下滑力大于抗滑桩的抗滑力,造成第一排桩倾覆变形,第一级边坡滑动后,使第二排桩锚固段减小,致使第二排桩倾斜变形,最终形成工程边坡滑坡;(3)该工程边坡滑坡的破坏形式,下部表现为推移式破坏,而上部呈现为拉裂式破坏;(4)对该工程滑坡的整治,应在滑坡体上部清方减载的基础上根据力学指标合理布设抗滑桩,并辅以地表水及地下水的疏排措施的综合方案;(5)本研究结论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铁路及公路工程深路堑地段的勘察和施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曹家坡滑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家坡滑坡是对山西中南部铁路线位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为保证线路施工及将来运营的安全,需要对该滑坡地质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区域地质入手,对曹家坡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地质构造等进行了探讨;对滑坡的特征进行了野外调查,判明了滑坡体及滑床的岩性特征,确定了滑坡的规模和类型,对滑坡有了初步的认识;从滑坡体成分含量、地形地貌、软弱结构面、地下水、地表水及力学性质多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原因.根据上述成果,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确定滑坡在目前情况下是稳定的,但在外界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复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措施及解决方案,为线路走向提供了设计依据,为工程施工及运营提供了安全保证.  相似文献   

4.
以宝兰客运专线峡口滑坡为典型实例,研究黄土滑坡和洞穴的成因机制及其相互作用,为此类滑坡防治与洞穴治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峡口滑坡三面环山的"凹"形地形、汇水能力强且排水能力差是产生黄土滑坡与洞穴发育的主要原因;滑坡体土质疏松,加剧了洞穴发育密度;滑坡体改变了原始地形,影响黄土洞穴发育特征;黄土洞穴降低了滑坡体的完整性并加剧了滑坡边界的形成;洞穴系统改变了土体的渗流条件,易诱发滑坡复活。对于黄土滑坡中洞穴的治理,在评价滑坡体稳定性的基础上,宜采取"排、截、填"综合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介绍该滑坡区的工程概况,阐述滑坡的性质和特征;从地形因素、岩性因素、降雨因素、工程因素等方面详细分析工程滑坡产生的原因,并结合稳定性计算分析,反算出滑带土参数,计算出控制推力。结合滑坡稳定性及推力计算的结果,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合理选用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马连强 《铁道勘察》2012,38(4):48-51
三峡库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暴雨、洪水频繁,属地质灾害易发区,滑坡是其重大地质灾害之一。库区蓄水后,库水位的浸泡与变动及周边库岸地下水位的抬升,必然产生众多的水库滑坡,对工程下闸蓄水、运营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日益增加。以该地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库岸边坡的坡体结构,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探讨了滑坡的发育特征与破坏机制,并采用离散元软件对其破坏机制进行了动态模拟,对该类滑坡体有了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7.
结合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永寿梁越岭地区线路方案研究工程实践,针对新建铁路西安至平凉线黄土沟谷纵横、强烈下切、岸坡坍塌、陷穴分布广、且多呈坡陡谷深的黄土"V"形谷的特殊地形条件,以及以黄土滑坡为主的不良地质广为分布、规模大、危害重的特殊地质条件,首先根据线路基本走向和主要技术标准,在进行大面积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基础上,结合区域内自然特征、环境敏感点等,选择合理的越岭垭口;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质条件,系统、全面分析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因素,从线路技术条件、越岭主隧道长度及工程施工条件、工程可靠性及环境影响、工程经济性等多方面比选,选择合理的越岭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8.
成兰铁路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质选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成兰铁路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碰撞缝合带附近,"5.12"汶川8.0级强震导致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地质条件呈现出典型的"四极三高"特征。通过认真分析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结合高烈度地震山区铁路综合选线技术研究,开展地质选线研究,对拟建的地形地质条件相似的川藏、滇藏等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研究结论:成兰铁路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活动断裂、高烈度地震、滑坡、崩塌、错落、岩堆、危岩落石、泥石流、采空区等构成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地质问题。地质选线定线原则为:线路应短距离、大角度以简单工程类型通过活动断裂,与活动断裂带傍行地段,应选择位于断层下盘(被动盘)并尽量远离断层;尽量绕避性质复杂、不易处理、集中分布的不良地质地段;应绕避大型采空区。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优势的西线方案、经雎水场方案、岷江左岸长隧方案。  相似文献   

9.
