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年伊始,交通运输部发出通知,全国交通运输行业43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专家评估,其中,以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的“桥梁结构抗震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和“隧道建设与养护技术行业重点实验室”获得交通运输部主管部门领导和评审专家组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2.
林志  刘旺  陈川  蒋树屏 《隧道建设》2020,40(Z1):1-8
为评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情况,系统梳理了近14年来我国交通隧道在工程勘察、结构设计、施工技术与装备、通风与照明、运营养护和环保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技术进步与创新。对未来隧道行业的技术发展作出展望,提出复杂条件超长隧道、跨海隧道修建技术、城市地下道路网建设与运维技术、隧道绿色可再生能源互补式综合利用技术、隧道病害智能诊断与快速修复技术、超长复杂隧道与地下工程智慧防灾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3.
孙立  赵光  黄俊  李奥  杨奎  董飞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7):274-278,297
随着城市的规模化发展,多种地下空间的开发、改建方兴未艾。当前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基本趋势,但同时必须解决协同建设中的安全及效率问题。基于隧道与地下空间开发过程的多种问题,揭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的内涵,提出了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模式,分别为共建式协同、预留式协同、保护性协同,揭示了各种协同模式的过程及协同目标,开展城市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建设技术研究,为隧道与地下空间协同开发集约化利用和安全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高海拔地区长大隧道建造技术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通过众多典型实例资料分析,高海拔长大隧道建设具有地形地质复杂、设计限制因素多、施工条件极差、运营管理代价高昂等特点。根据实例资料估测得到高海拔长大隧道的概略性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了影响指标的因素。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在高海拔地区长大隧道的建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实际问题亟待解决。未来,我国交通建设的政策和投资环境良好,隧道工程行业与相关产业蓬勃发展,隧道建造技术不断提高,项目组织和管理都有所创新和加强,高海拔地区长大隧道工程建设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8月,依托于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首家认定的研发中心——中国交建公路路面养护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成立。2017年11月,以研发中心为主体申报的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正式通过认定。研发中心成立以来,重点围绕公路智能检测与快速诊断平台、公路资产养护管理平台、新型道路结构与材料、公路新型养护处治技术等四大方向,积累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可对外提供道路养护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8月,依托于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交建首家认定的研发中心——中国交建公路路面养护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成立。2017年11月,以研发中心为主体申报的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正式通过认定。研发中心成立以来,重点围绕公路智能检测与快速诊断平台、公路资产养护管理平台、新型道路结构与材料、公路新型养护处治技术等四大方向,积累了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可对外提供道路养护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交通运输行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本文结合甘肃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管理模式,对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架构进行研究设计,旨在实现交通运输行业数据汇聚和共享,逐步形成行业大数据应用环境,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智能化水平持续发展,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建立了全国重点营运车辆联网联控系统,推动了全国道路货运车辆公共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将提升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技术发展统筹规划,支持鼓励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关键技术创新,开展智能驾驶与车路协同标准化工作,加强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的测试基地建设,开展车路协同集成与试点示范应用,推动中国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中林  郝占胜  杨建国 《公路》2002,(4):109-114
以特长大双线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技术为契机,结合牛郎河隧道施工实际,就全断面光面爆破开挖技术,长大隧道“两种测量,两种平差”的方法和实行“四档次双保险制”控制测量,新型防水材料施工和监控量测等技术作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10.
0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逐步扩大,高等级公路建设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也逐渐提高,特大、长大公路隧道工程与日俱增,公路隧道的相关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也将随之不断扩大。竖井是长大公路隧道的重要配套工程之一,起通风疏导的作用。当前,直径在8.0m以下、深度在300m以内的竖井工程在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方面国内外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工程经验,如钻爆法、软土条件下的冻结法、反井法等。  相似文献   

11.
为提升隧道的设计及建设理念,提高隧道的养护技术,推广隧道建设的新技术,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中国公路学会筑机分会联合主办,北京哈奇森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承办的“2007中国(西安)隧道高峰论坛”将在2007年4月18-19日在陕西西安召开。  相似文献   

12.
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品质亟待提升。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人民需要3个维度分析开展公路隧道提质升级行动的时代背景,从8个方面解读其深刻内涵,并详尽阐述公路隧道提质升级的总体思路和技术要点。强调应关注的重点区域是隧道洞口、洞身和路面,最需要补齐的短板是通风、照明、消防、逃生疏散、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智能化管养平台,并提出“设施是基础、安全是根本、养护是关键、管控是核心、预案是保障、品质是追求”,建议大力推进公路隧道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安全、服务协调发展,打造安全、绿色、智能的公路隧道,助力我国由“公路隧道大国”迈向“公路隧道强国”。  相似文献   

13.
致谢     
<正>2019年5月10-12日,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筑养路机械分会、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分会、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材料及装备交通运输部行业研发中心、公路养护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的"从制造到智造,道路筑养装备与液压传动控制技术协同发展论坛",在美丽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徐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校院所专家学者、制造与施工企业、代理商、零部件配套商等400多名代表齐聚金龙湖畔。  相似文献   

