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1 毫秒
1.
《摩托车》2017,(12)
正自从有了摩托车,摩托赛事就随着摩托车的技术进步和车型演变不断发展壮大,在丰富和完善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摩托车技术的更新换代。时至今日,摩托车运动已成为摩托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众了解摩托车的一个窗口和弘扬摩托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摩托车运动的项目中,越野运动是最具观赏性的一个赛事项目,也是国内最早开展的一项摩托赛事,它曾是国家体育部门大力扶植的官方竞赛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近十余年来,因种  相似文献   

2.
摩托情结     
我与妻的结合缘于同对摩托的梦想。小时候,我住的县城摩托很少,父亲却有一辆现代摩托车族戏称为“老白干”的嘉陵50。也许现在那马达轰鸣的“老白干”已被很多人不屑一顾,但我那时却对它情有独钟。父亲常将我带上后座去兜风,每当父亲的右手一旋转,便令我心旷神怡。我很想亲自骑骑它,但对还是一个孩子的我,无疑是一件困难的事。父亲将它停下来时,我就时常去旋转那只油门把手,内心便时时泛起拥有一辆“老白干”的欲望。  相似文献   

3.
李立 《摩托车》1995,(1):3-4
今非昔比,以往在中国人中拥有一辆摩托车,对它的实用性要求是非常高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摩托车不断普及,进入千家万户,对于喜爱摩托车的人来说,“个性”在选择车型时占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摩托年已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们宣泄个性的方式。下面介绍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摩托车——本田BROS NT400.  相似文献   

4.
摩托车特技是一项集竞技性、危险性、观赏性、刺激性于一身的极限运动。它对车手自身素质及车辆性能有着极高的要求。随着摩托特技在欧美国家的迅速流行,我国各地区的摩托车爱好者也纷纷效仿。作为青岛市超导摩托车运动俱乐部的一名专业赛车手,孙童对摩托特技所倾注的热情无疑是我国众多车手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可用四个字来形容他——“疯狂痴迷”。  相似文献   

5.
范晓东 《摩托车》2004,(12):33-34
在我国的摩托车制造史上,曾经有一个直立并列双缸、排量750mL 的偏三轮摩托车,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它的排量和发动机的独特设计都是一流的。可惜的是,它在我国的摩托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为爱好摩托车的朋友留下很多遗憾。至今,我国也没有自行设计和制造过如此大排量的并列双缸摩托车,它就是“东海750mL”摩托车,您听说过吗?我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认识并拥有了它,我的“东海”是1973年出厂的,比我小两岁,提起这辆车还有一段故事。  相似文献   

6.
摩迷苦乐     
众多的摩托“发烧友”,大都拥有一辆称心如意的爱车。但对于夫妻双双下岗的我来说,拥有一辆车的想法,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真要挤出五六千元买辆车,那实在太难了,尽管如此,我仍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铁杆摩迷。我是一名电气工程师,在工厂搞过多年机械安装和维修。对摩托车的爱好源自1993年帮助朋友修好一辆几乎报废的250摩托车,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为生计奔波的日子里,谈摩托、修摩托倒成了一种最好的享受。几年来,大修过近年在市场流行的多种车型,竟养成爱啃“疑难杂症”的嗜好。  相似文献   

7.
摩托车,工业社会的“小精灵”,洋溢着生命活力的机械朋友,为现代人类所厚爱。了解摩托车、关爱摩托车、倾情摩托车、拥有摩托车是无数发烧友的所思所求。《摩托车信息》——国内摩托媒体的一朵奇葩,一座诱人的“摩托百花园”,以其超前的见解,丰富的内容,至诚的服务,成为广大摩迷认识了解摩托车的窗口。循着这扇窗,摩迷们发现了,更加精彩纷呈的摩托世界,痴迷度随之升温;而许许多  相似文献   

8.
由于大多数城市“限制上牌”的缘故,摩托车在城市销量锐减而农村市场则“风景这边独好”。国外学者研究认为一个地区当人均收入达到300美元时,摩托车消费进入“旺季”。目前我国发达地区(主要是沿海省市)已超出这一标准,内地大多农村地区也接近这一标准。近几年摩托车在农村市场的销售量持续走高的态势也论证了我国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着的摩托车消费市场。有报道说,摩托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一直以来都是年轻人最喜爱的大玩具,喜爱摩托车并且要拥有它源自于我儿时的一个梦想.30年前的我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喜欢摩托是因为邻居是一名邮递员,经常能够骑着摩托车回家,他威风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这让我一直憧憬着有一天一定要拥有一辆自己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玩哈雷就像信教,这无关乎车型款式,更多是一种精神图腾,在山城重庆,经过两年多沉淀与拓展,矗立于南滨路上的这个哈雷文化地标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摩托车爱好者所知晓、接受,无论是购车、感受哈雷文化乃至“朝圣”,都成为不少重庆摩托车爱好者的一种生活习惯,或许随着哈雷这个文化地标在山城重庆地不断扩张,重庆这个“摩托之都”将会被赋予新的城市内涵。  相似文献   