唐家塬隧道穿越滑坡段的综合整治技术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西宝高速公路唐家塬隧道为工程背景,探讨隧道穿越滑坡段的变形与围岩压力分布情况。在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滑坡体综合整治措施;采用多方位的监控量测措施全程监控隧道开挖施工扰动对滑坡体变形的影响,并对滑坡体和隧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论:(1)唐家塬隧道开挖前期,滑坡基本稳定,掌子面推进到距离监测断面50 m处,滑坡体变形增大,且掌子面到达监测断面时,监测点位移变化速率最大,随着隧道支护和抗滑桩加固作用的发挥,在掌子面推进到距离监测断面30 m后,滑坡基本恢复稳定;(2)监测初期,由于滑坡和地形偏压的影响,围岩压力显著增大,随着隧道支护作用的加强,逐渐趋于稳定,且围岩压力和地表沉降出现明显不对称现象;(3)本文探讨穿越滑坡段隧道施工与其相互影响,提出综合整治方案,并开展隧道的变形与围岩压力监测,其对类似工程选线、整治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宝兰铁路某隧道出口巨型滑坡进行分析研究:该滑坡为黄土自身特征、大气降水、人工开挖坡脚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自然灾害,采用上部清方下部反压,增设排水沟等一系列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铁路黄土隧道洞口在施工过程中受地质条件、工程设计、施工技术等因素影响,易发生山体滑坡。本文以一客运专线黄土隧道洞口山体滑坡为实例,从地形地貌、滑坡形态、施工影响、过程管理等方面对滑坡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滑坡产生的原因,总结关于黄土隧道洞口边坡稳定性分析经验与管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潘成瑜 《铁道勘察》2021,(2):32-36,49
为解决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区域范围过大、隐患点普查难度和成本高、预警分析准确率低等难题,提出“普查分级+重点监测”的滑坡监测方案。首先,采用“InSAR+无人机”遥感技术对大范围滑坡隐患区域进行普查,通过分析InSAR和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确定滑坡体方位并计算其坡度、高差和长宽比等结构特征参数,进而确定其灾害发生概率和危险性,并据此对监测区域进行分级,以划定重点监测区。然后基于北斗/GNSS观测站、钻孔测斜仪、雨量计等多种设备自动化获取重点监测区滑坡体全方位、立体化的形变数据,综合分析判定滑坡体警戒状态。研究表明,通过多种测绘技术的综合设计与利用,实现了滑坡地质灾害“不重不漏、重点监测”的监测目标。  相似文献   

13.
川藏铁路旺北村特大型滑坡特征及对铁路危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藏铁路沿线因独特的地形地貌、活跃的构造运动、复杂的地层岩性等环境条件,滑坡灾害极其发育,其中规模为大型和特大型滑坡灾害也分布多,其相比中型(小型)滑坡对铁路的危害更大。为了保证川藏铁路顺利建设和长期安全运营,选择旺北村滑坡这一典型特大型滑坡灾害点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多次的实地考察,运用工程测量、无人机航拍、遥感影像等手段,查明旺北村滑坡的平面形态、地形地貌等,分析阐述滑坡成灾过程、形成原因及对铁路可能产生的危害方式,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以期为川藏铁路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该区域滑坡灾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干溪沟隧道岩溶整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灰岩地段岩溶发育复杂多变,对隧道施工和结构影响较大,结合对渝怀线干溪沟隧道施工中多处溶洞的处理,对岩溶处理进行总结、反思。研究方法:在详细查明溶洞发育规模、范围及溶洞充填物岩性组合特征后,对基础处理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对干溪沟隧道揭示的各个岩溶溶洞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治理,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结论:岩溶发育复杂多变,整治时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施工中遇到充填溶洞时,在未探明基础充填深度的情况下,应适当扩大开挖净空,为探测、结构处理提供空间及自由度预留条件;地下工程穿越地下水水平循环带且其排泄基准面下切较深(区段多见深切沟谷)时,充填溶洞处理则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空溶洞则按干岩溶管道处理,但仍应预留排水通道,以防止雨季时地下水堵塞,水位上升至线路标高后形成水害;动静结合的框架式结构基础应考虑列车通过时的冲击荷载等不确定因素影响,适当增加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5.12汶川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损失。震后10年内,将是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期。