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跨京沪铁路曲线转体T型刚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宿淮线跨京沪铁路特大桥转体T型刚构的工程概况,参考我国已建转体桥梁实例,对转动结构的下转盘、球铰和上转盘的关键技术、T型刚构转体的应力、偏心、施工及成桥的最不利状态进行抗风屈曲等进行研究,得出一套完整的转体结构设计所需的计算项目和检算方法,为此类桥梁积累一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给合郑西客运专线跨越既有高速公路的(48+80+48)m V型墩连续刚构桥梁施工实例,介绍V形墩连续刚构桥式作为跨线桥的转体施工方案,总结转体装置、转体施工、牵引系统等,阐述转盘结构制作安装、连续千斤顶使用方法,保险支墩设置等内容,论证转盘摩擦面直径的选定对局部应力、平转扭距、转体稳定性等问题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沪杭高速铁路的(88+160+88)m自锚体系的上承式水平转体施工拱桥,结构形式新颖,为世界高速铁路上首次修建于软土地基上且采用自锚式转体施工的桥梁,单铰的转体重量高速16800t。以该桥为工程背景,阐述以下球铰与转盘的安装技术、转体施工牵引力计算和配重计算、转体施工位置控制和微调系统、试转试验以及转体过程中的控制原则。对桥梁的转体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介绍京沪高速铁路北京特大桥工程概况及非对称转体施工难点。从结构形式、施工计算、扣索连接件方面阐述索塔及扣索结构方案;从上转盘与上部钢结构临时固结、索塔、扣索、配重方面分析非对称结构转体稳定性控制技术。索塔及扣索结构方案可实现对结构端部变形约束,施加配重可控制转体体系重心偏离和失衡;上转盘与上部钢结构刚性连接可抵抗不平衡弯矩和扭矩,使非对称转体结构形成自平衡体系,保证转体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转体桥施工是桥梁结构在非设计轴线位置完成后,利用转盘设施,将桥梁结构整体旋转就位的一种施工方法。结合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西段跨成灌高铁双幅2×75 m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转体桥实例,针对跨高速铁路、大吨位、双幅同步转体等特点,从转体相关计算、临时设施、转体设备、称重配重、转体实施、测量控制、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该施工方法的经验,对类似桥梁的施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绥芬河斜拉桥设计与转体施工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绥芬河斜拉桥是一座独塔单索面斜拉桥,跨越铁路站场,孔跨布置2×100 m,采用转体施工方法施工,转体质量为14 000 t,悬臂梁长196 m,介绍该斜拉桥的设计概况、转盘设计以及转体施工技术。采用单点支承的平板铰作为转动支承形式,以及采用嵌入式四氟滑板并严格控制转盘施工精度的工艺,较好地解决了转体质量大的技术难题,成功将绥芬河斜拉桥实施转体。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伴随公共交通建设力度的进一步提升,交叉线路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跨越既有铁路开展桥梁工程建设时,为不影响铁路线路的正常运营,大多选用桥梁转体施工方案。为保障转体桥梁施工的安全,亟需系统梳理和总结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难点及现有抗倾覆关键技术。通过调研国内外平转型转体桥工程实例及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从桥梁结构不平衡因素、转体结构所受外荷载影响及转体桥梁的施工工艺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现有跨线转体桥梁施工技术抗倾覆难点,结合当前最新研究成果及较为先进的施工工法,总结专家学者提出的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关键技术。最后对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新技术进行展望,提出基于北斗技术下桥梁转体姿态实时动态监测技术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下,对转体桥梁的动态位移及结构损伤快速且精确识别的构思,为平转型桥梁转体施工抗倾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思路,对平转型桥梁转体工程建设抗倾覆具有一定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青铁路跨胶济客运专线(40+64+40)m连续梁转体施工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减少跨既有铁路桥梁施工对铁路运营的影响,转体施工作为一种合理的施工方法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但对于跨客运专线采用小直径转盘及球铰的转体施工实践却很少。结合海青铁路跨胶济客运专线(40+64+40)m连续梁转体施工设计,介绍球铰选型、牵引力、倾覆稳定的计算方法,阐述转体系统、称重、转体等关键技术,并总结了转体施工方案。实践表明,所设计的小直径转盘及球铰的转体结构设计满足施工需要,转体施工方案满足铁路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转体施工技术对跨越的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营干扰较少,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上跨桥梁施工中。结合新建宿淮铁路上跨京沪铁路T构粱转体施工,对转体施工工艺进行研究,介绍了转体工艺流程,阐述了转动系统、设备安装、转体实施的关键技术和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法,为今后同类转体桥梁施工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跨武广特大桥是武咸城际铁路上跨武广客运专线一座特大桥,主跨采用(48 +80 +48)m连续梁结构,该梁采用先悬臂浇注,后转体的施工方法.