11.
《摩托车》2006,(1)
“天下摩友是一家”,摩托车让我们走到了一起。多年来,《摩托车》杂志担当起了推广和普及摩托文化的重任,2006年我刊又特别为大家搭建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目的是加强各地摩托车俱乐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促进各地摩托文化的开展和提高,为各个摩托车俱乐部系上一个又一个同心结,  相似文献   

12.
摩托情结     
我与妻的结合缘于同对摩托的梦想。小时候,我住的县城摩托很少,父亲却有一辆被现代摩托车族戏称为“老白干”的50车。也许现在那马达轰鸣的“老白干”已被很多人不屑一顾,但我那时却对它情有独钟。父亲常将我带上后座去兜风,每当父亲的右手一旋转,我便感受到了生命中的一股强大动力,令我心旷神怡。我很想亲自骑骑它,但对那时还是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我的几个同事先后都买了摩托车,在他们影响下,我随后也借钱买了一辆长春铃木AX-100。没有摩托想摩托,等真的有了摩托尤其是那股拥有摩托的兴奋劲过去之后,才发现伴随摩托车而来的还有没完没了的烦恼。买车后第一件烦心事儿就是给车上牌的问题。早在80年代后期,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就已把大部分摩托车挡在  相似文献   

14.
5月18日,我国第一支工厂职业摩托车队宗申摩托车队成立,这是中国摩托运动史上的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摩托运动真正开始与国际接轨。其实,这更是摩托车制造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摩托车生产企业开始正式介入摩托运动。鉴于世界摩托车发展史上摩托运动对摩托车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人们期待着这支队伍的诞生会带来比厂告效应更为深远的影响。摩托车最先是作为代步工具被德国人戴姆勒于1885年发明出来的。很快法国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摩托车制造工  相似文献   

15.
“摩托车如何防盗”一直是困扰摩友们的一大难题。作为一个专业摩托车修理者,我不但见多了摩友们丢失爱车那份痛心疾首、欲哭无泪的表情,也有体会摩托被盗的痛苦经历。所以很久以来“如何才能防止摩托车被盗”这个问题一直是我心头解不开的千千结…一  相似文献   

16.
信息广角     
几近跌入谷底的重庆摩托出口越南态势近日将迎来好转。据称,日前越南方面已拟定出今年第一批获准进口中国摩托车零配件企业名单,这将为重庆摩托企业带来近3亿美元的出口份额。重庆是中国摩托车的最大出口基地,2001年共计出口摩托车123.45万辆。同时,伴有出口国单一,尤以越南为主的“偏瘫症”,陷入“在一棵树上吊死”的难堪境地。果不其然,从去年底开始,越南政府调整了摩托车进口政策,藉以促进本国民族摩托车工业的发展壮大。这项政策一经实施,使重庆摩托  相似文献   

17.
张薇 《摩托车信息》2009,(11):56-57
规模之最 以“摩托之都·欢乐重庆”为主题的“2009国际摩托车骑行活动”在9月17日摩博会开幕式现场正式启动。这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摩托车骑行活动,其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的风采,展现中国摩托之都的魅力,传播摩托文化,畅享骑行乐趣,促进车友交流。本次骑行活动得到了哈雷一戴维森、宝马、建设、嘉陵及一些摩托车俱乐部的大力支持.纷纷派出巡游方队参与其中,每个方队都严格按惯例编队骑行。  相似文献   

18.
有摩托,会骑摩托车,但不爱它,对关于摩托的知识也不了解,那你就算不上“摩托迷”。我原本是一个汽车迷,1991年参加工作不久就考了驾照,买汽车杂志是我的大事,大街上跑的大小汽车,从价格到品牌没有我不知道的。可时间长了我发觉汽车离我们工薪族太远了,慢慢地那种“迷”的程度也淡了许多。近几年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迅速,我想买不起汽车咱就买摩托车吧,相信驾摩  相似文献   

19.
苗苗 《摩托车信息》2005,(16):53-56
50年代对于摩托古兹来说,不仅仅是全面繁荣的时代,同时也是多事之秋.在这个10年,历史不但见证了它的“古兹八缸“王者之风的辉煌,也体味了创业元老日落西山的悲哀和古兹退出赛场的无奈.这个时期,公司首先推出一款著名的Galletto(图1).它是速克达和摩托车的混血儿,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和充满未来派意味的摩托车,获得市场一致的赞誉,连竞争对手也不得不佩服摩托古兹突破常规天马行空式的自由创造性,自叹弗如.……  相似文献   

20.
王宏军 《摩托车》2005,(9):20-21
我的摩龄已有8年,虽说骑摩托算不上高手,但也算是老资格了。我的第一辆摩托是建设JS60A二冲程摩托车,虽然小,可是它让我充分地体会到了骑摩托的感觉——一种难以言状的冲动,这感觉可能是有些骑了一辈子摩托的人也不会有的,从此,我就一发不可收拾,深深地爱上了它——摩托车。小建设陪伴我走过了七千多公里的路程,我开始“嫌弃”它了。二冲程天生的不足,加之力量又小,而我又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