其中,滑坡是最为广泛、危害最大的灾害之一。正确认识地震诱发型滑坡形成机制,是防治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研究结论:以陇南三家地黄土地震滑坡为例,认为黄土泥岩顺层缓倾结构是此地震滑坡产生的内在因素,地处两构造交汇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内在动力,泥石流异常发育是滑坡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而地震波传播方向与坡体应力场方向耦合、地震波与黄土显微结构的耦合及地震波与突发地下水异常的耦合是该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针对滑坡形成机理提出了防治建议,对认识地震诱发型滑坡形成机理,有效降低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促进灾后重建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玉芳 《铁道建筑》2020,(4):150-154
红层软岩地区铁路工程建设中滑坡问题突出。本文结合西南地区一铁路红层滑坡治理工程,利用该地区红层滑坡的现场调查结果,从红层软岩特性、地层岩性、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深孔位移监测数据等多方面对该地区铁路滑坡形成机理进行分析,并论述红层滑坡与一般滑坡的不同点,分析红层软岩岩体力学特性、地层主要成分以及红层软岩中的粉砂质泥岩在不同风化程度下的力学特性。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治理措施,并对治理措施进行评价。总结得出地层岩性、地质水文、人为因素是导致红层滑坡病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太行山特长隧道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太行山隧道地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通过采用综合勘察技术以查明隧道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研究方法:针对隧道复杂的地质条件与设计要求,阐述各种勘察方法的使用原则、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应用效果。研究结果:综合勘察结果表明,太行山隧道岩溶、地下水不发育,不会发生大的突水突泥、岩爆、有害气体等地质灾害;全隧道除长约4.5 km的膏溶角砾岩和部分断裂破碎带工程地质性质较差外,整体上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目前隧道施工进展顺利,综合勘察技术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结论:对于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的长大隧道,以地质调绘为基础,发挥遥感的宏观作用,利用物探解译、钻探验证,开展综合勘察技术研究和分析评价是做好隧道地质勘察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滑坡整治中抗滑桩的优化设计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既经济合理又安全可靠为目的,对中、大型滑坡整治中广泛应用的抗滑桩进行优化设计。运用多目标决策模糊集理论,建立用于抗滑桩整治方案评价的目标(指标)特征值矩阵,并进行指标值归一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优选出具有多种属性和模糊特性的抗滑桩滑坡整治方案。通过确定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如强度、尺寸、配筋等)和优化算法,优选所选定抗滑桩细部结构,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利用软件Matlab6.5求解非线性有约束多元函数的最小值。工程实例优化设计表明:通过优化抗滑桩整治滑坡方案和抗滑桩的细部结构,有效降低成本约16%。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地铁车站常用施工工法分析,从施工工艺、经济投资、质量安全、工期保障等诸多方面对不同工法进行深入研究,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指出地铁车站施工中应结合具体城市交通运行现状、地形地貌等选择合理的施工工法,将不同工法对交通疏解的影响以及具体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提出"区域化疏解"理念,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朔黄铁路K44滑坡整治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朔黄铁路K44+940~K45+050以半填半挖形式通过马圈滑坡,经线路方案比选后,以整治滑坡方案通过。针对马圈滑坡特征,进行滑坡整治综合分析,在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取得详细地质资料基础上,反算确定出滑坡物理、力学指标,根据计算确定出线路左侧采用12根,线路右侧采用17根抗滑桩及桩板墙、衡重式路肩墙、重力式路堑挡土墙、护墙、护坡、加强滑坡区及路基的防排水等综合性防护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