14.
《隧道建设》2012,32(1):138-138
第六届中国隧道国际峰会将于2012年3月29—30日在中国上海豫园万丽酒店举行。随着挖掘技术的不断进步,隧道建设需求的不断改变,中国隧道的设计、施工、养护和服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由麦瑞赛主办的隧道年会,将提供一个涵盖行业趋势、技术及管理等多方面话题的交流平台。从中可听取全球关于隧道行业  相似文献   

15.
7月4日,“金龙龙翼杯”全国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驾驶员职业技能竞赛在北京启动。本届竞赛主题为“安全驾驶、绿色驾驶、科学驾驶”,由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全国总决赛拟于11月在北京举行。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企业,大金龙携最新发布的“龙翼”车联网科技平台,运用创新科技为大赛提供赛前培训和全程技术支持。通过此项赛事,大金龙将助力交通运输部深入打造2013“客运安全年”。  相似文献   

16.
《公路与汽运》2006,(3):52-52
根据《“十一五”西部交通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西部交通将在特殊条件下的公路、桥梁、隧道设计建设技术、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西部交通科技发展“两个一、三个明显”的总体目标,即在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运输服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目前大多数信息化管理平台兼容性及扩展性不强、功能单一,满足不了当前工程管理需求的问题,从高质量的大数据管理平台架构、兼容性强的数据采集、扩展性强的分布式存储3个方面进行平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采用分布式HBase列存储数据库和高性能Spark内存计算引擎,创建行业Hadoop集群生态架构,设计一种多协议、多通道且兼容性强的数据采集系统,为隧道掘进机大数据平台的采集、存储、搭建等提供技术支撑。建立集智能监测、综合分析、协同管理、大数据应用功能于一体的隧道掘进机工程大数据管理平台,从管理和技术层面为类似的大数据平台设计开发提供参考,提升隧道掘进机施工效率,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公路养护管理中因系统分散导致的“协同性差”和“信息孤岛”问题,对众多养护管理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以标准化数据为基础,打通业务数据通道为核心,研究一体化管理平台能实现智能协同的目标。为此,基于路桥隧等公路基础设施的病害知识库、成因分析库、养护方案库、决策干预策略库等经验库,配合多源信息集成、自然语言识别、特征权重因子优化等核心算法等技术,通过功能同入口、数据同标准实现数据汇聚,利用养护全数据源,通过平台“五层技术架构体系”设计,实现养护业务智能协同和养护科学决策功能。该平台在重庆、福建、浙江、山东、湖北、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北京等省市部署应用,均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交通建设正逐渐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快速构建带动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全面发展!川藏铁路等重难点工程的建设给本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及时总结重难点隧道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邀请天津大学张稳军教授%我刊副主编&作为专刊组稿负责人!陈湘生院士、李术才院士、郭陕云教授级高工、何川教授、袁大军教授、朱合华教授、朱伟教授、陈建勋教授、王华牢教授级高工、吴德兴教授级高工、李国良教授级高工、肖明清教授级高工、史海欧教授级高工、洪开荣教授级高工、马栋教授级高工和赵勇教授级高工等!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咨询专家!丁文其教授、汪波教授、张成平教授、叶飞教授、王树英教授、陈馈教授级高工、郭小红教授级高工、汪成兵教授级高工、陈健教授级高工等58位专家和学者作为专刊组稿专家!以专刊形式出版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高水平、创新性研究成果本期专刊共组稿件100余篇!经编辑部组织专家审阅!最终录用21篇。本专刊主要针对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综述:主要综述内容包括隧道建设面临的若干挑战与技术突破、盾构隧道实用抗震计算方法、超高水压越江海长大盾构隧道工程安全、长大隧道工程结构安全风险精细化感控、公路隧道近%&年的发展趋势与思考、蒙华重载铁路矿山法隧道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试验与浆液扩散机理、土-结构动力作用体系混合试验。(2)基础理论: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交通)水工隧道中基于预应力锚固系统的及时主动支护理念及其技术实现、盾构隧道管片接缝密封垫防水性能及受施工荷载影响、大直径盾构隧道斜螺栓环缝抗剪特性、基于小孔扩张弹塑性理论注浆起始劈裂压力、高水压泥水平衡盾构掘进模型试验平台的研制与应用、基于!3DZI的隧道开挖与支护质量检测技术、不同渗透系数地层中泥浆渗透成膜试验、深埋隧道注浆加固围岩非达西渗流场及应力场。(3)工程实践:主要研究成果包括绿泥石片岩地层大跨度公路隧道大变形控制及合理支护形式现场试验、土压平衡盾构不满舱施工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超大跨度隧道上台阶CD法中隔壁施工力学行为、高地应力千枚岩隧道二次衬砌施作时机、石膏质岩隧道新置换衬砌结构受力特征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所涉及的新理论、新工法、新技术和新材料将为我国从“隧道大国”向“隧道强国”迈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公路学报》将持续关注重大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突破及应用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期为广大专家、学者及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更好的知识服务与交流沟通平台!促进中国公路交通行业的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健 《公路隧道》2003,(2):51-57
本概述了我国长大公路隧道的建设情况和GPS/GIS/GSM技术的内容与概念,剖析了长大公路隧道的运营特征;提出来用基于GPS/GIS/GSM的公路隧道运营管理模式和系统设计方案,实现现代长大公路隧道的远程监控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