本文从梁体构造、梁体施工方法、转体施工等方面对本桥连续梁进行介绍.研究结论:上跨繁忙既有线铁路施工,转体施工可谓一种较好方法选择,该方法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减少上跨桥梁施工对既有线的影响,降低风险,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转体连续梁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实例,为今后同类型桥,特别是上跨客运专线的桥梁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铁 14 号线跨丰沙铁路桥为 84 + 84 m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 T 构桥,单转体平转施工,转体长度 71 + 71 m,桥位处线路平面曲线半径 470 m。阐述该桥 转体系统的主要设计要点,通过转动体系预设偏心、球 铰适当加大、上下转盘优化设计等措施保证转体的稳 定性。该桥顺利转体成功,其关键在于转体系统的设 置,作为目前国内单转体平转施工的最小曲线半径桥 梁,可为今后小曲线梁桥的转体提供良好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铁14号线跨丰沙铁路节点桥位于右线曲线半径为470 m的曲线上,桥梁主体结构为84+84 m的T构。桥梁转体跨度71+71 m,转体重量7 130 t,转体时球铰中心相对下盘中心向曲线内侧预设偏心1.152 m,转体角度33.46°,桥梁的转体半径和转体跨度在轨道交通转体桥梁的设计和施工领域均为国内首创。比选桥梁方案,从针对桥梁上部结构的非对称主体结构设计、下部结构预偏心设置、施工合拢段位置的选择、施工时对既有铁路线的防护等多方面进行论述和详细介绍。结果表明,通过上部结构非对称设计和转体结构预设偏心,有效地保证了小曲线半径大跨度桥梁转体施工时的平衡和稳定性,大大降低了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3.
铁路转体桥作为一种铁路跨越既有线路的结构形式,具有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安全影响较小的优点,被越来越多应用到铁路设计中。曲线大吨位连续梁因转体重心偏移,存在诸多施工难点。本文以青荣城际铁路即墨上行联络线跨济青高速公路特大桥为例,对墩顶受力偏心处理技术、转体结构施工技术、转体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以期对类似桥梁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转体桥连续梁多次体系转换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滹沱河特大桥跨京广连续箱梁结构体系转换施工技术的研究,重点阐述了箱梁不利变形的应对措施、箱梁的合龙段的质量控制、临时固结及抗倾覆措施等关键技术。施工中通过对砂箱的拆除顺序以及合龙段的临时锁定等措施,确保了梁体体系顺利转化。  相似文献   

16.
在广深港客运专线沙湾水道特大桥施工中,为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尽量降低沙湾水道特大桥及东涌车站轨面高程,桥体主拱肋采用竖转法吊装。该方法提高了整体施工安全系数,可为相关工程提供简便、高效、经济的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步伐正在加快,路网密度逐渐加大,立交位置越来越多,交叉关系日趋复杂,特殊桥墩成为解决铁路间小夹角立交问题的重要结构。以兰州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上跨既有兰新铁路的立交关系为背景,通过分析两线间的平面和空间关系,结合现场地形地貌特征和桥下建筑限界要求,拟定V形桥墩方案,并为减小新线施工对既有铁路运营的不利影响,在墩底设置球铰进行转体施工,成功创造出一种构造新颖、外形美观、结构安全、工艺合理的新型桥墩,在国内铁路尚属首次应用,且自铁路开通以来V形桥墩运营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8.
依托郑州航空港迎宾大道与郑渝高速铁路(郑万段)立交工程(51+48.5)m T形刚构箱梁转体施工,结合该桥上跨设计时速350km的郑万高铁、纵向长度不完全对称、转体重量达20000t,且桥面横向宽度由标准38.85 m渐变至47.47m的超宽异形结构形式,研究特殊工况下T构转体系统设置及安装、转体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重点阐述不等宽、不等跨的不对称转体结构施工精度及平衡度控制的应对措施,总结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特殊条件下上跨高铁不对称桥梁T构转体施工技术,为以后类似桥梁建设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景德镇白鹭大桥钢塔竖向转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介绍景德镇白鹭大桥主桥钢塔竖向转体施工和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整体提升技术在竖转过程中的运用及其控制措施,为今后类似桥梁施工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采用扳起法竖向转体施工——即在被扳起的钢塔上安装人字扒杆,扒杆和钢塔本身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结构,然后选取锚点、拉索,由计算机控制钢塔转体,确保钢塔竖向转体施工安全成功。研究结果:历时9小时18分,钢塔成功竖转58°到位,合拢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偏差仅为2 mm,临时索力同计算相符。研究结论:对于长达88 m的钢塔,整体采用扳起法竖向转体施工为国内首创,竖向转体全过程采用计算机控制,这也是目前国内最新颖最先进的大型构件提升安装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